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雨果的长篇小说《海上劳工》、《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通过对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精神意识的广泛描写与深刻揭示,显示了丰富的内容和远大的认识价值。雨果在这三部长篇巨中形象地揭示了“三种桎梏”、三种冲突,构成了冲突艺术美,给审美鉴赏以理性与感性、逻辑与经验、品味与直觉等各方面的思考和感受。本试以黑格尔的冲突美学观念,即物理或自然情况带来的冲突、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精神差异导致的冲突,浅要地探索这三部长篇巨的冲突艺术美。  相似文献   

2.
冲突艺术美是重要的文艺美学形态,雨果的长篇小说充分表现了冲突艺术美.《悲惨世界》、《海上劳工》、《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最经典的三部长篇小说,在这三部小说中作者用三种冲突给审美鉴赏者带来全新体验,给读者带来理性与感性、品味与直觉和逻辑与经验的思考.本文重点分析雨果这三部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冲突艺术美.  相似文献   

3.
苏曼殊,清末民初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画家、僧人和革命家。他于1903年翻译了雨果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但对比苏曼殊的译作和雨果的原著,发现有非常大的差异。为什么译作和原作有如此大的区别?本文试用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从诗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学家雨果《巴黎圣母院》这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巨著,带给了人们思想上的震撼,并且该部著作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高度.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雨果将《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积极运用其中,将人的“美”与“丑”所象征的二元性进行充分表达,从而使《巴黎圣母院》一书在突出人物特性的同时,也将人物所表达的精神实质进行展现.文章就这一问题作出简单的概述,以期对《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进行认知.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女作家铁凝的长篇巨著《玫瑰门》与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代表作《钢琴教师》无论是在情节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并没有任何的相似性。然而,人性丑的共同主题,以强烈的女性先锋意识对女性本质、命运的深层解读,对女性精神世界最底层、最隐私、最原始的需求和欲望的挖掘,使这两部产生于不同国度、不同女作家之手的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契合。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讽刺文学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巨著《儒林外史》,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其把《儒林外史》简单地看成是一部讽刺小说,不如说它是吴敬梓的一部思想自传,是吴敬梓认识社会、剖析人生的思想杰作。  相似文献   

7.
朱岩 《考试周刊》2007,(1):20-21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朱岩 《文教资料》2006,(35):1-3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最深刻、最伟大的悲剧。与西方悲剧归因于性格不同,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深刻地表现悲剧双方的矛盾冲突。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是《离骚》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之秘密所在。屈原的品质和精神已成为影响和构成我们民族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1903年,苏曼殊翻译了雨果的长篇巨著《悲惨世界》。但他对原著进行了大量删节,并篡改情节,改变人物性格。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译作不忠实,称不上是好的译文。本文以安德烈.勒菲弗尔的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他对原文进行改写的深刻原因,说明意识形态对翻译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作品中一部代表作.该小说以心理探索为其主题,揭示了现代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以《现代》为中心的都市诗歌创作,在写作上借鉴西方资源,拓展了现代汉诗的写作题材,丰富了现代汉诗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呈现出现代派诗人们在表达本土经验上的独特处理方式:客观地呈现现代都市场景,或借助这些场景来表达现代人繁复的感觉和人生哲理。总体而言,现代诗人呈现的是一座带有文学隐喻性质的"真实的"都市,凝聚的是繁复而混杂的中国经验。同时,现代诗人塑造了"寂寞的旅人"式的自我形象,除了传达出自觉疏离现代都市的精神"无根"状态,也透露出中国诗人在乡土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中的彷徨心态和艰难挣扎。  相似文献   

12.
在动荡不安的16世纪法国,蒙田夹杂在新旧两派斗争的中间,用超然世外的眼光审视着那个时代.在<随笔集>中,他用冷静的头脑、独特的眼光、深邃的思想、精密的解构来分析周围的人和事,既显示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情怀,也显示了自己高超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3.
《芦苇》为法国大键琴演奏家、管风琴演奏家弗朗索瓦·库普兰《羽菅键琴组曲集》中第十三组曲中的第二曲,作品高贵优雅、细腻柔和、忧郁神秘,为当前国内外键盘音乐会的必演曲目之一.文章通过对其现代演奏意义的思考,探讨年轻且极富表现力的自由低音手风琴对该作品的演奏.  相似文献   

14.
《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的过程,凝聚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蕴含着现代知识分子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沉思,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探索。文章对《悲惨世界》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情况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肯定了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对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杜衡在《现代》上的创作表明他对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文学理论和创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创作上没有了先前明快的调子,写作的题材也大都指向底层普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这种创作转变反映了杜衡同革命文学的疏离和他在创作理念上的徘徊。  相似文献   

16.
阎伟 《培训与研究》2008,25(1):16-20
在萨特的戏剧《苍蝇》里,有大量关于"太阳"的描写。本文对"太阳"这一审美幻象的意蕴进行了历史性描叙,并试图发现《苍蝇》中的"太阳"的政治含义。结合《苍蝇》产生的历史语境和萨特思想发展的状况,参照"太阳"幻象出现的上下文关系,本文认为,"太阳"这一隐喻,实际上象征了当时纳粹的强权统治及其统治方式——意识形态暴力。  相似文献   

17.
译介活动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西学的涌入、报刊的传播与现代文学的发生有着源流的意义。“现代派”文学的成熟和传播与《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现代》杂志中的译介活动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世界潮流同步的先锋姿态。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对美国文学进行集中介绍的期刊。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尤涅斯库《椅子》的阐释忽视了剧中无处不在的表演性.剧中两位主人公举行的人生秘密的演讲会,不过是投射他们潜意识深层欲望的表演游戏.这场表演游戏是主人公一直期待的心理补偿,也折射出他们种种矛盾心理,显示出他们存在的虚无.两位老人的欲望与幻想,反映出作者对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和生存本质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9.
《Infancia y Aprendizaje》2013,36(3):275-287
Resumen

Este estudio analiza si es posible entrenar la memoria de trabajo en niños, puesto que tendría importantes aplicaciones en el rendimiento escolar. En la primera fase se administraron nueve pruebas de memoria de trabajo a una muestra de 50 niños de 7–8 años. En la segunda fase la muestra se dividió en dos subgrupos de 25 niños: el grupo experimental recibió un programa de entrenamiento, y el resto formaron el grupo control. Al finalizar se administraron de nuevo las nueve pruebas a todos los niños. Los resultados indican que aunque todos mejoran su memoria de trabajo, los niños del grupo experimental presentan incrementos estadísticamente significativos. Estos resultados permiten concluir que es posible entrenar este sistema de memoria en niños.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was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normal and educable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on pattern recognition tasks. Pattern recognition was assess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f 96 pattern tasks which measured the ability of children to find: (a) duplicate patterns and same elements as presented in model pattern sequences; (b) opposite patterns and same elements as presented in model pattern sequences; and (c) duplicate patterns but different elements than presented in model pattern sequences. The normal and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were matched on mental age derived from individual and group intelligence tests.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formance measures between groups and various pattern tasks. The data support the suppositions that: (a)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and normal children show the same type of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hierarchical arrangement of pattern tasks; and (b) mentally retarded children show a slower progression through the hierarchy than normal children when matched on mental ag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from this study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