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等著作中集中表达了其易学思想,他质疑传统的河图洛书、伏羲画卦、孔子作传等创易之说,拒斥太极分化、大衍之数、五行运数等玄虚理念,抨击卜筮、星象、术数等迷信行为,倡导发挥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扬人文精神,对于廓清笼罩在易学之上的神秘气氛和清除假以易学包装的迷信观念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蔡清乃明代著名学者、经学家、易学家,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蔡清认为,《易》是以道义配祸福的经书,不同于术数之书,这是对朱熹以《易》为卜筮之书观点的进一步阐发与深化,实属创新之论。  相似文献   

3.
胡煦生于清初,一生精研《周易》,颇有自得。他兼采汉宋,融贯象数义理,提出了很多深刻独到的思想,其中对朱熹易学的批评是其易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反对朱熹把《周易》看做是卜筮之书,批评他只在占卜上着眼,与易理多不相通。又批评他将伏羲之易、文王之易与孔子之易分割开来,不能一以贯之。他反对朱熹的卦变说,认为朱熹不知《周易》中往来之义,而以卦变说解易,致使易理益晦。文章主要通过在清初学术思想背景之下,辨析胡煦与朱熹易学的差异,并以此理解胡煦易学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易略例·明象》凝聚了王弼对易学这一天人之学的总体看法和主要致思取向。鉴于两汉象数易学家在易学诠解理路上拘泥于象数之弊病,王弼以一个开风气易学家的高明卓识与学术担当,高举义理大旗,重开易学新风,为以义理解易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明象》篇就是他一扫两汉繁琐注易、解易的象数之风,批判地解构前代易学家的治易路数,对易学进行义理向度重构与新诠之代表作。王弼易学的新理路建构从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论述中展开,凸显"意"的方面,并提出了得意忘象与得象忘言这一具体而微的理论进路。  相似文献   

5.
《周易传义大全》被明成祖钦定为官方科举用书的同时,也无形中为明代前中期的易学阐释划定了以统治意志、科举取士为导向的边界,习《易》经生、研《易》儒士在科场制义、注经立说时都被限制于以程朱《传》《义》为指导思想的阐释边界之内,明儒对《易经》义理的理解与阐释,多是通过程朱易学与举业的结合,在限定的意义空间之中“内求”。明中叶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程朱易学活力逐渐丧失,举业与程朱易学的割裂使明儒的易学阐释由“内求”转向“外扩”,象数易、心学易的兴起打破了明初官方限定的易学阐释边界,而阐释边界的开放亦反作用于《易》经义考试中经生阐释路径的选择、考官评判标准、科举用书的编纂等方面,彰显了易学公共阐释空间与科举经义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易》学理论是元明之际儒者刘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学家的刘基对于易学理论中的象数、卜筮之学是精通的,尤其是其易学名篇《灵棋经解序》一文对于灵棋课法与易学卜筮构成相为表里的关系进行了解读。此外,还可以通过《诚意伯刘文成公集》来摘撷刘基《易》学思想之片论。  相似文献   

7.
巴蜀易学源远流长,神话传说作《易》之祖伏羲氏即为巴人。巴蜀地区卜筮活动兴盛,易学在此产生、传承具有一定基础。秦楚与巴蜀毗邻,文化联系紧密。巴蜀易学从楚地传入是可能的。明杨慎以孔子弟子商瞿为蜀人,宋人杨绘、谯定之易传自扬雄之师严君平,均反映出巴蜀易学起源早,影响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易学研究成果上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周易》成书于秦汉之时,并说它是先秦哲人宇宙观、方法论批判性总结的产物。这固然无可非议。但有一点还没有引起注意,即:《周易》中的卦爻之辞可能是后人纂写的,现存的殷周卜筮之辞或“象”难免有作者的附会与加工的地方,但先秦卜筮中必有义理所在。若无义理而只有占法,如何能使当时的人们相信和崇拜它呢?本文对此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11.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含有丰富的思想,但系统研究至今仍付阙如。孔颖达易学以王弼《易》注为诠释蓝本。王弼《易》注的突出特色是引老入《易》,扫象阐理,以玄学本无论取代汉人以气论为基础的宇宙学说。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的发展至此而一变。孔颖达则吸收汉易及魏晋郭象的思想,对王弼易学予以重大改造,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兼顾了象数与义理,综合了儒道思想,对宋代义理易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周易》原本为卜筮之书,后经历代圣贤的传、注、释、译等,逐步演绎成一条内容广阔的易学之河,留下的文献典籍数以千计。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象、数、理、占四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以及丰厚的学术思想,加上不同的学术流派,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等各个层面。本文通过对易学文献的简要梳理,对易学文献学术流别的阐发,进一步说明,通过对易学文献的深入研究,对于破除迷信观念,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世界现和方法论以及了解中国哲学的内容与发展过程,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扬雄<太玄>与汉代官方易学偏重象数不同,它既重象数构建,又重义理诠释.本文以判别战国末年至秦汉时的"儒道互补"类型为基础,认为<太玄>与<易传>一样,属于"象数解释吸取道家思想,由经衍生的义理诠释归宗儒家思想"的"儒道互补"类型,具体分析<太玄>兼具"玄摛万类"的道家思想和"玄为仁义"的儒家伦理,可发现<太玄>"以<易>、<老>形式言儒"的著作体例体现了"取道宗儒"的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4.
程颐在对传统易学扬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以又理解易的易学思想,并确立了宋易之义理学派,大大促进了宋代易学和中国易学的发展。程颐易学在中国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刘基精通周易术数和卜筮之道,并非只是传说,而是有据可查的.由于卜筮原理是古今相通的,加上<卜筮正宗>的黄金策标明是刘诚意(即刘基)所撰,真实也罢,托名也罢,我们都可以从中领悟出两条最基本的卜筮原理.  相似文献   

16.
<周易>在中国古代被当作儒家经典之一,孔子作"十翼"之说也久已深入人心.事实上,<易>与儒家的关系向来就很复杂.本文主要从文献学的视角,考察了孔子以至秦汉儒家易学的发展,进而提出了"学术易"、"方术易"之分,或"义理易"、"象数易"、"方术易"之分,探讨了它们的内在关联及其文化意义,并且特别强调了"象数易"的独特地位.我们的考察和区分,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早期儒家与<易>之关系乃至整个易学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煦是清初著名易学家,治易兼采汉宋,主张通过图象领会易理,象数义理均不可偏废。胡煦易学中的最重要的图式为“河图”与“洛书”、伏羲先天小圆图以及循环太极图。文章以循环太极图为重点,分析胡煦对循环太极图所含义理的解释,对太极的独特定义,并讨论循环太极图与其他诸图的关系,明确循环太极图在胡煦易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陈抟、周敦颐、程颐、谯定、来知德等著名易学大师在巴渝大地的学术活动,使易文化与巴渝文化共生共荣,进而形成巴渝易文化。巴渝易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一种民间易学、隐士易学,而非书斋易学、学者易学、官方易学;(二)以象数易为主体;(三)驳杂多元,与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鬼神文化、巫文化相互冲击又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20.
顾炎武的易学思想在其整体思想结构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其易学思想的梳理和把握,能够更好的理解其思想的特征、指向及其价值。顾氏易学具有返本开新的特点和较为清晰的脉络。通过考证易学文本,澄清易学发展中的重要概念,并对于易学义理的阐发进行分析,最终落实于行己有耻之为人与好古多闻之为学的实践体认之中。顾炎武的易学思想坚守儒学传统的发展,紧密结合学术与现实,从考证易学文本,至阐释易学义理,主张回归易学最初的文本和思想大义,都是以回归现实关怀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