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乃昌,字积馀,号随庵,安徽南陵人。清朝末年,徐氏出入政界,以办理盐务和实业著称。平生酷嗜古代文物典籍,尤其爱好藏书和刻书,与当时收藏界名人,如缪荃孙、叶昌炽、傅增湘、周叔弢等,都有交往。家有积学斋,藏书别具只眼,以多有清代珍秘刻本闻名于世。一生刊书二百多种,影刻宋元明旧本多种,其中影刻明寒山赵氏小宛堂本《玉台新咏》尤为著名,经常被误认为明刻原书。徐氏在政界和文献界都很活跃,按说这样的人物其生平大事很容易查考,  相似文献   

2.
《文献》季刊2003年第4期有李弘毅先生"稿本《徐乃昌日记》的文献价值"一文,第一节反复考察积学斋主人的卒年,却没有结论。按,1940年出版的日本人桥川时雄编《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说徐乃昌卒于1936年,缪荃孙《艺风堂友朋书札》同此;《上海近代藏书纪事诗》正文说徐氏卒于1946年,附录却说卒于1945,年七十六。徐乃昌应在近代闻人之列,其  相似文献   

3.
今春在书库整理旧籍时,遇见清人著书中稀见流传之本,则随手录之,其中有清代著名学者钱仪吉的手写未刻的稿本和王树相的稿本,还有章太炎和钱玄同的亲笔批校本。在刻本中有的曾经古潭州袁氏卧雪楼、南陵徐乃昌积学斋,南通冯氏景岫楼等收藏印。经查阅收录清人著作最多的《贩书偶记》正续编中不见著录,诸家藏书目中也很少著录。今将刻书的年代及人地等类,以  相似文献   

4.
摘要:徐乃昌是清末民初的学者、藏书家和出版家,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全面介绍了徐氏的收藏(包括书籍、金石器物等)、刻书及古籍编撰,彰显了他在近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成就。  相似文献   

5.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徐乃昌写给王文进手札十通,通览手札内容,可以了解徐、王二人交往的诸多细节和经过,对了解徐乃昌藏书、刻书、编纂等活动及民国年间古旧书业经营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6.
藏书的聚散是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卢木斋是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兴学办馆。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是他独资兴建,以家藏为基础,最能体现收藏特色和藏书价值的图书馆。其藏书不仅保存了众多珍稀版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状况。研究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和价值,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7.
山西大学图书馆伴随着学校的成长已有百年历史,这期间藏书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历经跌宕起伏,现已达到156万册。图书上的每一方藏书印都是某一时期的历史见证,梳缕成串,图书馆的发展脉络即可见一斑。1 “晋阳书院”藏书标签 在馆藏线装图书中,一书封面贴白色横长方形标签,上印“晋阳书院”四字,字为楷体,书中没有其它藏书印章。山西大学图书馆建立之初,接收了原晋阳书院和令德堂的藏书,这册书就是图书馆最初历史的唯一见证。其它山西大学堂时期的藏书,如西斋所购书籍,据山西大学堂的创办者岑春煊在送北京清政府审核之合同第五条中说:…  相似文献   

8.
析海源阁藏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清末北方的私家藏书中心。时与江苏常熟程氏铁琴铜剑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归安陆氏阻宋楼合称清末四大藏书搂。海源阁因所藏宋元刻本与钞本同程氏铁琴铜剑楼齐名;又因至民国初眼宋楼书藏流落日本,八千卷楼书藏归入金陵江南图书馆,独有霍、杨两家藏书尚未易主,故有“南翟北杨”之盛誉。一、海源阁藏书的来源关于海源阁藏书之来源,现今观点较为一致,即王献唐、刘阶平等所云,其主要来源于汪士钟艺会书舍和清宗室明善堂旧藏j,然海源阁之藏书收集起自杨氏哪代,则应有所辨识。海源阁之收藏多数…  相似文献   

9.
愚斋藏书在盛宣怀离世之后逐渐流散,藏书目录成为今天人们认识、研究愚斋藏书的基本依据。由于目录不止一部,没有明确的编纂体例,亦未说明著录对象的具体归属,一些研究者往往依据题名中“愚斋(盛氏)图书馆”的字样,将这些书目均视作盛氏所建愚斋图书馆馆藏之目录,并据此展开相关研究,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目录存在的问题,忽视了愚斋藏书的家藏部分,造成了愚斋藏书整体研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缪荃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藏书家,一生与书结缘。到了晚年受命创建江南图书馆、京师图书馆,与图书馆结缘。本文从其藏书实践与创建图书馆实践两个方面缅怀和研究了繆先生不朽功绩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一书节取《史记》中《老子韩非列传》著为第一篇,并且在编辑说明中明确肯定:“《史记》上记载老子曾为周守藏室史。所谓藏室,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藏室史则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这是古代藏书见于文献的最早纪录。”  相似文献   

12.
一积学斋主人卒年考《南陵县志》云"光绪癸巳[1893]恩科,徐乃昌,字积余,号随庵,覃恩一品,封典赏戴花翎,二品衔官,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监督金陵关。"虽然此书是徐乃昌纂修,但也未记载他的出生年。  相似文献   

13.
盛宣怀是清末大官僚大买办,别号愚斋,他所收藏的图书称为愚斋藏书。盛氏本着"贻之子孙,不如公之同好"的心愿创办愚斋图书馆,却未能如愿。盛氏死后,愚斋藏书由其后人分别捐赠给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洋公学和山西铭贤学校,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前身为南洋公学)当年所得的577种图书于解放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调拨给了合肥师范学院,即安徽师范大学的前身。文章旨在向学界同仁介绍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愚斋图书状况,期有抛砖引玉之用。  相似文献   

14.
徐行可以其藏书保存的完整性、版本价值的学术性、阅读利用的开放性,以及“书为士所用”“书非赀财,自当化私为公”“不为一家之蓄,俟诸三代之英”等藏书思想,成为民国时期湖北乃至全国藏书家的优秀代表。本文根据前代学者遗存的日记、信札、徐氏后人的回忆及访谈资料,按照藏书界、学术界、图书馆界三大职业圈子的划分,对徐行可的交游情况进行叙事性的历史考察,从徐氏与其友人之间的抄书、借书、鬻书、藏书、读书、校书、编书、刻书、论书等活动中,探寻徐行可藏书思想的形成轨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民国时期的学术生态。图1。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界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评价大多认为是“藏书为主,用书为辅”(如《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编后”开头就是这样说的),对现今流通服务工作中一些保守现象的批评,动辄说是封建藏书楼思想.古代的图书馆真是重藏轻用或只藏不用吗?考证史料,并非如此.(图书馆这一概念是近代使用的,中国古代并无这一明确的学术概念,本文姑借用之.) (一) 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关于图书馆活动的记载.先秦典籍《周礼》(即《周官》)一书首先提出了“辟藏”的早期图书馆观念.《周礼》明确提出古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稽考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末年,在云南进步学者和留洋返滇青年呼吁下。云南提学使叶尔恺奏请成立“云南图书馆”。云南图书馆”成立时以原经正、五华、育材三书院的复本藏书以及提学司学务公所图书科的图书作为图书馆的基础藏书,馆址为昆明九龙池(现昆明翠湖公园)西北隅空闲的省会中学堂即清末时所停办的经正书  相似文献   

17.
缪荃孙为清末伟大的私人藏书家。因他所处的时代动荡频繁,典籍收藏的社会环境差,加之缪荃孙藏书的目的是使用和传播文献,因此形成了其豁达和积极的“书去目存”的藏书观。在此观点的指导下,缪荃孙走出了一条公布家藏、出借典籍、刻书惠人的开放式藏书实践之路,使其成为开一代私家藏书之新风气的代表,并于此间完成了由开明的私人藏书家向“中国近代图书馆之父”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一书促进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史的研究,但有些史料存在疏误.经考证,1910年学部公布的图书馆法规名称为《图书馆通行章程》,而非《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民国第一部公共图书馆法规《图书馆规程》颁布于1915年10月23日,而非11月.  相似文献   

19.
盛宣怀,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官僚、买办,他在上海创办了一座愚斋图书馆,具有早期图书馆建设理念。其藏书与刻书颇有价值,但长期以来却不受重视。本文拟对其藏书和刻书两方面的价值做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功能变化与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进 《津图学刊》1999,(1):136-139
1图书馆功能的转变1.1以藏书为主转到藏甩结合,以用为主。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是藏用结合.读者通过目录才能借到书.建筑是藏、阅、借、管用房固定,缺乏弹性,读者和书分开的“固定功能型”模式。现代图书馆是“一切为了读者”.以利用文献信息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