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70年前的长征是那么遥远.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当年红军战士形象是高大却遥不可及的。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支队伍为什么叫红军?浙江有过红军队伍吗?参加红军的是怎样的人?他们怀着怎样的梦想参加了红军?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周围还有健在的红军战士吗?带着疑惑、好奇,我们这一群参加“现代传媒技术在档案抢救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的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学生,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前夕追寻传说中的英雄。  相似文献   

2.
川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导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翔 《四川档案》2006,(5):42-43
自红一方面军1935年1月进入川南,至红二、四方面军1936年8月离川北上抗日,红军长征在川行程万余里,时间长达一年零八个月。红军在川期间,川军及国民党中央军对红军实施围追堵截,留下了丰富的档案史料。如今,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被妥善地保存在四川省档案馆及红军经过的各地市县档案馆内,成为历史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素材。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笔不揣浅陋,权充一次导游,带领大家浏览这多达数十万字的档案史料,希望大家能从中真切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体会到红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亲情。  相似文献   

3.
陆同 《四川档案》2006,(5):25-25
1935年6月下旬,红一方面军自小金两河口出发,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二座大雪山——梦笔山,冲破反动土司的阻扰,抵达马尔康境内的卓克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此地停留一周,在藏民中广泛进行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及北上抗日的爱国宣传。在此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在这几棵白杨树下栓过军马。为纪念红军途经此地,当地人将这几棵白杨树称为红军树。它是红军在马尔康英勇斗争的佐证,是宣传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4.
序言     
《四川档案》2006,(5):1-1
七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地区最广、时间最长、最艰苦卓绝、最可歌可泣的省份。四川又是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都经过的唯一省份,是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分别于1935年5月和1936年5月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强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境内。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经阿坝直接北上,红军三大主力在四川境内实现了两次成功的会师(甘孜,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懋功,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  相似文献   

5.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6.
《新闻窗》2006,(1):F0002-F0002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贵州省委宣传部组织省内主流媒体.于2005年12月18日启动了大型采访报道——《沿着红军的足迹——穿行多彩贵州》贵州日报、贵州电台、贵州电视台的记者.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  相似文献   

7.
89岁的红军老战士仲世发住在天津警备区某干休所的一所普通的公寓中。在这所干净、整洁的公寓病榻前,我们见到了年迈体弱的仲世发。仲老见到我们很是激动,当听明白了我们的来意后。回想起当年红军长征。仲老的眼里禁不住流出眼泪。嘴里不停地说“红军长征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还提它干什么?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战士太多了,不讲它了,不讲它了……。仲老边说边擦眼泪。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面对这位身经百战的红军老战士。让人不禁联想起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勇猛杀敌的场景。我们安慰着仲老,工作人员递上水杯。仲老的情绪开始稳定下来。沉思~会儿的仲老,给我们讲起了红军,说起了长征,忆起了过雪山和走草地的往事……  相似文献   

8.
长征精神赞     
梁波 《天津档案》2006,(12):50-50
10月,一个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6年10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在甘肃会宁大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相似文献   

9.
谌许业  杨彦辉 《档案时空》2006,(9):F0004-F0004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跟随电视记录片《伟大长征》摄制组参加了红军长征通道的采访拍摄,为通道转兵与红军精神所感动。深深领悟到通道会议与通道转兵以及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不畏强敌,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艰苦奋斗,独立自强;爱民护民,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是留给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吴英德是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共产党员,生前曾担任隆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红军精神。父亲常给我们讲的红军长征故事已深深地铭刻在我们的脑海,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乌江南岸 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底,湘江惨败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为挽败局,毛泽东力排众议,在王稼祥、张闻天等人的支持下,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进入了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省境内。 进入贵州境内的红军指战员们惊异地发现,这里的穷人瘦得只剩皮包骨,被形象地称为“干人”。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境内行程一万五千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经近70个县。四川是长征所经过的14个省中自然环境最险恶、敌我战斗最惨烈、党内斗争最激烈的省份,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缅怀先烈业绩,弘扬长征精神,四川省档案(局)馆特别制作了“红军长征在四川”档案网上展览。  相似文献   

13.
徐占权  徐婧 《新闻世界》2006,(10):58-58
周素园,清末秀才,贵州省名的进步人士。在红二、六军团占领黔西、大定、毕节后,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不顾年高体弱,坚决要求参加红军,并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宁根据地,至今被传为佳话。[编按]  相似文献   

14.
张春阳  张勇 《新闻窗》2006,(6):71-72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宣传黔东革命根据地,宣传红军精神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贵任。  相似文献   

15.
新闻视点     
《中国档案》2006,(12):4-5
2006年10月21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右一)来到武汉田汉大剧院,听取了湖北省档案局局长石山(右二)的简短汇报后,观看了由湖北省档案局馆举办的《红军长征与湖北》大型图片展览。在红军二、六军团在恩施来凤县参加板栗圆战斗的历史文献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什么是红军”传单前,俞正声同志驻足良久,并多此询问有哪些珍贵档案。哪些是第一次展出。在随后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俞正声同志强调,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坚定理想和信念,为实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和谐湖北的宏伟目标而长期奋斗。  相似文献   

16.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红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红军这三大方面军前身却都叫“红四军”。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7.
北京晨报策划、组织、实施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报道.历时4个多月.10多名记者、编辑参加报道,除了在北京的采访外.还先后走访了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陕西6个红军长征走过的省市.采访了十几位健在的红军老战士、诸多红军亲属以及长征研究的专家学者。最终.以“见证传奇”为主题,分别以“还愿、英雄、等待、影响、揭秘、传承”6个为分主题.从10月12日至20日.共12个整版.推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读者总体的评价是:内容鲜活。故事感人.幕后新闻多.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18.
黄新廷,1913年10月出生。湖北省洪湖人。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湘鄂西根据地军委分会警卫营战士,红军二分校学员,红军排长、连长、营长、侦察科长。  相似文献   

19.
曹明玉 《出版参考》2005,(2S):46-46
巍巍大巴山,这块英雄而神奇的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率领红军将士在这里创建了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苏区。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将士和巴山民众前仆后继、英勇战斗,谱写了不朽的史诗篇章。  相似文献   

20.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曾参加长征的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以红军长征为题材,创作完成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长诗。随后,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选择其中的10首诗,谱成组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