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镇西 《班主任》2011,(7):66-67
我们学校有一个自愿报名组成的读书会。大家定期围绕一些书籍交流心得,分享快乐。记得在今年三月的读书会活动中,有的老师问我:"有的教育理论书我读不懂,怎么办?"我的回答是:"读不懂就不要读!"其实这个问题也曾经是我的苦恼,我也曾经为读不懂一些高深的理论书而自卑。后来我读博  相似文献   

2.
年少时,我们曾经不理解老师的严苛,甚至因为课堂上老师一句批评而委屈得哭泣;曾经不懂“师生”二字的真正含义,甚至对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做人的道理嗤之以鼻;曾经很多时候对老师不以为然,甚至把当众顶撞老师当作能耐和勇气……  相似文献   

3.
父爱是山,呵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你的一生。 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  相似文献   

4.
《一只活了99万次的猫》一书结集了51个温馨动人的人生故事,讲述了关于爱、关怀、感动的人生哲理。当我们拥有青涩的年华时,我们相信浪漫传说,相信天荒地老。我们不懂世态炎凉,不懂人生易老。以后,当我们历经世事、伤痕累累、频频回首时,再看我们曾经满心相信的故事时,有些人可能会贻笑当初的幼稚。但此时,如果仍然能够以纯真的心态去欣赏故事、看待世事,未尝不是另一种成熟、另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5.
林译小说曾经引起许多讨论,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在这些讨论当中,有一些人却始终被遗忘,甚至很少人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他们,就是不懂外语的大翻译家林纾的口译者们。没有他们,不可能有林译小说。因此,我们不该忘记这些幕后英雄。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5,(4):52-54
《一只活了99万次的猫》一书结集了51个温馨动人的人生故事,讲述了关于爱、关怀、感动的人生哲理。当我们拥有青涩的年华时,我们相信浪漫传说,相信天荒地老。我们不懂世态炎凉,不懂人生易老。以后,当我们历经世事、伤痕累累、频频回首时,再看我们曾经满心相信的故事时,有些人可能会一笑当初的幼稚。但此时,如果仍然能够以纯真的心态去欣赏故事、看待世事,未尝不是另一种成熟、另一种享受。下面这个故事就选自本书,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7.
说实话我一点儿也不懂亚飞。她曾经是我最好的朋友,可是后来与她失去联系,我竟一点儿也不感到遗憾。我们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好得跟一个人似的,每天课间、放学都一起走,暑假里也黏在一起。她相貌的最大特征  相似文献   

8.
因了这样的给予,十八颗曾经在年华中青涩的心,也在那个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的季节里各自蜕去不懂世事的青涩,慢慢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陈飞燕 《考试周刊》2013,(99):91-91
在教学中。“不懂问老师”是比较流行的校园文化,老师、同学都把这句话当做至理名言,尤其是学生家长总是叮嘱孩子“不会问老师”。那么,“不懂问老师”是利是弊,值得我们深思;怎么启发学生“不懂问老师”,也是一门学问和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应该怎么学?答案是:多说、多读、多写、多看。笔者就"多说"谈谈个人的看法。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在"说"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比如,不懂发音吐字的基本知识,不懂语言、语调、语气、语态,不懂发声的基本技能,不懂呼吸、换气、共鸣的作用和方法;不会说普通话——上述知识、能力的贫乏低下,导致说话态度不  相似文献   

11.
父母和老师时常叮嘱我们“不懂就问”,可见他们已经把“不懂就问”看成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但如果对“不懂就问”理解不好的话,就很容易使我们产生一个误区:一遇到不懂,第一个的反映就是问而不是思考,问完了就觉得自己已经懂了,思考这一步就自然而然的给免了。 往往在同学间会出现这一幕:同学一接到题,连题目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就认为自己不懂,于是就打着“不懂就问”的旗号去“请教”人,还没等别人解说完,就又习惯性地加上一句:“原来这么简单。”学问,学问,学习就一定会产生问题,但我们应该用“一不懂即思,思而不懂后问”…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在一天天地走过生命,身后留下一串思索的脚印。白天思索,夜里也思索。可是我仍然不懂许多事情。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我写下我的迷茫,希望聪明人能告诉我答案。我不懂为什么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怀着无法化解的刻骨仇恨,非要斩尽杀绝而后快,只是因为那些人的肤色、血统与他们不同。我不懂这些东西会怎样地影响人的优秀程度,是不是“优秀”的人往往缺少良知和同情,慈悲和怜悯。我不懂为什么曾经犯过的错误早已昭然于天下之后还要拼命遮掩,为丑恶的面孔刷上什么也不能粉饰的光辉;为什么不惜得罪一切被伤害过的人也要维护面子的光…  相似文献   

13.
痛·爱·生活     
一最近都在看安妮宝贝的书,感觉很凄凉,也很冷,曾经不懂什么叫堕落,现在觉得明白得很透,她写的东西,文字中流露出一种凄美,也带着我一起"堕落",我很喜爱这种感觉,因  相似文献   

14.
一个中学生的疑惑- 我们懂爱情吗?或许懂,或许不懂;不懂的人多。如果说一个不懂爱情的人没有资格去接触爱情,可不接触又怎么能够懂?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学生弄不懂题目的要求,理不清解题的思路等现象,而且在辅导做错题学生的时候,我们还发现只要家长或教师读一遍题,他就能把错题改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学生自己读不懂题,因此,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白发     
<正>一指流沙沦落海角天涯,一指流沙几度天真年华。曾经的我,不懂父亲的手指因何粗糙,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挺拔的脊背因何弯曲,直到那抹白发映入眼帘……(运用排比的修辞,层层递进,引出写作对象:父亲的白发。)柔和的月光轻拂着昏暗的大地,朦朦胧胧的月光勾勒着我紧攥满分试卷时那不可抑制的激动。轻轻敲开父亲的房门,我将写着鲜红分数的试卷递给父亲。  相似文献   

17.
佳作撷英     
梨子 《高中生》2012,(7):56-57
年少轻狂,不懂在集体中生活时如何去包容他人,不懂作为组织的一员应该作出妥协,不懂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总有一些惊奇的际遇,让我们在那不长的几年里拔节生长。自由,梦想,飞跃。——节选自湖南省湘潭市一中校报2011年第3期的《潭中,我永远的思念!》一文,作者为张蓉秋  相似文献   

18.
龚睿 《今日教育》2008,(6):52-52
凝望汶川,痛定思痛。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天地动容、山河哭泣,也让人们更深刻地体会到阳光下平常的幸福。曾经有过的冷漠、迟钝、麻木,自以为是、不懂感恩,以及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等极端自我思想,在这场众志成城的抗灾行动中受到了震撼。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好奇为什么苏东坡在黄州没有得抑郁症,或者说他怎么可以从抑郁中超拔出来?我们知道,现代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了,房子、学业、职场、官场都让人觉得压力山大.抑郁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我们能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中探究点什么出来,对当今的人们也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我自己曾经在困境里待过,眼见过黑暗,知道总处在光明的人不懂夜的黑.人们在光明时要备好光源,否则等到处于黑暗时,才去找灯光就来不及了.  相似文献   

20.
“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最是真。”那么“,真”的语文课堂是怎样的?一、回归本原——莫忘语文来时路语文虽包含“知情意行”诸多内涵,但语文课毕竟有自己的专司之职——学语习文。特级教师金明东在执教《雨中》一课时,始终都把对语言文字的揣摩与涵泳放在首位。请看:师:请大家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词语。(学生充分读书、画注、质疑。)师:好,现在请你们把自己认为值得研究或读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看着这些词语,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结合句子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如还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相关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