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引言】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史铁生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的一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生命似铁,顽强的抵抗疾病的折磨,顽强的写作。1967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相似文献   

2.
<正>编者按说到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们想到的首先是他的残疾。他是一位坚持写作的残疾作家。在20多岁的时候,双腿忽然瘫痪,后来开始写作。从1983年他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该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至2007年他本人获第三届北京文学节"杰出贡献奖",在与疾病作斗争的日子里,史铁生依然坚持写作,用一大摞沉甸甸的作品记录了生命的流转。这是已往日子的一个见证,也是一种最有意义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作家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起开始发表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4.
人物简介: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72年双腿瘫痪。1979年始有文学作品发表,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往事》;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随笔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其作品多次获奖,某些篇章被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最受瞩目的是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初中毕业后曾到陕北延安插过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成为一位著述颇丰的青年小说家。肉体残疾的切身体验,使他的作品写到了伤残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他的散文被散文界公认为近年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我与地坛》是其最优秀的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6.
<正>《我与地坛》是一篇哲理散文。要读懂它,一定要知道史铁生。而读过《我与地坛》后,则会更明白史铁生的人生。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对他的一生,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相似文献   

7.
近日,由上海作协等单位发起组织的“百名评论家评选90年代优秀作品”的活动已揭晓,王安忆、余华、韩少功、陈忠实、史铁生、贾平凹、张炜、张承志、莫言、余秋雨等10位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入围。其中有一位作家使我为之怦然心动,他使我想起了在大学期间所了解的关于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还有那篇曾令我荡气回肠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史铁生(1951—),男,北京人。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之后开始了文学创作。他创作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  相似文献   

8.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同志是陕西省丹凤县人,生于一九五二年,读中学时就迷恋文学。他从一九七三年开始创作,一九七九年《山地笔记》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从此声名鹊起。十多年来,他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数百篇,散见于各大报刊,佳作迭出,是一位成绩很大的青年作家。他现在担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人民文学》编委等职务。他的《丑石》和《盼儿》选入初中语文课本后,深受学生喜爱。今年八月中旬,我应邀参加山西《作文周刊》社举办的获奖作者及优秀读写辅导员夏令营活动,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教了好几遍了,但是始终感觉一般,学生的反响一般,史铁生的文章很早就有了解,记得以前上大学时就读过《我那遥远的清平湾》。他是一位双腿瘫痪却意志坚强的作家,他的散文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当代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手术后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病后致力于学创作,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笔》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中散《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影响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教材。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因病去世。坐在轮椅上的他,曾以一支笔教会我们思考。他依靠着对生命的坚强、乐观而创作的知名散文《我与地坛》、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及《老屋小记》等优秀作品,感动了一代读者。这些用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文字,并未因作家的离去而丧失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夏榆  刘荣 《课外阅读》2008,(11):43-45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他本人在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能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生命中肯定遇到过不少贵人。我们来说说史铁生生命中的两个贵人。第一位,大家肯定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是一位独特的当代小说家、散文家,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他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从一个残疾人的特殊视角去鸟瞰人生、社会和宇宙,影响广泛,可以说是当代散文艺术的精华。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好运设计》、《史铁生作品集》、《答自己问》等。他的散文境界阔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与精神境界的阔大相适应,他的散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大气,多有创新,不雕琢不矫情,自由灵动游刃有余,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想像空间。有人对英文单词“LOVE”(爱)的意义作如下解释:L代表listen(聆听),O代表obligate(感恩),V代表value(尊重),E代表excuse(宽容),我认为这同样可以概括史铁生的散文特征。L聆听史铁生曾说过:“写作就是大…  相似文献   

17.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非常独特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性内涵而备受关注。史铁生虽然以小说驰名文坛,但他的散文也常常因睿智、思辨和真诚的底色而为众多的读者所喜爱。在史铁生的散文中,他往往以一颗悲悯的心和一种庄严宁静的姿态来体察这个世界。残缺的生命体表和宽厚而博大的心灵空间,使他能够站在思想的高处,对生命、爱情、信仰和死亡进行不断的追问、思索和自我超越。正是由于这种顽强面对现实生存困境的自觉意识和勇气,使他的散文获得了独特而深厚的意蕴和魅力。从艺术上看,史铁生的散文特别喜欢采用自言自语的心灵独白模式或独特的谈话方式来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急切的追问、忏悔式的自省、理性的思辨,这些因素既增加了散文表达的深度和宽度,也清晰勾勒出作家从生命绝境突围时沉重的心路历程。史铁生的散文名篇很多,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记忆与印象》等。本期我们所选史铁生的散文《消逝的钟声》,这篇文章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的回忆之中,表达出的却是一种宗教一样的平静。  相似文献   

18.
亨利·特洛亚是法国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祖籍俄国,1911年出生于莫斯科,1920年随父母定居法国巴黎。他的学习生活都是在巴黎度过的。他从三十年代中期发表长篇小说《虚伪的日子》获民众奖而蜚声文坛,此后几十年间,除长篇小说外,在短篇小说、戏剧、散文、传记、游记等文学领域,他均获得较高的成就,现已出版各种著作五十多部。因其产量和质量都相当惊人,法国评论界一度惊叹“特洛亚是个奇迹”。同时,法国人把他的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上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发表的主要散文集有《我与地坛》、《自言自语》、《好运设计》、《史铁生作品集》、《答自己问》等。他的散文境界阔大,触及到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与精神境界的阔大相适应,他的散文在艺术形式上也颇为大气,多有创新,不雕琢不矫情,自由灵动游刃有余,给读者留下了相当大的思考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有一篇小说叫《第一人称》。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来写的,他写得最好的小说也是使用第一人称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1984年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奖,《我与地坛》曾被中央电视台拍成文学电视,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这几部作品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或许是和史铁生的身体条件有关,史铁生的小说自传性较强,因为他不能和正常人那样到处去体验生活。关于这一点,史铁生有自知之明,他在个人小传中这样说道:“据说不能永远四处深入生活的人写小说是自取灭亡,虽心中无限忧恐,一时也顾不得了,莽莽撞撞走上了写作这条路,幸好一向保持着警惕,没把它当成一件必须成功的事来做。”史铁生正是以其平常之心来写作,才做成了不平常的文章,不论文坛如何变化,他仍我行我素,“答自己问”并“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