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与汉中区域地理相邻,在秦、西汉时期,因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两地民众的经济观念差异明显:关中商业发达,汉中地区则仅以农业为主。两地民众经济观念差异大的原因,主要在于两地的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商业风险等因素差异较大。此外,由于关中民众经济观念中投机性的特点,影响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
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汉江源头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休闲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台湾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进经验。通过学习、借鉴和比较,可充分利用汉江源头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出发展汉中休闲农业的可行性方案,促进汉中区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贸易的高度发展,与泉州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无论是农业经济、工商经济,还是民众的观念习俗,都发生明显的转变。也正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促使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4.
秦汉经济立法服从与服务于农为国本思想,土地私有权法律地位的确定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由于统治需要和发展需要,封建政府从立法上扶植工商业的发展,特别是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秦汉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国家与官僚贵族、富商大贾、农民以及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关系来实现社会经济相对协调发展。利益的最大化是每个社会经济参与者的至高追求,封建国家势必通过立法来约束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国家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5.
秦汉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征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商品交换显加强,都会市场呈现繁荣,以及货币流通量相对较大等三个方面。但秦汉时期新兴的地主制经济才确立不久,加之受历史、政治诸因素的制约,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和近代的市场经济相比。  相似文献   

6.
古褒国与夏商周中原王朝的交通道路就是褒斜道,褒斜道开通于商朝,发展于西周,为春秋战国时期栈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的褒斜道是国家心脏地带关中通向汉中、蜀中的官驿大运,是秦蜀“天府之国”的经济大动脉,而褒中县城(古褒城)恰好是这一条国道线上的咽喉;唐宋时期,在褒国都城所在地设立的县名之为褒城县,虽然秦蜀之间的国道改线为陈仓、凤县、汉中,但仍名之为褒斜道;明清时期褒城县相沿不改,只是将唐宋褒斜道更名为“连云栈道”,古褒城在南北交通中的地位丝毫没有下降.因此,古褒城见证了秦蜀古道的千年沧桑,是褒斜道得名并发展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7.
据杜书瀛先生考证,中国古代“诗文评”在魏晋时期迎来历史首个发展高峰,与之相应,秦汉时期则为“诗文评”的孕育时期.这种孕育期出现于秦汉时期,存在必然因素.中国古代文学在秦汉时期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发展轨迹,至汉代时文体相对固定,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又为品评文学作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尺度,这两点成为“诗文评”孕育于秦汉时期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关中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开发奠定了自然基础。农业开发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保障了民众生活,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一定破坏。当代西部开发过程中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进行农业开发,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处于建设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活动也十分活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民众普遍向往功名与富贵。不同阶段、不同人群或通过军功、拓边,或通过读书、经商,达到获取功名富贵的目标。这种价值观体现了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也反映了秦汉时期底层民众希望通过建功立业来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存条件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秦汉艺术风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秦汉艺术风格的形成具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保存着浓厚装饰性趣味的中国艺术,秦汉时期的民族政策,积极推动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这种与政策、军事、经济等多种因素糅合在一起的文化活动,对加速世界的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