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了”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发不可收拾……”《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第12期,题为《上“第一稿”的乐趣》一文中写道:“……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以上三例中的“一发不可收拾”应为“一发不可收”。由于多了一个“拾”字,便使原意完全反了。因为“一发不可收”是形容不断涌现,多指褒意;而“不可收拾”则是一败涂地,系指贬意。《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2.
《扬子晚报》1992年3月25日五版,题为《访宋丹丹》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拾……”。《新闻战线》1992年第3期,题为《“爬格子”人的呼声》一文中写道:“……一发不可收抬《新闻爱好者》(河南)1991年  相似文献   

3.
“泠”与“冷”两字可能由于字形相似,故往往有人认为彼此是一码事。因此,时下有些报纸上的文章常常把“西泠”写为“西冷”。例如,《天津老年时报》2001年9月15日第4版,在题为《开国大印是何人刻制?》一文中写道:“……即向杭州西冷印社创始人……”;又如,江苏《扬子晚报》1999年12月15日 B19版,在题为《金陵八旬翁家藏三件宝》一文中写道:“……石老早年从学西冷印社社长……”。等等,不再一一赘举。其实,上述二例中的“西冷”系“西泠”之误,  相似文献   

4.
鼓励挑错好     
鼓励挑错好胡正隆今年,邮发报纸《旧书交流信息》和《科技经济信息报》对提高编校质量采取了新的举措,花钱鼓励读者找错。1月13日《旧书交流信息》登出规定:“挑出一个错(别)字奖1元”;“挑出一个错标点符号,奖0.50元”,“挑出一例病句,奖1元”,“挑出...  相似文献   

5.
今年2月6日,首都一家大报刊登一幅哈萨克斯坦女运动员夺得第三届亚冬会首枚金牌照片,大标题出错,把第三届的“届”字错成“枚”变成了“第三枚亚冬会首枚金牌产生。”3月27日,某大报刊登的图片《西藏登山队出征尼泊尔》,标题和文字说明都把尼泊尔的“泊”错成“伯”。4月8日,一家报纸刊登一条消息,题为《美国洛山矶时报》,从标题到文章4次使用了《洛山矶时报》一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7.
早在1954年7月17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中,就把“大多数报纸的评论工作非常薄弱”,作为改进报纸的重要问题提出来,要求“报纸的评论工作必须加强……各地方的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的重要评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  相似文献   

8.
近日来,翻阅报纸,发现7月5日农民日报第三版有一篇稿件的大标题是《生产大队的擎旗人》;6月28日解放日报第三版《老兵新传》一文中也多次出现“2队与6队”、“队长”等。时至今日,这类名词以这种形式在报纸上出现,实在有违《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问题出在省市乃至全国  相似文献   

9.
这个题目恐怕大多数读者都能一口答出:浙江省。可是,中国法制报10月2日一版《祝贺步鑫生与孙红娟打官司》一文,却说它属江苏省。文章开头一句就是:“江苏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文中又多次提到江苏省如何如何,看来不是笔误,是作者弄错了。遗憾的是,这个错误,四川《文摘周报》摘登此文时,依然照“错”,而该报同期一版《步鑫生进浙大深造》的消息中,却明明写着“浙江省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由此看来报纸  相似文献   

10.
一字之增见精神乐长弓记得去年见诸报端的新华社通稿《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其中第十二段的“不尽人意”一词,由于把“如”字漏掉了,好多报纸也就跟着错了,而人民日报却准确地增添了这个“如”字,这一字之增,体现了人民日报对待报纸质量严格校...  相似文献   

11.
1995年11月7日解放日报第四版刊有一篇题为《涉嫌谋杀拉宾凶手兄弟被捕》的新闻稿。笔者觉得,这则标题上“兄弟”二字及内文中“……这名嫌疑犯叫哈盖·阿米尔,是4日向拉宾开枪的凶手伊格尔·阿米尔的兄弟”一句中“兄弟”一词的用法,都有值得商榷之处。首先,它不符合“书面用语”的规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兄弟”一词的解释之一确为“弟弟”,但注明只能作“口语”用。然而,当它上了报纸,显然就成了“书  相似文献   

12.
光明 《新闻三昧》2008,(12):19-19
10月8日上海某晚报《批“伪劣诗”挑“七处错”》一文中:“……他点评道,赵忠祥的诗平仄明显错乱,第三句和第二句失沾,致使全诗声韵大乱。”上述“失沾”应为“失粘”。  相似文献   

13.
1878年9月11日,清朝驻英兼驻法公使郭嵩焘正在巴黎公使馆中,翻看刚由上海文报局寄送来的国内报纸。当他看到7月19日的《申报》时,不禁瞪大眼睛呆住了。报纸第二版醒目位置刊载了一篇题为《星使驻英近事》的文章。“星使”当然即指自己,文中  相似文献   

14.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15.
新近,在好几张报上读到“绌”、“拙”混用的现象。比如有张报纸在一篇短文中说:“一个人在生活中不可能集所有长处于一身。在某些方面相形见拙时,就有可能被某些世俗的小人看……”这里,把“相形见绌”的“绌”字,错成了“勤能补拙”的“拙”字。还有一张报纸在一篇文章中写“相形见绌”,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却写“相形见拙”。同一张报纸,两种写法,何错何对?还是“绌”、“拙”两字相通?“拙”是笨拙的意思,“勤能补拙”,意指勤奋能够弥补笨拙;“绌”是不足的意思,意指相比之下显得不足。类似这种容易混淆搞错的字、词,在报刊上屡见不鲜,如错把“偶而”当作“偶尔”,就是经常碰到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合肥街头出现一家新出版的报纸《中外传奇》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买了一张,粗看一遍,不禁愕然。姑不说其内容有些荒诞不经,仅其错字、别字、颠倒字,就令人惊讶。例如:把“炎黄”子孙错成“黄帝”子孙;把“拭一拭”错成“试一试”;把“皇帝”错成“帝皇”;把“掼出去”错成“惯出去”;把“意”  相似文献   

17.
有些报纸由于粗枝大叶、马虎疏忽,竟将发表在报上的勘误文章也出了差错。这不叹影响了它的宣传效果,而且使报纸处于尴尬境地。比如,被好几家报纸转载的那篇《乌字多一点,损失16万》的报道,反映乌鲁木齐市挂面厂曾花费重金到日本印制塑料包装袋,由于审样时疏忽大意,将“乌”字错印成“鸟”字,结果这些包装袋被有关部  相似文献   

18.
邵薇 《军事记者》2010,(5):12-13
谁会说“服务”二字对报纸而言是个新词呢?1945年10月,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尽管毛泽东一生曾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但那次,直接表达了对一份报纸的期许。1946年5月15日,在《人民日报》的创刊号上,邓小平亦为报纸题词:“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清晰昭示了这份党报的宣传方针。  相似文献   

19.
一家报纸在一篇题为《要“算”才能“了”》的文章中写道:“因此,应该提倡积极的、名符其实的‘算了’……”;一份漫画报纸在题为《佳句分析》一文中用了“竞竞业业”;一张晚报在题为《杨振宁关于做学问的三点建议》一文中说:“……第三点建议是,不要怕不按步就班的学习方法……”;一本电影杂志在一篇题为《让女豪杰们收鞭下马吧!》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请先看几个例子: 一、“……说大约值七、八百元……”(《中国青年报》1991年7月7日二版《绝无仅有的“和谐”》) 二、“……每篇都在四、五百字左右……”(见江苏《新闻通讯》1991年第6期《多用“小号针”打好“连珠炮”》) 三、“……也可存活四、五十天上下……”(见《广西科技报》1991年3月7日四版《人断食后能活多久? 》) 以上三例中的“大约”、“左右”、“上下”均系蛇足之笔,应删去.因为“七、八百”、“四、五百”、“四、五十”都是大概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