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创作颇丰,且与传统历史小说有较大异处,曾在八十代初的文坛引起波澜。周梅森的历史小说代表了新时期历史小说转向的开始,他在历史中与现实对话,作品经历了由国民性反思到人性追问的变化,始终执着于打通一条历史与现实相接的通道,以文学的方式解决现实何以如此的问题,呈现另一种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大碰撞和大融合时期,是现代小说的黄金期。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为我们掀开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新的一页。他的历史小说创作以现代视野审视历史、融贯古今,解构人物,艺术手法别具一格,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历史厚度,又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思索,独成一体,成为20世纪现代历史小说创作范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60年代历史小说语境化"重返"式的解读,并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认为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5.
周梅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了大量以民国史为主的历史小说,这些小说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周梅森凭借庄严的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在前期即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受商业化影响周梅森的历史小说呈现娱乐化倾向.1996年后他完全转向现实题材的创作,这是历史想象需求的终结,是历史题材的现实困境的表现,也是周梅森等新历史小说家们"互文性"策略的陷落.  相似文献   

6.
现代历史小说处于文体的草创与转型期,它以诗意为旨归的叙事突围使之突破旧历史演义的格局,呈现了新的现代性文体特质。叙事突围融铸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审美品格,也构成了自身叙事演进的线索: 1920年代鲁迅的文化反思型、郁达夫的主体感受型历史小说在1930年代继续演进为主题丰富、意象纷呈的社会阶级型、文化批判型、主观诗化型历史小说。1940年代,急切的现实关怀使现代历史小说格外关注历史的现实讽喻作用。叙事突围更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叙事手法上,以时间的现时化,视角的个人化,文本的镜像化三种叙事手法营构出奇幻相生的历史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遵循“注重史料的解释和对于现实的讽喻”的创作观念,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审视历史,传达深广的时代忧患意识,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情感,达到历史、现实和自我三的有机结合,营造崇高的悲剧美,采用心理分析的表现手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同样以历史为题材,但是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作形态。在以传统历史小说的代表“十七年”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的比较中揭示出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创作情态,继而探索贯穿于新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叙事方法的颠覆性。叙事话语的颠覆不是作家哗众取宠的偶然创作个案,而是特定的现实语境给予了作家探究历史的独特的切入点,而这其中的主旨即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及人性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9.
滕剑锋 《天中学刊》2007,22(6):104-106
历史小说和历史剧一直是受众喜爱的文艺种类,近年来,大众文化消费的增长对历史小说和历史剧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重新处理了创作与受众的关系;重新处理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重新处理了历史与艺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文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1.
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表达了作家们在向历史诉求的过程中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彼此生死相知以及他们对现实的介入性言说,而这种面向历史的精神旨归和介入现实的话语呈现,又隐约地透露出作家在现实规训下的复杂心态。1960年代的历史小说也成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话语诉求的认识性装置,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权力、制度、意识形态等对文学与人的规训以及这种规训的隐秘成规。  相似文献   

12.
先锋小说家描写历史时,既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又与其他类型的新历史小说有所区别,在更本质的意义上而不是表面形式上,他们仍保持着一些固有的姿态和风格。也许可以把他们的小说称之为先锋历史小说。先锋历史小说家们对历史的偏好,无法看成是退避现实。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显然不是要复活历史,而是要在历史的水平上完成文学对现实的责任,使文学能够在形式与现实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通道。因此,他们对历史的共同记忆和形式改造,呈现出非常鲜明的风格标志。这种历史形式,深深隐藏着文化与美学的动机,表明历史并不仅仅作为历史事实在…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西历史小说作比较:1.两者的传统及局面 2.中国历史小说目的在于教化,西方重在再现时代 3.对待历史人物,中国作家多作主观评价,西方作家则较为客观 4.中西当代历史小说的不同创作背景及走向:中国作家在思想解放后透过历史看现实;西方作家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社会而背向现实写过去。  相似文献   

15.
历史小说化史为诗的艺术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史为诗是历史小说创作应追求的一种高层次的美学境界,达到历史小说的这一至境,具体须经三条艺术创造途径:以现实时代精神激活历史、抉发历史生活的内质以及将历史生活素材转化成生动可感、充满诗情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6.
《理水》是鲁迅先生一九三五年所写的一篇历史小说,这篇小说,取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而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却根植于现实的土壤里,使历史和现实在小说中得到水乳般交融:现实的斗争生活通过了历史的图景得到表现,而历史人物的形象又因含融着现实斗争的内容,闪观出耀眼的光彩。这种特色,贯穿于鲁迅的历史小说之中。“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的所应增和应爱”显示了鲁迅极其可贵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阅读一点儿历史小说,不仅能懂得一些历史知识,还能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用来观照现实。为此,我们编选了这两篇历史小说。站在我们面前的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唐朝的诗人张继,一个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谋士刘伯温。刘伯温是有名的智多星,他因辅佐朱元  相似文献   

18.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五四以来的现代历史小说作了鸟瞰式的描述,并在和古代历史小说的比较中,论述了现代历史小说的新品位及其革新开创意义。现代历史小说的新品位,从选材的角度看,它不再是钦定正史的通俗敷演,而是观照现实的战斗利器;从人物形象角度看,它不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是社会众生的写真;从形式变革的角度考察,它不再是章回体的长篇巨制,而是多种多样的短篇精品。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对当今的历史小说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历史小说《曾国藩》和《张之洞》。《曾国藩》比《张之洞》畅销的主要原因就是迎合了大众读者的口味,即表现了历史小说的美学魅力——人性,使读者不仅看到了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人文风貌而且渴望在历史人物身上寻觅某种精神和情感的共鸣点。这也正是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在人性表现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