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2 毫秒
1.
我是个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的“老家伙”了。随着自己一天天变老,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变化.我发现能摆的“资格”越来越少。于是.我开始留心向“新手”——从事新闻时间较短的记或通讯员学习了。你别说.我还从中获得了不少的益处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2003年夏天,杭州疗养院新闻干事李晓方告诉我,他要把60年前侵华日军冒天下之大不韪,实施惨无人道的细菌战的史实抢录下来,编、出版一部画册,留给后人。我听了,意识到这是个意义非凡的“忧患工程”,意义很不一般,当即表示:“祝你成功!待你成功后,我要写你!”现在.他成功了,于是,我践约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3.
季嘉 《军事记者》2002,(12):61-61
前不久翻看今年以来的《军事记者》时,勾起了我对步入新闻这一行的回忆。我在军校是学雷达专业的,后来改行当了两年指导员,接茬儿就搞起了教育,跨进新闻这一行,完全是个偶然。记得是1988年初,我在旅政治部当教育干事,当时科里的新闻干事探家了,科长跟我说:“小季,你兼管一下新闻工作。”我琢磨了半天———“管一下”,怎么“管”?还是先“干一下”再说吧。可到真要“干”的时候,才发现我对新闻一窍不通。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嘛!我只好硬着头皮上了新闻这个“花轿”。第二天,我突击看完了一本关于新闻基础知识的书,第三天就…  相似文献   

4.
《档案与社会》2005,(5):16-18
1945年8月14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然而此前的5天.消息就已经传开了。10日下午,东京广播:“日本政府准备接受中美英三国政府领袖于1945年7月26日在菠茨坦所发表、其后经苏联政府赞成之联合宣言所列举之条款……。”重庆的中央广播电台收到了从日本和欧美传来的这则新闻。重庆崇文镇的一家小杂货店外,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他们个个引颈驻足,倾耳细听。因为是重复广播,声音激昂,所以人人听得清楚,有人一边听一边流泪——“日本投降了!”“日本投降了!”  相似文献   

5.
采访历险记     
杨建民 《青年记者》2004,(12):43-43
13,在西方人眼里是个不吉祥的数字,那一天是2002年1月13日,上午,我在北京站42元钱买了一张没有座位的车票,这一天的行程罩上了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6.
杨帅  杨顺初 《新闻界》2004,(1):24-25
我躺了二个半月之后,元月15日,在我二十八岁生日的这一天,我奇迹般地坐了起来,当护工用轮椅把我推出病房来到父母为我准备好的生日宴会上时,康复中心的陈亚伟主任和中央电视台的闫绍纲编导给我献上了一束鲜花。陈亚伟主任用照相机拍下了这难忘的一刻。  相似文献   

7.
听说这么一则故事:西藏自治区原人大副主任李本善离休后,自治区拨款数万,让他在离他故乡不远的淮阴市盖起一幢小楼,安安稳稳度晚年,小楼竣工后尚剩1000余元,老李如数将这钱寄回西藏。这故事对于曾经搞过新闻报道的我当然很感兴趣。这可是加强廉政建设的好材料啊!老李我认识,其子做过我的学生,我曾以家访的机会与他谋面两次,给我留下淳朴而谦和的深刻印象,后又因我到党史办工作,得知他曾任过沭阳县委书记,是一位深入群众、艰苦奋斗的好带头人,赴藏后工作更加勤奋,与藏胞相处,浑似家人,深受广大干群的敬佩与尊重。至于这“建…  相似文献   

8.
1月14日,香港翡翠台播报说海地7.3级地震死亡人数或逾10万。看到这条新闻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要报名去!"下午我回到报社(南方都市报)直奔领导办公室主动请缨奔赴灾区时,集团其实早已决定派兵前往.  相似文献   

9.
赵:郝总编,您好! 有个传媒界的朋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段子,说现在的传媒业就好比是在过一条河,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过到一半很多人觉得这条路很艰难,过河的人又多,竞争太激烈,于是想掉转回头。回头发现更可怕的是,又有一大批人正卷起裤脚向这边走来。这个段子很真实地反映了现在不少传媒人的生存状态和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心态——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相似文献   

10.
像往年一样,每逢年底年初,各种媒体都会较为集中地推出“盘点”式的策划或报道。或国内或国外,或人物或事件,或回顾或展望,或“年终特刊”或“特别策划”——一年中好事坏事、名人凡人、进步与收获、遗憾与失落,都会在盘点中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这已成了媒体上一道习惯性的、且几乎不可或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10,(36):56-56
好累啊……和太阳打了多少天的架,想夺个月亮送给大家,没想到那个家伙一点面子都不给!我一气之下把月亮踩成了快乐月饼,不介意就收下吧!祝大观周刊所有读者——中秋快乐!  相似文献   

12.
京城淘书记     
寒风凛冽,春节在即。我——一个刚放寒假、教新闻的高校教师,夸年2月1日晚从武汉赴京至核心期刊《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学习。回首20来天的北京之行,一天收获便是淘到了一些新闻传播学的好书。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与写作》的老师:您好!我是一名企业宣传工作者,是责刊的忠实读者。一天大雪纷飞,我在外面采集素材,一名电力运行女工冒雪巡检的画面跃入我的眼帘,内心深处涌起一股感动,为了突出运行女工工作的艰辛,我把大雪中踏出的脚印作为大面积前景,拍摄了这样一张照片,并取名为《巡检》,自认为意景相符。可每次拿去参加摄影比赛都不能入围,请专家给予请教。(相机:尼康50,焦距28MM)  相似文献   

14.
我在基层长期从事党的宣传报道工作,在新闻采编的圈子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退休后,仍采访不断,笔耕不辍,让手中之笔,成为仗义执言之剑!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莫过于6岁幼童邵孟洋打赢了人身被电老虎严重伤害的官司,获赔162万元的连续跟踪报道。此篇连续跟踪报道历时9个多月,这其中我虽然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但我认为是值得的,应该的!  相似文献   

15.
“汪班长,快看今天的军报,你获奖了!”6月24日的早晨,同班战友小郭手拿着一份《解放军报》.一边喊一边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听到小郭的叫喊,正在忙于报纸排版的我,连忙站起身来,办公室的战友也呼啦啦地围了上去。翻开报纸,果然,“2004年基层化大家谈征获奖名单”赫然在目:《走出网络游戏的“迷宫”》——作:汪彬。没错.二等奖获得中名列第五的就是我。“真不容易!小汪.恭喜你!”班长一脸兴奋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其他战友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辞.一个劲闹着让我请客。  相似文献   

16.
拙作署名评论文章《船长的耻辱》发表于 2000年 1月 23日《深圳商报》 B1版。这篇文章获得了 2000年度深圳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   回顾这篇评论的写作背景和过程,总结写作经验,进行理论性归纳和探讨,对于我来说,是有新的启迪作用的。   临近 1999年底,接近 2000年到来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这是人们集体跨越的一个千年数字,这是个难得的数字,加上各种渲染,全人类都沉浸在跨世纪的兴奋、神秘的期待中。各种新闻也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发生着、被报道着。然而,就在这样的气氛中,有一个事件,却冲破了正…  相似文献   

17.
一次,我在报社附近的公共汽车站候车,报社老前辈蒋少武老师从面前经过,我正要上前问候,他看见我便问:“你带照相机了吗?看那!”顺着他手指的地方,只见一个推车收破烂的男子正从一单位抱来一摞镶着玻璃镜柜的奖状往车上放……蒋老师说,这个画面很耐人寻味。我能品出他所指的“味道”。但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没带照相机。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个春夏秋冬,二十个岁月轮回,我们又迎来了9月27日这一天——军事信息管理系成立的20周年的纪念日。二十年,太多的事、太多的情、太多的话……,一代代师者,携渊博之知识,展教育之宏图,献身晋军事信息管理的发展与建设。这其中,我们看到了以张琪玉教授、谈正信教授为代表的前辈——他们的追求与执着。在这系庆的日子里,想起我在军事信息管理系温馨的环境中所度过的岁月,我深深感到军事信息管理系是我成长与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在信息时代,在不少报纸读大量流失、发行量锐减的同时,有一些报纸正在一天天地变厚——北京晚报、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报纸每天都增加到了几十个版。这是一种阅读时空的转换。即使如此,24小时,每一天的时间并不能无限地延长,即使不休息也不睡眠。  相似文献   

20.
十一月八日党的十六大开幕,这一天恰好也是中国记者节,非常巧合,这两个日子叠在一起。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醒。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能参加十六大,当然会以一个新闻人的状态去体验这次大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