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数字时代的大出版产业中,出版社将不再是唯一的著作权授权中心,不同媒体间相互授权的产业型态将导致一种从竞争到共享的态势。其中出版社和数字创作平台因各自接触创作者的优势,更有机会成为主要的数字著作权交易者或经纪公司。另外,过去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创作者,在数字出版流程中也将有机会不假他人之手自己经营自己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2.
集团化忧思     
在传统的经济体制环境下组建起来的出版集团,无法成为一个开放性产业体系下的市场主体,一元化产权结构根本实现不了政企分开,也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法人财产制度。我们之所以要组建集团,是因为相信集团比单个出版社或书店更有效率,但目前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优势主要来自对关键资源的垄断,以及在某些项目上造成竞争对手的进入壁垒。出版界对集团化建设有一种不可低估的抵触情绪与消极态度,很多出版社甚至希望不加入集团。  相似文献   

3.
按新闻出版总署统一部署,经营性出版社在2010年底将全部完成转企改制,逐步建市现代企业管理的体制机制.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出版社必须重塑市场主体,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增强自身能力.  相似文献   

4.
2009年,我国出版业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全国出版业经整合后陆续组建了24个出版企业集团公司,246家图书出版社、上千种经营性报刊成为新的市场主体。犤1犦出版业呈现出新型业态,产业化、市场化快速发展,经营模式由小规模、单一化向集团化、多元化转变。出版业体制机制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出版体制的改革,目前仍然留存在图书出版各市场主体间的不合理限制和不平衡保护必将逐步被取消,体现公平、公开、效率优先的市场竞争的经营方式是出版社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出版社经营现状分析出版社的经营方式大体可以分为竞争性经营、垄断性经营、保护性经营三类。各类经营方式的特点分析如下:1.竞争性经营,这是完全按市场的需求经营开发图书商品,在公开、公平、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和其他消费品生产者一样。通过这种竞争,比出了高低,分出了强弱。多年来,依靠这种方式,一大批出…  相似文献   

6.
正出版业转制后将成为新的市场主体,摆脱了旧有体制的约束,面向市场,为学术出版探索新的发展形式提供了可能;同时,数字化的业态转型带来的"个性化服务"和"大规模定制",与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读者面窄、需求分散"的特性不谋而合,数字化为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探索新的赢利模式也提供了可能。学术出版是对人类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保存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大学出版社成立伊始就肩负着学术出版的重任,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建设高度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经营好一家出版社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而实现这两个效益的关键在于怎样把握市场、怎样做好经营。一家出版社,如果经营上有问题,即使有再好的产品也不可能很好地推向市场。  相似文献   

8.
2012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价格监管的通知》(简称教辅限价令).笔者对文件进行了深入研读,同时,也对几家出版单位进行了访谈调查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对"限价"与"授权"两者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有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即同步类教辅的出版由该教材出版社自行出版,或者由该出版社授权有资质的机构出版,而这种授权是一种有偿的授权,根据各被授权单位的实际情况,教材出版社会收取一定比例的授权费.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有资质的出版社在授权的环节是非常谨慎的,这就造成了少数有教材出版资质的出版社不仅会直接垄断全国的教材市场,而且还可能会间接地垄断全国的教辅市场,因而,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形成"弱者更弱,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  相似文献   

9.
出版单位转企是要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使其严格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是要更好地进行资本运作,提高市场知名度,加快企业集团发展速度;是为国际化跨国经营奠定基础。在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出版社体制改革进程中,人民卫生出版社有能力组建大型医药卫生出版传媒集团。  相似文献   

10.
尹福建 《出版广角》2015,(17):70-72
总编辑作为出版社编辑业务的总负责人,在转企改制背景下,随着出版企业市场主体和独立经营地位的确立,其职能更多地被赋予了经营的内涵。为此,要求总编辑首先树立大经营意识,在大文化意识、大媒体意识和大营销意识的引领下,努力提升选题开发和内容营销的管理能力,真正成为具有大经营意识下、掌握出版物经营要领的领军人。  相似文献   

11.
1 许多人对于出版社的经营体制有误解。以为出版社是事业单位,所以许多企业能办的事,出版社办不了。其实从1950年第一家国营出版社人民出版社诞生起,就是企业。出版是一种生产活动,买进卖出要经济核算,只能按企业化经营,不可能按事业单位的办法行事。建国初期,领导出版事业的胡愈之、黄洛峰、徐伯昕都是我国著名出版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作品类型 ,它在著作权使用许可以及付酬方面都有不同于文字作品的地方。一本歌曲集里往往要收录几十甚至几百首歌曲 ,词曲作者加起来可能有几百甚至上千人 ,怎样去取得授权许可 ?是由出版社还是由编写者去取得授权许可 ?又怎样付酬呢 ?出版社已经给音乐类图书的编写者支付稿酬了 ,还要不要给选入该书的每首歌曲的词曲作者付酬 ?这些问题归结到一起就是音乐作品在出版使用中的著作权问题。   一、音乐作品有偿许可使用的法律依据  在以前权利人和使用者的著作权意识都不太强的时候 ,出版社通常是按文字作品支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出版社的吴航斌在《中国编辑》撰文说:出版社在转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困扰和难题。第一,部委所属出版社与相关部委完全脱钩后,经营性资产已经从部委机构剥离出去,因此部委无权授权。这就必须找到新的“投资人”对其授权。目前来看,如何确定这些出版社的出资人问题还是个难点。第二,部委所属出版社转企后,45岁以上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不存在“市场”,出版者和读者并无什么名牌意识。出版社不是市场主体,而是国家事业单位,市场竞争不充分不规则,则谈不上创名牌的积极性,名牌也就无从产生。市场经济亦是名牌经济,有识之士正在把名牌战略作为竞争致胜的法宝。出版也要推行名牌经济。出版名牌有三个范畴—— 名牌企业 名牌企业,就是名牌出版社,是指出版社整体形象的人所注目世所认可,是社会对出版企业的一种总体印象和整体  相似文献   

15.
论编辑策划内涵及其实施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编辑策划的内涵传媒产品的编创生产是编辑活动的核心。而实际上,任何传媒组织机构包括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广播电视台、网站及其栏目或频道在创办之初就存在一个方针、目标设定和产品设计问题,而且媒体组织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又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适时改变自己的受众目标和市场定位,不断改造自己的媒体产品或调整产品结构。这种设定和设计当然不仅仅是编辑者研究规定的,因为说媒体组织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其经营运作和其他市场主体一样也有按市场规律运  相似文献   

16.
报业传媒集团科学发展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认为,报业集团的科学发展首先要坚持不懈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报业集团的体制和授权经营问题,才能进一步确立报业经营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报业集团内部以产权和业务流程为纽带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按照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相结合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7.
企业发展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蕴藏的财务风险就越大,稍有不慎,由财务风险导致的经营危机会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甚至破产。所以,出版社一定要有“警惕出版社在高速发展中的财务风险”的思想。出版社高速发展的前提是必须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的管理模式,特别是要改变不以财务管理为纲,不把财务管理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过程的做法。大家都知道,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本来就蕴藏着风险,一般用预期收益的“可变性”或“不确定性”来衡量。因此,企业高速发展的财务风险来自于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的风险和企业利益遭受损失的风…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创作任何形式的作品,都是作者个人的著作资产(literary Property),可以用支付版税或无偿转让的方式让出版社或著作经纪人进行出版及在刊物上发表。 在美国,出版社除了自己出版英文本纸皮书或硬皮书以外,还可以授权国内外第三者进行重印,出版硬皮书或纸皮书、俱乐部版图书,进行版权贸易。也可授权国内外出版社翻译出版其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的出版业,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进程也将大大加快,其中对外版权交易或合作出版,包括引进和输出对繁荣中国图书市场,对我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图书的出版形成新的挑战。一、版权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作者自创作某一作品起就拥有该作品的版权或著作权。出版的经营,说到底,就是版权的经营,如果没有版权的归属或保护,作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益就得不到保护,也不可能有创作的积极性。所以,版权保护是对作者和出版社的劳动成果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并给作者和出版社提供出版作品的动力。版权是联系作者和出版社之间最重要的环节,作者将其版权或专有出版权在一定期限内转让给出版社,出版社则充分利用得到的转让权,最大限度地开发版权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刘静 《编辑之友》2012,(8):24-26
改制后,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压力空前,未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却被市场、被竞争,且这种竞争的无序和不规范,更使其步履维艰,有的甚至陷入惨淡经营的境遇。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在困境中要撑住什么?路在何方?本文分析了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现状和困境,指出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发展要撑住定位、教育、人才、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