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主张:文学应转向人的精神和心灵,力图揭示出“隐密的深处”、“生命的模式”和“真正的真实”。《墙上的斑点》是她这一文学主张的实验之作,也是成功之作,从而成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2.
作为意识流小说中的精品,《墙上的斑点》(以下简称《墙》)一文中没有传统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只通过一个面目模糊的“我”以“猜测墙上的一个斑点是什么”来展开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活动。《教师教学用书》上认为:“斑点”究竟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是“我”展开意识流活动和转向的“结”;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但在参考了手头有关该小说的资料后,笔者产生了大胆的想法,认为“斑点”还是作者由意识流回到现实彼岸的航标,是作者在冥想中抓住的一块木板。换言之,斑点是“我”精神世…  相似文献   

3.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形式不一结构不同,反映了伍尔夫对新的文学表现手法的不断探索,其中《墙上的斑点》是作者最为突出的一篇意识流小说。分析《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结构以及文本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建构,以期对伍尔夫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手法、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种反传统的创作手段,往往是从一开始被采用起就定下了它的基调,也往往是从一开始起就预言了它的生命力的坚强或脆弱。伍尔芙的首篇意识流小说《墙上斑点》就是她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文学创作的一篇宣言,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从传统文学创作到实验小说创作的过渡作品,《墙上斑点》仍然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情节”:一个冬日午后,女主人公凝视着“墙”上一个不知为何物的“斑点”思绪潮涌,浮想联翩。她想知道那“斑点”究竟是什么,却又无法满意于自己的种种猜测。于是,透过“斑点”她又一次面对着周围的世界,正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篇章信息性的角度分析了《墙上的斑点》的结构,利用信息降级的方式解读了“斑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认为《墙上的斑点》或其它意识流小说都存在相应的较为完整的深层结构。意识流小说家认为这种叙述方式更有别于揭示人的“内心真实”。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小说是现代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创造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意识流叙述将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交叉穿插,颠来倒去。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以其采用的意识流技巧而闻名。本文介绍了意识流的基本特点并分析了该小说采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7.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糅的文字语句。一、颠覆传统、标新立异的意识流流派意识流文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持续到40年代初,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直接接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伯格森“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强调直接展…  相似文献   

8.
被英国RM公司誉为“世界十大文豪”的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19年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小说围绕着“斑点”展开,但没有遵循小说介绍人物、安排情节、塑造环境的一般规律,而是将“斑点”放在次要位置,抓住看见“墙上有个斑点”这一瞬间,直接展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也就是采用现代人们常说的“意识流”手法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入英国现代作家伍尔夫的短篇小说《墙上的斑点》,是颇有见识的。这篇小说长短适度,文体典型,信息密集,是一篇难得的语文佳作。惟教材中设计的练习题侧重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意识流小说的技巧,教参中对此作品的分析介绍也选取这一角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2002年9期刊登的《〈墙上的斑点〉解析与教学》一文同样遵循教材教参的思路,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伍尔夫绝不是为意识流而意识流的,她有深邃的思想寄托,因此理解这篇小说的重点应该是主题意蕴,这是“纲”,“纲”举才能“目”张。在此,我尝试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并就教…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意识的流动性以及意识流的语言,深入探究了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的意识流描写及其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而在其基础上,从女权主义思想、生命的思考两方面,揭示了伍尔夫《墙上的斑点》中意识流背后所隐藏的深刻内涵。旨在进一步了解《墙上的斑点》的叙事特征和手法,充分体现出伍尔夫对现实社会中不平等待遇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1.
王晶 《现代语文》2007,(7):78-80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伍尔夫一生都在探讨小说的创作技巧,她的理论与实践使意识流小说进一步充实与定位。本文以她早期的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为文本,通过分析主人公看到墙上的斑点之后十几分钟内流动的真实的内心纪录,阐述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文学对于习惯于追求情节与典型人物的中国人来说,很难阅读,而高中生就更难阅读了。《墙上的斑点》作为一篇纯正的意识流代表作享誉中外文坛。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随即征服了读者,征服了世界。《墙上的斑点》一文的教学关键我认为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意识流这种文学流派的特点,挖掘作者所赋予的深层意蕴,不必过分纠缠于表面显得零散、杂揉的文字语句。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短篇小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议和探讨,可以堪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文章基于语言象似性表征层面对小说文本展开细致分析,揭示这部小说的主要意识流文体特征,即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以及视角转换,力求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小说读者开启《墙上的斑点》的一段意识流之旅。  相似文献   

14.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的西方文学中,流行着一种称为“意识流”的小说。这种小说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现实与虚幻交织等手法,充分展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全部内容。它的生理科学依据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潜意识说,但“意识流”这名称却是弗洛伊德以前就有的,它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谦·詹姆士提出来的。一九一九年,英国女作家维吉尼亚·沃尔夫发表了她的《墙上的斑点》,这是世界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 《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 (节选),分别为现代派文学中的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和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同时《语文读本》也选编  相似文献   

16.
伍尔夫的短篇小说《邱园记事》和《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意识流作品的奠基之作,本文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观,后印象主义绘画在小说中的运用和人们异化感的体现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伍尔夫小说的特点,来说明这两篇小说在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这篇看似无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无目的的思绪飞扬,其中也隐含着深刻的思想。本文即从文章结构的分析着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8.
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呼吁,“让我们在那万千微尘纷坠心田的时候,按照落下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描出每一事每一景给意识印上的(不管表面看来多么互无关系,全不连贯)痕迹吧”。《墙上的斑点》正是这一主张的实践之作:整篇文章只是记录了由墙上的斑点引发的各种各样的猜测,这些猜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思绪似乎显得杂乱无章,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杂乱的微尘”向我们展示了人物的内心真实。  相似文献   

19.
意识流小说以其细致入微的叙述手法和独特的人物刻画而傲立现代主义文坛,而它结构安排上的“随物赋形、寓形于物”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其美学意义。以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为例,分析了意识流小说在文理结构、“重要的瞬间”、象征性意象和音乐相似性方面的审美特性,从结构美学的角度验证了伍尔夫的艺术审美观。  相似文献   

20.
红茶微酸     
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是一个契机,在酷热渐渐远去、萧瑟的气息开始侵入我们生活的这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意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