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有这么个小说,故事里的男主角爱上一个未成年的小姑娘。说到这里,有个名字恐怕已经呼之欲出——洛丽塔。没错,这正是小说的题目。可这里说的,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部名作,而是一个短篇小说,作者德国人,笔名海因茨·封·里希贝尔格。此人曾作为骑兵军官参加过"一战",退役后进入报界。1929年,他成为"齐柏林号"飞艇环游世界的随行记者,全程报道此次创纪录的空中航行,因此薄有文名。希特勒上台后,他像很多人一样,加入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  相似文献   

2.
有一次,马克·吐温来到英国一个小城镇,便径直向一间旅馆走去。服务员请他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他翻开登记本一看,发现在他之前曾经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在这里住过。这位旅客的签名是这样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其众  相似文献   

3.
法国北部瓦兹河畔的奥弗村是个舒适宁静的乡居之处,村头还有座古老的教堂。这个地方曾经吸引过一批法国历史上巴松派艺术大师,给他们以激情和灵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文森特·凡·高。奥弗村从瓦兹河缓缓向北延伸,经过市政厅、教堂,翻过小山后就是公墓。这里长眠着凡·...  相似文献   

4.
正啸,最早在先秦文献中便有出现:"之子归,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召南·江有汜》)。魏晋南北朝、唐朝、宋元明清的诗文中都不断出现"啸",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啸"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这其中善"啸"之人可谓不胜枚举:诸葛亮、阮籍、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当然这里的"啸"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发出声音,而是浸透在诗词歌赋中了。一、"啸"的含义学者们对"啸"的意思众说纷纭,归纳后,  相似文献   

5.
马骊 《世界文化》2021,(5):57-59
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莫斯科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莫斯科鲁缅采夫博物馆)的读者.在这里,他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和哲学家,当时是阅览室值班员的Н·Ф·费奥多罗夫(1828-1903)在交谈中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邂逅了宗教哲学家、诗人、政论家В·С·索洛维约夫...  相似文献   

6.
卡夫卡与圆     
正"圆规为什么可以画圆,因为脚在走,心不变"。理性的圆是固定不变的,而感性的圆却可以无限放大,又可以无限缩小。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弗兰茨·卡夫卡,为我们画了一个感性的圆。据曾教过卡夫卡希伯来语的犹太神学者弗里德里希·蒂贝尔格回忆说:"卡夫卡从窗户俯视旧市街环形广场,两三次用手比画说这里原来是我高中的母校,那对面可以看到的建筑物中有我的大学,往左不远是我的工作单位,我的一生都被封闭在这个小  相似文献   

7.
正提到科幻,如果我们只想到男性、宇宙飞船、太空战争······那就太过狭隘了。两百年前,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为我们打开了现代科幻小说的大门,两百年后,又一位女性作家将科幻带到主流文学的殿堂——她就是被称为"左手科幻、右手奇幻"的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Le Guin,1929—  相似文献   

8.
余凤高 《世界文化》2011,(11):16-21
曾与安德烈·勃勒东、菲利普·苏波一起创建“超现实主义”的法国诗人和小说家路易·阿拉贡(LouisAragon,1897--1982)虽然背着私生子的名分,但从小就显示出极高的天分,特别表现在写作方面。他甚至还不会写字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口述故事,由他的姨妈记下来。从6岁到9岁,儿童时代的阿拉贡共写过60多篇微型小说,加起来大约有两三本学生练习册那么厚,  相似文献   

9.
正一提起希腊,我们就会想起灿烂的阳光、清澈碧蓝的大海、岛屿上的田园风光、古老神庙中闪闪发亮的大理石——古希腊人民主与哲学的悠远历史,正是西方文明的基石。圣多里尼岛(Santorini)上的白色村庄,高高俯瞰碧蓝的大海,美得炫目······然而,一直存在着另一个希腊。希腊陆地山峦遍布,还约有6000座岛屿在地中海东部的水面上星罗棋布。但实际上,这里的自然资源极其短缺。希腊只有很少的土地肥沃富饶,适宜农业生  相似文献   

10.
踏访瞿家湾     
瞿家湾曾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著名红色首府,中共湘鄂西省委等众多的重要机关曾迁到这里办公,这里亦是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留下了众多的红色记忆。本文通过对这片红色土地的探访,重新勾勒出发生在这里的那段历史风貌,来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阿列克赛·彼得洛维奇·谢尔格延科(1886—1961)是列夫·托尔斯泰挚友彼得·阿列克赛耶维奇·谢尔格延科的儿子,也是托翁最小的朋友。他年轻时,曾帮助托尔斯泰抄写、整理文稿,并从事文学创作达十年之久。他将伟大作家晚年生活的真实情景记录在日记里,后来撰写成书,以《托尔斯泰的故事》为名,公诸于世。这里选译了书中的三篇文章,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作家的伟大思想、情操和风格。——译者  相似文献   

12.
卓尔不群的瓦西里耶夫赵秋长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一位以描写卫国战争题材而著称的俄罗斯作家。1969年他写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因而一举成名。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又连续发表了《未入名单》、《遭遇战》、《虚实往事》、《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史中不乏著名的导师级的伯乐,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曾发现并培养过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罗伯特·弗罗斯特等千里马:现实主义小说家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则帮助提携过亨利·詹姆斯、马克·吐温、弗兰克·诺里斯等年轻作家.还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伯乐是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两个学生也是赫赫有名--厄内斯特·海明威和威廉·福克纳--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4.
杜义盛 《世界文化》2009,(11):35-36
这里要谈的是一组系列雕塑。其法文原名为“L'Age mur”,成熟“或”成熟之时“”还有“过度成熟”之意。如树上的水果,成熟过了就会掉下来腐烂掉。有人把它译成“盛筵必散”,似觉不尽完美,且暂译为“爱尽情断”吧。其实它是一组自白性的雕塑,作者为罗丹的情人、学生、模特和助手卡蜜尔·克洛代尔。它真实地展现了学生与老师之间一段富于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还得从卡蜜尔说起。  相似文献   

15.
慕尼黑是一座备受赞誉的艺术之都。音乐家卡尔·弗利德里希·策尔特(1758—1832)酷爱那里杰出的建筑物和壮丽的教堂;童话作家安徒生将这里的古城部分比作一株改良玫瑰,“这株玫瑰每年都抽枝吐叶,每条玉枝就是一条街道,每片绿叶就是一座宫殿、一座教堂,或是一座纪念碑。”版画家、艺术作家埃米尔·普雷托里乌斯也就慕尼黑的文化熏陶讲道:“这里灵感会激发出火花。”慕尼黑成为艺术之都,已有悠久的历史。继那浮华艳丽的巴  相似文献   

16.
这里曾经是一片无边的绿色,成吉思汗的骏马悄悄地停住.大汗也赞叹这迷人的景色;这里曾经也是一片无边的荒漠,风沙让心灵受尽了折磨;这里如今汗水染绿了沙漠,感动了上帝,送来了春雨……回来了,回来了!这片久违的鄂尔多斯的绿色……《绿色·鄂尔多斯》,是一首绿色的赞歌,绿色的祝愿。晚会以民族歌舞形式,充分体现鄂尔多斯绿色生态、绿色人文、绿色经济,展现鄂尔多斯天地人和、蒸蒸日上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7.
送行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 --编者  相似文献   

18.
灯光     
这里选译的两篇散文,第一篇《灯光》的作者弗·加·柯罗连科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中、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回忆录《我的一个同时代人的故事》是一部很有文献价值的文学巨著。柯罗连科批判黑暗的现实,同情劳动人民,憧憬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他不同于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地方。在这个意义上,《灯光》是很有代表性的。黑暗如磐,光明在前,这就是柯罗连科的世界观及其全部作品的基调。列宁在一九○七年曾说:“柯罗连科是进步作家。”第二篇《送行》的作者马克斯·比尔博姆为英国文艺评论家,讽刺作家,生于一八七二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从《送行》一文中,可以看出他的笔调既幽默,又富于机智;通过这篇短文,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作了极其辛辣的讽刺。——编者  相似文献   

19.
在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逝世50周年前夕,我到过雅斯纳雅·波良纳。我有幸同伟大作家故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瓦连京·费奥多罗维奇·布尔加科夫晤面,他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最后一位秘书。布尔加科夫住在往昔属于托尔斯泰长女塔季场娜·利沃芙娜的房间里。塔季场娜·利沃芙娜曾是她父亲的  相似文献   

20.
不管他们出版了多少本书或者获得过多少奖项,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自己的小习惯、小怪癖或者奇怪的信念,有些人过着双重的生活,有些人拥有特别的嗜好,还有一些人则近乎疯狂—— 布莱姆·斯托克揭秘英国女王"身世" 爱尔兰小说家布莱姆·斯托克(1847—1912)因创作恐怖小说《吸血鬼》而一举成名.当然他的小说并非都与血、蝙蝠和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