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厨子的尴尬     
《今传媒》1997,(2)
此文作者是一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的老报人。目前,有两部书稿已交出版社审定准备付梓,又被他索回加工。不少友人关心询问,他写此文作答。作者把编辑出版工作喻为“厨子”,寓意深长。他不忘老本行,想出新花招,琢磨了两道新菜,一道名叫“滴水金星”,一道名叫“凤凰涅...  相似文献   

2.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纪委书记陈智愚同志参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编写工作。本刊特请他撰写此文。此文介绍《纲要》的形成过程,对《纲要》的主要框架和主要精神作了高度概括,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辅导材料。  相似文献   

3.
固始县张广庙乡科技副乡长王明河是农校毕业生,擅长写科技信息方面文章。他刚踏入工作岗位那会儿,看到农民们不懂得草木灰是一种优质农家肥,乱撒乱倒,觉得很可惜,就写了篇《草木灰的营养和使用》的科普文章。此文在河南科技报发表后,引起反响。乡农技站将此文活页油印分发农户。1985年他调查得知,农民杀鹅时把鹅绒、翎毛混拔,每只鹅的羽毛只能卖八九角钱,很吃亏。  相似文献   

4.
老树 老叶     
叶耕林同志辞世已有四载,我之所以没有忘记他,因为他是一个像档案一样朴实无华,像档案一样真实可信,像档案一样值得我在心里永久保存的档案人,这也是我写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是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四人帮”被捕的消息?他是如何得知这一重大新闻的?看了此文,这一切疑团都会打开。  相似文献   

6.
孙寒冰先生原是复旦大学教授、《文摘》杂志主编、黎明书局总编辑。抗日战争时期遭日本帝国主义飞机轰炸遇难,年仅37岁,至今已62年。2003年将是他诞辰100周年,特写此文追忆他短暂的一生,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今年11月24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诞辰100周年。刘少奇同志生前对新闻工作甚为关心,为纪念他的诞辰,我们特发表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我们特约请他撰写此文,对南斯拉夫的新闻事业加以介绍。全文约16000字,本期刊登第一部分:历史与现况,下期刊登第二部分: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9.
徐坤明同志曾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记者。他先后在南斯夫学习和工作过十八年(1955—1965年,1971—1979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此文。文章的第一部分“历史与现状”刊登在本刊1980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0.
此文为1927年美国《亚洲》杂志上所刊登文章的译文。原文作者A.C.麦凯是一位当年曾在中国从事木材贸易的美国公司职员,他和他的同事及中国助手们在福建某地户外作业时,  相似文献   

11.
秦皇岛晚报记者李宏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介绍了他参与报道的一个典型人物的生动故事,读来令人振奋。文章中还介绍了他与新闻界同行在新闻策划、运作实践上做出的有益探索,给人以启迪。此文语言朴素。真实感人。《我的得意之作》征文栏目,十分乐意刊登这样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其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李庄同志这篇未收入《李庄文集》的遗作。从内容看,约写于2000年下半年至2001年上半年。为了纪念李庄同志,本刊特刊发此文。  相似文献   

13.
严复所写的《导扬中华民国立国精神议》一文,较完整地反映辛亥鼎革之后他的建国构想和政治主张,故在其晚年政治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近百年严复生平与思想研究中,学者一直未能确定严复写作此文的时间,成为严复研究中悬而未决之问题。根据新发现的《爱国白话报》《申报》的有关记载,在学界既存研究的基础上,对严复此文的成文过程再做一新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另外,彭匈的《快捷的推断与破译是一种天才行为》一文颇值得一提。彭先生的散文篇幅不长,却蕴含极丰,余味绵长。此文写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斗级人物郭沫若,写他的学问,也写他的心灵、他的生存状态。文笔之畅意令人击节不已,而文章之蕴意却也令人嘘唏感怀……  相似文献   

15.
近年和王匡同志见面,他总说起拙作《西瓜兄弟》,说得如此认真、诚恳,使我感动。《西瓜兄弟》这篇短通讯,是我在战争年代写的,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有些报刊在刊载此文时,把作者误标为“王匡”,使他感到不安。其实,1947年9月25日,中央广播电台广播此文时,广播员说得很清楚,作者是“解清”,“解清”是我在解放日报工作时用的笔名,它是取解放日报和当时报社驻地清凉山的第一个字组成的。写《西瓜兄弟》是45年前的事了,如果不是王匡  相似文献   

16.
孙犁先生既是一位文学大家,也是一位编辑名家。他对编辑工作有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和研究。今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本刊特发此文,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7.
20 0 0年 9月 6日 ,上海市档案馆召开巴金、王元化先生捐赠档案资料表彰会 ,巴老因病未能前来 ,王老偕同夫人张可女士出席了会议。此文即系王元化先生在会上的发言 ,经整理后请他本人过目 ,现发表在此。  相似文献   

18.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仿效的标杆与努力的方向。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行业,更需要榜样给予我们鼓舞、激励和温暖。刘义权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标杆和榜样,他的工作平凡、单调;他的为人温厚、低调,但是,他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执著和认真,在平凡的坚持中创造出的不平凡业绩,得到同行的认同,世人的称赞,甚至外国军方的尊敬。他30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我们诠释了档案工作的真谛,成为我们这个行业的榜样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锋。6月25日,云南省档案局局长黄凤平看完《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刊载的何建明所写《普通人的崇高》后,被深深的震撼和感动,当即指示,要求《云南档案》和云南档案信息网转载此文,供全省档案工作者学习。本期刊载此文,旨在让全省广大档案工作者全面了解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工作作风,体会档案工作的价值和真谛,学习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相似文献   

19.
邓宝珊将军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甘肃天水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坐镇榆林,团结抗日,支撑北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特殊的贡献.值此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20.
解放日报原副总编辑陆炳麟同志,因病不幸于去年12月15日逝世。他对新闻教育工作一贯热心支持,与本院师生保持密切联系。对他的逝世,我们深感悲痛,谨刊此文(本文作者亦曾得到他不少教诲),略表悼念之意。全国知名的解放日报高级编辑陆炳麟,十分重视报纸版面的研究。进人八十年代以来,这位与版面打了三四十年交道的老报人,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运用系统论原理,努力探讨版面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