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英汉语言的称谓语体系均包蕴着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同时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念、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相对稳定的深层文化。本文以对比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分析了英汉称谓语特征差异、英汉称谓语泛化程度的差异,并探讨了导致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亲属称谓语也不例外。本文从英汉亲属称谓语的主要差异、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因素、英汉亲属称谓语之差异对于交际的要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英汉两种语言都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尤其是在称谓方面都蕴含着浓浓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约。必须在文化教学和交际时注重这一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总结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功能出发,以《红楼梦》两种译文为例,得出在英汉称谓互译方面,译者应当注重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结论.笔者同时发现称谓语中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上下文得以部分补偿。  相似文献   

4.
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汉称谓语体系差异明显,而这些差异是其植根于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文章从跨文化的角度,比较英汉社交称谓语的差异,并从价值观念、等级观念等社会文化因素方面探析这些差异.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交场合和文学作品中的称谓语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体现出很大的差异。探究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背后存在的各种原因,能够使得在称谓语翻译过程中知己知彼,正确对付。本文通过对英汉称谓语的定义、分类、差异及原因等方面的介绍与研究,重点分析了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中存在的差异与原因,并针对所述差异,相应提出了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称谓语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亲疏关系的认定,起着保持和加强各种关系的作用。在各民族语言习俗中,不同民族有着属于本民族风格特点和语言习惯的称呼习俗。称谓语与文化密切相关,是一种显性文化形态。通过对英汉称谓语的对比,从物质生产文化、关系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分析了造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原因,揭示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相似文献   

7.
侯丽香  艾桂琴 《考试周刊》2011,(28):117-118
英汉称谓用语大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类。它们在区分血亲姻亲、宗族与外族及亲属称谓泛化等方面都有差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主要介绍了英汉称谓语的异同,进而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以更好地进行英汉跨文化的交际。  相似文献   

8.
英汉称谓语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两大类称谓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本文从物质文化、关系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深入地探讨了英汉称谓语存在差异的深层文化因素。这一对比分析有助于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9.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汉称谓语存在各自特有的特征。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角度对英汉的亲属称谓语和非亲属称谓语进行比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性的政治、历史、经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以期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进行交际。  相似文献   

10.
英汉称谓语在姓名称谓、亲属称谓、职业称谓和称谓语序中广泛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历史文化、社会地位、社会化偏见和传统观念、社会心理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对英汉称谓语中性别歧视的产生有深刻的影响。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现象是必须的,但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际接纳与汉语称呼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称呼语的问题不但与语言学有关,也与心理学中的人际接纳原则和社会学中的社会层级特点有关。本文根据社会层级特点把符合人际接纳原则的汉语称呼语分为三类,抬高型称呼语,凸显型称呼语和尊重型泛称语。其中抬高型称呼语又分为或然性抬高和确然性抬高;凸显型称呼语又分为辈份性凸显、头衔性凸显和职业性凸显;尊重型泛称语讨论了老师、先生和师傅三个社会泛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词素、使用外化、使用规则、历史渊源四个方面对中西方亲属称呼语比较来分析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以及亲属称呼语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思维影响着人们对亲属称呼语的使用;另一方面,亲属称呼语的长期使用也会反映并影响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思维。  相似文献   

13.
儿童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考察了儿童亲属称谓词的使用情况,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儿童亲属称谓词的习得经历了原型形成和典型化两个阶段。个体儿童习得亲属称谓词有一个大致顺序。  相似文献   

14.
从价值观的角度看中美社交称谓语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静 《怀化学院学报》2010,29(3):129-130
从中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对中美社交称谓语所含的社会语用功能进行比较,认为中美社交称谓语因其在价值体系方面存在者较大差异,所以在表达方式和实际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十分明显。对中美社交称谓语差异的深入认识,可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困惑和误解,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识字教学中,部首的名称较混乱。好些部首的现行名称,因受偏旁通俗名称的影响,侧重表面形式而不顾构字理据,因而,有误导学习者之弊。笔者以为,《现代汉语词典》的189部,不仅对字形的归类作用很强,其中还有不少对字义的归类作用也很突出,因而,应尽可能有理有据,规范各个部首的名称,使学习者更好地把握汉字形、音、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比了中西方夫妻在古今称呼语上的异同,认为其夫妻称呼语的变化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改变。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不同时期夫妻的称呼语,不但能体现当时的社会结构,还能表现夫妻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从属关系以及家庭责任等多方面深层次的内容。在逐一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讨论中西方夫妻称呼语异同存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各国语言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称谓语本身的语意和文化特点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必然会遇到问题。由于英汉称谓文化的巨大差异,翻译《苔丝》中的称谓词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两个典型的《苔丝》中文译本的研究,对比分析称谓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人类的称谓是在社会中使用的,我们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语言交际双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研究和分析《红楼梦》的贾府中数百人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其交际中使用的称谓,论述其反映的中国古代上层社会称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可以看出《红楼梦》的家族网正是一个封建国家的缩影,整个封建国家就是一个扩大了的父权统治的“大观园”。封建社会创造出一整套世界上最复杂、分化最琐碎的称谓,来规定和强化复杂的亲缘关系,正是为了维护建于其上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9.
汉魏时期的史书和碑刻材料中,记录了较多的亲属称谓。其中有些亲属称谓辞书词典或未收录,或义项不完整,或释义有误。重新梳理这些亲属称谓语,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视角分析《西游记》中称谓语的动态翻译,阐述因受到语境的变量和称谓语背后隐藏的文化的影响,书中称谓语的正确翻译乃是难点之一,应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其隐含的意思来解析并选择最适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