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沙苑子补充对力竭运动后大鼠运动后机能状态及有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10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沙苑子补充组(A)、运动组(E)和沙苑子运动组(AE),每组10只;A组和AE组分别灌服沙苑子生理盐水溶液(50 mg.kg-1.d-1),C组和E组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补充期间各组大鼠先进行2周适应性游泳训练,然后E组与AE组进行4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并于第4周末进行力竭运动实验。结果:1)AE组大鼠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显著高于E组2;)力竭运动后E组及AE组大鼠血清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AE组血清乳酸浓度显著高于E组;3)力竭运动后E组及AE组大鼠骨骼肌MDA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但AE组大鼠骨骼肌MDA浓度显著低于E组;4)力竭运动后E组及AE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均较C组显著降低,血清皮质酮含量均较C组显著提高,T/C比值较C组显著降低。AE组血清睾酮含量显著高于E组,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低于E组,T/C比值显著高于E组。力竭运动后AE组大鼠血清LH含量显著高于C组和E组。结论:长期补充沙苑子可以改善疲劳训练大鼠力竭运动后的机能状态,提高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经过16周有氧训练,观察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小鼠心肌及血清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脂质的变化,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对运动应激时机体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36只雌性KM小鼠随即分成有氧训练组(E组)、运动应激组(0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E组经过16周有氧训练后与0组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实验,测定力竭运动后心肌和血清中MDA、SOD、CAT、T—AOC、CK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小鼠经过力竭运动后心肌SOD、CAT、T—AOC含量,E组与0组相比增加非常显著(P〈0.01)。结论:经过16周的有氧训练后,小鼠对运动应激引起的氧化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小鼠的心脏组织和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程度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的运动对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C)、疲劳组(F)和力竭组(E)。训练过程中,观察记录大鼠每天的行为学特征,训练结束后,取胃对实验大鼠的胃窦部组织进行大体形态学和光镜观察,并且计算溃疡指数;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胃组织中磷脂酶A2(PLA2)活性的变化。结果:疲劳组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与安静组无显著差别,力竭组大鼠胃组织形态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性变化,大鼠胃组织中的PLA2活性随运动强度增大而升高.结论:疲劳性运动对胃组织形态结构影响不大,不会诱发运动应激性溃疡,力竭性运动使胃肠道出现病理性变化,即形成溃疡,可能与PLA2介导的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1)的实验对象为体育师范学院运动系篮球专业男学生10名。竞技体校少年篮球男运动员 8名。受试者采用递增负荷方式,在 JAEGER 跑台上跑至力竭。实验结果表明:短时间力竭运动后即刻、运动后 30 min,两组运动员血清 GH浓度显著高于安静值;运动后 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血清 GH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呈恢复趋势。血清 GH浓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短时间力竭运动后 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运动系学生血清 IGF-Ⅰ和 IGF-Ⅱ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而竞技体校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力竭运动后 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血清 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安静值。短时间力竭运动后 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运动系学生血清 IGFBP-3浓度显著低于运动前安静值。短时间力竭运动前、后各组间比较,IGF-Ⅰ/IGF-Ⅱ、IGF-Ⅰ/IGFBP-3 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血清 IGF-Ⅰ浓度与 IGF-Ⅰ/IGF-Ⅱ、IGF-Ⅰ/IGFBP-3 比值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间接判定运动员滥用人生长激素的指标 的可行性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1)的实验对象为体育师范学院运动系篮球专业男学生10名。竞技体校少年篮球男运动员8名。受试者采用递增负荷方式,在JAEGER跑台上跑至力竭。实验结果表明短时间力竭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0 min,两组运动员血清GH浓度显著高于安静值;运动后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血清GH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呈恢复趋势。血清GH浓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短时间力竭运动后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运动系学生血清IGF-Ⅰ和IGF-Ⅱ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而竞技体校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力竭运动后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血清 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安静值。短时间力竭运动后60 min与运动前相比较,运动系学生血清IGFBP-3浓度显著低于运动前安静值。短时间力竭运动前、后各组间比较,IGF-Ⅰ/IGF-Ⅱ、IGF-Ⅰ/IGFBP-3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血清IGF-Ⅰ浓度与IGF-Ⅰ/IGF-Ⅱ、IGF-Ⅰ/IGFBP-3比值呈高度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运动与氨代谢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中机体氨代谢增强。氨的主要来源: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为骨骼肌的嘌呤核苷酸循环,长时间力竭性运动主要与骨骼肌大量摄取支链氨基酸有关。运动强度递增及长时间力竭运动,骨骼肌产氨增多。短时间力竭运动血氨与血乳酸的浓度呈正相关。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亦与运动后高血氨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血氨可以用作评定运动负荷的强度和量度、运动员机体的机能状态、疲劳程度及运动训练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游泳-水环境对大鼠海马活性氧、HPA轴激素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海马、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HPA)轴机能对训练及水环境的反应.方法:SD大鼠90%乳酸无氧(阚)强度负重游泳训练7周,大鼠力竭运动后即刻、力竭游泳后1小时及力竭游泳后1小时断头处死取样;另以不游泳大鼠浸水作为对照.每次浸水时间及最后取样时间与训练大鼠相一致.采用顺磁共振法测定海马羟自由基,放免法测定HPA轴激素.实验考虑了生物日节律的影响.结果:大鼠力竭后即刻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显著性高于浸水即刻;训练大鼠下丘脑皮质酮整体显著性高于浸水大鼠.力竭游泳后1小时海马羟自由基和下丘脑CRH显著性低于力竭后即刻和力竭后24小时;力竭后1小时血清皮质酮显著性高于力竭后24小时;浸水后1小时血清皮质酮也显著性高于浸水后24小时.下丘脑CRH和皮质酮受到游泳和浸水双重交互作用(P<05);另外,取样的日时间点与下丘脑CRH、血清和下丘脑皮质酮、海马羟自由基有显著性相关,海马羟自由基与血清皮质酮呈显著负相关.游泳和浸水干扰日节律与HPA轴激素的相关关系.结论:长期游泳训练在略低于无氧(阁)强度力竭运动,产生延迟性应激反应,水环境也产生类似的反应,可能是包括海马羟自由基在内的海马信号的调节作用(但不仅限于羟自由基);游泳训练及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千扰HPA轴激素的节律性分泌;游泳运动中水环境对时HPA轴激素的存在交互影响.水环境对HPA轴激素的分泌一定程度上被运动掩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钙网蛋白CRT参与钙调节对骨骼肌微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离心运动至力竭模型为研究手段,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安静对照组(C)、运动即刻组(E1)、运动后24小时组(E2)、运动后48小时组(E3)和运动后6天组(E4)。结果:运动后血清CK、LDH活性升高,并在24小时后达到峰值,其中E1、E2和E3组均较C组呈显著性升高(分别为P<0.01、P<0.01和P<0.05)。运动后E1组肌质网Ca2+浓度最高,其中E1和E2组均较C组呈显著升高(均为P<0.05)。运动后E2组线粒体Ca2+浓度最高,其中E1、E2和E3组均较C组呈显著升高(分别为P<0.05、P<0.01和P<0.05)。运动后E1、E2组骨骼肌中CRT的表达显著上升。结论:CRT表达在运动后的变化显示骨骼肌在运动后可能通过产生钙网蛋白来维持钙平衡,减轻骨骼肌的微损伤。  相似文献   

9.
赵永才 《体育科学》2012,32(6):62-68,73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对小鼠心脏形态结构及心肌微小RNA(miRNA)的影响,了解miRNA在运动性心脏肥大发生过程中基因转录后的调节作用。方法: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为安静对照组(C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E组)和8周耐力训练组(T组)。E组进行一次力竭性游泳运动;T组进行8周游泳训练,每周训练5天,前5周,每晚运动1次,后3周每天运动两次,间隔6h;第1周30min开始训练,每周增加10min直至90min,最后2周均维持在90min。最后1周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结构。训练结束后48hT组取心肌,C组和力竭后的E组取心肌,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1、133、208a、499。结果:T组游泳训练明显提高了心室内径和心壁厚度,运动诱导产生心脏肥大。E组miRNA-1、miRNA-133a、miRNA-208a、miRNA-499表达全部显著性高于C组(P<0.01);T组不同miRNA表达有差异,与C组比较,miRNA-1、133a经历8周训练后显著性下降(P<0.01),而miRNA-208a显著性提高(P<0.05),但提高幅度不及力竭性运动。而T组miRNA-499相比C组升高并不显著。结论:8周游泳耐力训练可以诱导C57BL/6小鼠心肌肥大,力竭性游泳运动能提高miRNA表达,而耐力训练降低miRNA-1、133a表达同时提高了miRNA-208a、499的调节通路,miRNA的变化可能参与了心脏重塑的适应过程,有利于心肌肥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甘氨酸补充对运动能力及免疫功能是否具有调节作用。将30只小鼠随机分成力竭游泳运动组(E1)、甘氨酸补充后力竭游泳组(E2)和静息正常对照组(S),每组10只。在E2组补充甘氨酸,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4周后,E1组和E2组均做力竭性游泳运动。采用微量CH50溶血法分析补体活性,采用MTT法定量分析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与E1组比较,E2组游泳至力竭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E1组血清总补体活性显著低于S组(P〈0.01),E2组显著高于E1组(P〈0.01),但仍显著低于S组(P〈0.05)。在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中观察到,E1组显著低于S组,E2组显著高于E1组但仍显著低于S组。结果表明。补充甘氨酸可提高运动能力;力竭游泳可降低血清补体活性及T细胞免疫功能,补充甘氨酸可部分地阻抑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枸杞、自由基和细胞凋亡以及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旨在为运动训练提供一个有效的辅助手段,为中药在运动训练和健身中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2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安静,安静力竭,训练,训练力竭)和药物组(安静,安静力竭,训练,训练力竭),采用递增负荷游泳运动.测凋亡蛋白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肾脏组织中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分布和表达特点,用计算机图像采集与分析技术,显示各组大鼠肾脏Bcl-2和Bax表达的变化.血浆AngⅡ活性变化:将训练与未经过训练的各组大鼠血浆AngⅡ活性进行对比.T1组分别低于C1、M1组,且P<0.05;T2组低于C2、M2组,且P<0.01;服药与未服药物的各组大鼠血浆AngⅡ活性之间的对比. M2组低于C2组,且 P<0.01;M1组相对C1、T1组有下降趋势,且P>0.05.结论:枸杞、运动使肾脏的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明显增强,枸杞主要通过降低Bax蛋白表达的机制来解除其对抗Bcl-2蛋白抑制凋亡的作用,运动训练和枸杞可以通过调节Bcl-2/Bax比值来抑制细胞凋亡,提高运动能力.运动训练和灌胃枸杞均能降低大鼠在安静状态、力竭即刻状态血浆AngⅡ含量;运动训练和灌胃枸杞均能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运动训练及灌胃枸杞都能较好地降低大鼠在安静状态、力竭即刻状态血浆AngⅡ含量.  相似文献   

12.
测定了男性大学生短时间力竭运动前后不同时刻血清GH、BG和LA的浓度。结果显示:短时间力竭运动后即刻BG浓度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 01);运动后30min、运动后60min时BG浓度与安静值无显著性差异,运动后BG浓度呈恢复趋势;运动后即刻、运动后30min时血液LA水平显著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 01),运动后60min时LA水平高于运动前安静值(P<0 05),呈恢复趋势;短时间力竭运动后血液LA浓度的变化与GH浓度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 83,P<0 01)。研究认为,剧烈运动后血液LA水平与GH水平所表现出的相关性有可能是两者与运动强度的相关,安静时低BG所引起的GH分泌增多取决于中枢对BG代谢的利用性,而非血液BG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射箭运动员在冬训期间不同训练时期的血液内分泌指标和氨基酸的变化。方法: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运动员血清睾酮(T)和皮质醇(C),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液中四种氨基酸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和r-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男运动员训练疲劳后血睾酮明显下降(P<0.01),与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时比较也降低,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运动员在运动疲劳期,皮质醇显著升高(P<0.01),而T/C比值显著下降(P<0.01)。女运动员在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后,血睾酮、T/C比值明显下降(P<0.05),皮质醇明显升高。中等强度训练时,男、女皮质醇较训练前期明显升高(P<0.05)。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后1小时血浆中谷氨酸的血浆浓度明显升高(P<0.01),而在大强度训练期后明显下降,低于安静值。门冬氨酸在中等强度训练后血浆浓度也升高(P<0.05),在疲劳期则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安静值。在进行中等强度训练期和大强度训练期运动1小时后血浆中r-氨基丁酸、甘氨酸均上升,大强度训练期明显升高,与训练前期安静值相比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射箭运动员在长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带来心血管系统ADM、RAMP2在mRNA水平上的变化。方法:选用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安静对照组(CR,n=8)、运动力竭组(ER,n=8)和运动训练组(TR,n=8)进行饲养训练。RT-PCR测定心尖肌组织和主动脉弓部血管ADMmRNA、RAMP2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1)与安静对照组相比,一次急性有氧力竭游泳运动对大鼠心脏和主动脉ADM和RAMP2的mRNA表达无显著影响;(2)与安静对照组相比,长时期进行低强度的有氧游泳训练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心脏ADM和RAMP2的mRNA表达显著上调,反映出长期低强度有氧运动训练后心脏在分子水平上的良好适应;而长时期进行低强度有氧游泳训练对主动脉的影响是ADMmRNA表达显著下调,RAMP2、mRNA表达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递增负荷训练和力竭运动对大鼠血液生物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3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安静组、运动组、训练运动组。后两组进行跑台运动至力竭后即刻取血测定血糖和血乳酸以及血清MKA、LDH、GOT和CK。结果表明:(1)与运动组相比较,训练运动组力竭运动时间有延长趋势,说明训练能提高大鼠运动能力。(2)与安静组相比较运动组力竭运动后血糖显著降低,血清LD、MDA、CK、COT和LDH都显著升高,揭示大鼠长时问运动由于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而导致力竭。(3)与运动组相比较,训练运动组血糖降低和血乳酸升高的程度显著减小,训练运动组血清MKN、CK、COT、LDH升高的程度有减小的趋势。本研究结果显示,训练能提高机体运动能力,主要是通过抵抗机体中枢疲劳的产生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探讨低氧居住时运动大鼠激素代谢间的影响因素及筛选高住低训时机能监控的激素指标。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常氧居住安静组、常氧居住运动组、低氧居住安静组和低氧居住运动组。模拟海拔3000m高度,低氧居住大鼠每天低氧居住12h,运动大鼠每天在常氧环境下以25m/min的跑台速度训练1h,每周训练5天,持续4周,测试血清EPO、睾酮、皮质酮,T/C比值和进行指标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4周后SD大鼠安静组和运动组EPO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性意义的升高;血睾酮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运动组血皮质酮有极显著性意义的下降,T/C比值也极显著性高于相应对照组;安静大鼠血清EPO均与血睾酮呈高度正相关,T/C比值均与C呈高度负相关;低氧居住的运动大鼠T与C高度正相关,T/C比值与C高度负相关,EPO的变化并不受血清T、C及T/C比值的影响。结论:低氧居住增加了SD大鼠的血清EPO水平,T,C比值增高,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相关性分析发现在HiLo过程中皮质醇(酮)有可能代替睾酮和T/C比值而成为身体机能监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电针疗法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作用。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安静组(A组)、运动即刻组(B组)、运动后60min组(C组)、运动+电针1组(D组)、运动+电针2组(E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D组和E组分别采用2/15Hz、2/100Hz不同针刺频率进行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皮质酮、睾酮以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与安静组比较,其余各组皮质酮(C)均明显升高,睾酮(T)显著降低,血清T/c比值具有显著性(P〈0.05);与单纯运动C组比较,电针干预组血清MDA均降低,SOD均升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干预组组间比较,运动+电针1组(D组)较运动+电针2组(E组)血清MDA降低,SOD升高,其中血清SOD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能有效防治运动性疲劳。不同频率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防治效应不同,2/15Hz频率针刺效果优于2/100Hz频率针刺。  相似文献   

18.
潘燕  彭彦铭 《辽宁体育科技》2011,33(1):38-40,43
探讨蜂胶黄酮对运动小鼠的抗疲劳效用。将507,健康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A)、力竭即刻对照组(B1)、力竭即刻蜂胶黄酮组(C1)、力竭恢复对照组(B2)、力竭恢复蜂胶黄酮组(C2),每组10只。B、C组进行4周的递增负荷游泳训练,并于最后一次训练至力竭,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小鼠游泳力竭时间,测定心肌细胞自由基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B组小鼠心肌自由基含量显著增高(P〈0.05),抗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C组小鼠心肌细胞自由基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P〈0.05),且C组小鼠游泳力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精神状态良好。结论:蜂胶黄酮可延长小鼠游泳至力竭时间、降低心肌脂质过氧化损伤,具有提高机体耐力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出现及促进疲劳消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军 《体育世界》2009,(11):55-56
目的:为探讨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对Wistar大鼠进行8周不同强度的跑台运动训练,观察了运动训练对大鼠在不同功能状态下骨骼肌中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在安静状态下以及力竭运动后对照组大鼠骨骼肌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都明显低于训练组,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高于训练组。结论:三种不同强度的运动训练都能提高大鼠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中SOD、CAT的活性,降低大鼠骨骼肌中MDA含量,抑制因力竭运动所导致的SOD、CAT活性的降低,而且中、大强度运动训练的效果强于小强度运动训练。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时间离心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后大鼠骨骼肌不同来源ROS与核因子Kappa B(NFκB)核转入的关系。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30 只随机分为5组(n=6)。6只大鼠作为不运动对照(C),安静状态下处死;其余大鼠以25 m/min、-10%跑台运动,分别于运动1 h(E1 h)、运动2 h(E2 h)、运动2 h后6 h(E2 h+6)和24 h(E2 h+24)处死动物。结果:(1)E1 h、E2 h和E2 h+24骨骼肌核蛋白p65表达量较C显著提高,E2 h+6核p65表达量 较E2 h显著降低;(2)骨骼肌顺乌头酸酶活性在E1 h、E2 h和E2 h+6较C显著降低,在E2 h+6和E2 h+24较E2 h显著提高;(3)E2 h+24骨骼肌H2O2含 量较C显著升高;(4)E2 h+24骨骼肌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和E2 h显著提高;(5)各组骨骼肌MnSOD mRNA表达量无组间差异,但E2 h、E2 h+6和 E2 h+24骨骼肌TNF mRNA表达量较C显著提高;(6)血清HMGB1含量C组显著低于E1 h、E2 h和E2h +24;E2 h+24较E2 h显著提高;(7)随运动和 运动后时间延长,骨骼肌形态学异常及炎细胞浸润逐渐增多。结论:来自骨骼肌线粒体和呼吸爆发的ROS可能先后分别参与了运动过程和运动后2 次NFκB核转入的触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