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法治国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法治思维。大众媒体对引导社会舆论、凝聚社会共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法治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记者本身的法治思维更是发挥直接的影响,借助大众媒体的力量,记者把自己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以新闻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影响到社会意识。但是,有些记者法治意识不强,写的报道法律漏洞百出,体现了媒体报道中法治意识的缺失和错位。  相似文献   

2.
田华 《青年记者》2016,(20):13-14
伴随着我国社会法治进程的推进,调查性报道在新旧媒体的合力下呈现增长态势.然而,调查记者群体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成为法治既保护又搁浅的对象. 调查记者的概念界定 调查记者作为记者的一类,以做深度报道、揭黑报道为职业特征.伴随着上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在国内媒体上的广泛呈现,调查记者开始涌现.关于调查记者这一群体的身份认定至今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调查记者王克勤认为“真正的调查记者是新闻人加法律人”,这点明了调查记者的职业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传媒记者的基本职业理念是“客观”,尤其关于庭审的报道,记者必须站在控辩双方之外,以第三方的视角,冷静而理性地报道庭审的情形。然而,现在我国一些传媒关于庭审的报道,时不时变成了记者代表传媒对被告进行审判。最近的一例是北京晚报2011年5月19日8版的消息,标题为“诈骗好处费强词夺理说无罪”,这个标题已经表达了报纸对此案的意见:被告有罪,还强词夺理。该消息报道了当天上午北京朝阳区法院审理汪某被诉诈骗黄河水电站70万元一案。案件初审,记者在报道控辩双方的言论时,充满了对被告的斥责。  相似文献   

4.
试论新闻侵权诉讼中的几个抗辩事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调查性报道在我国逐渐为新闻界所接受和认可,并因其对内幕的揭露而受到公众的欢迎。但是,揭露真相远比掩盖真相要艰难,因为调查性报道而被告上法庭的记者和媒体也越来越多。不少记者由于缺乏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使自己在诉讼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中国青年报著名记者卢跃刚因为发表长篇调查性报道《蹊跷的特大毁容案》。引起长达4年的诉讼。2000年,陕西省成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卢跃刚败诉。卢跃刚在  相似文献   

5.
美国报纸的新亮点:老年人报道日益引起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所有的报纸都在加强有关老年人的报道。老年人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报纸处理老年人报道的手法也不断成熟,全国50家报纸中有15家报纸配备了老年人报道的专职记者。 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报道领域,许多资深记者在报纸的财经、生活乃至体育等不同版面发表有关老年人的报道。他们还开设专栏、制作网页或者将报道汇编成书。有些记者的老年人报道还获得大奖,如《费城观察者》的米歇尔于1997年采写的一组老年人系列报道获得普利策奖。 亚利桑那州的资深记者韦斯特说:“记者要写出精彩的老年人报道,必须钻研经济、心理学、文化、法律、教育、伦理道德、政治、医药甚至是房地产发展和城市规划。”在美国,每年都会举  相似文献   

6.
新华日报举办青年记者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本身就是一件新闻。我很高兴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对新华日报从培养人才、树立典型的角度促进办报的思路和创新举措击节叫好。我与沈峥嵘同志熟悉了解,她并无法律方面的背景,报道的法治类题材比例也不大。比如这次研讨范围的20篇人物通讯作品,涉及法治的也只占少数。然而,据我所知,近年来省法制新闻协会的江苏法制好新闻评奖,沈峥嵘不仅年年有佳作获奖,而且常常是一、二、三等奖同时兼得。其实我们参加评奖组织工  相似文献   

7.
当好朋友和做好参谋是农村报道记者的职业要求,也是党的新闻事业赋予农村报道记者的职责和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农村报道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记者的政策法律水平和意识不够造成的。作为一个优秀的记者,除了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以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政策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8.
对于刑事犯罪案件的报道,在法治新闻中居于重要地位。刑案报道具有惩恶扬善、普及法律知识、彰显公平和正义等多种功能,许多刑事案件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予以公开报道,关乎满足公众知情权等重大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9.
全媒体时代,法治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对法治记者的法律素养、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法治记者要讲政治、讲大局、讲学习、讲敬业、讲精业、讲服务,紧跟形势变化,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适应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0.
孔令泉 《新闻实践》2014,(12):85-86
在法治中国的进程中,记者与律师这两个职业联系密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因此,记者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好与律师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新闻工作,而且能起到共同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新闻侵权的把关者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要与法律打交道,尤其是做维权报道的记者,在采写各种题材的报道中,会遇到不同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1.
法律术语是内涵十分严密的词语,法制报道大量涉及法律术语。确切地说,法制报道是运用法律语言再现新闻事实的一种特殊报道,因此,不懂法律术语的规范,就不会有科学的法制报道。有位记者在拘捕嫌疑犯的现场采访,听取了公安人员对案情的介绍。但这个案件的重大情节还没有完全核实,尚未经过检察院提供充分的证据,记者便立刻在报道中使用了“歹徒”、“残忍”、“强奸犯”、“十恶不赦”、“当场被逮捕”这类骇人听闻的字眼儿。半月后,经过司法调查,真正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曾有过一股“告记者热”(这里“记者”泛指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下同)。这是我国新时期开展全民普法工作以来,尤其是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的新现象。新闻工作者对于当被告很不习惯,起码感情上一时难以接受。这并不难理解。记者不能超脱于法律之外,还得去打官司。一时间,报道中涉及的人或单位的法定代理人与记者乃至新闻单位法定代理人对簿公堂的事屡屡发生。这种诉讼大都由报道所引起,所以对新闻工作来说,它首先有一个采访过程中的法律问题。采访中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处理好了,一般就不会导致“新闻官司”,即使由于有人无理纠缠以至诉诸法律,记者也能在诉讼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刘积林 《东南传播》2010,(10):133-135
近年来,各种突发事件日益严竣,驻站记者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越来越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概念入手,根据实战经验,分析了驻站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扮演,并提出了驻站记者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相关能力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报道政法系统的题材时,发现有的记者和通讯员常有用错法律概念的现象,引起法律工作者的质疑,使当事人产生歧义,也易使报道对象名誉受损,给读者造成法律误导,影响宣传效果。笔者多年担任公、检、法、司等战线记者,从来稿中发现用错法律概念的现象不少,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蒋鸿升  秦恒 《新闻窗》2006,(5):85-86
近几年来,媒体报道被诉诸法律的案件越来越多了,有的被认为是报道失实,有的被认为是误导消费者,还有的被认为是侵权;甚至有一些记者因为写了批评报道而受到恐吓。所有这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即如何做到既符合媒体市场经济需要,又能保证媒体健康发展以及记者自身权益的现代传媒体系。  相似文献   

16.
罗成友 《今传媒》2006,(11):55-56
农民、农业和农村,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三农”问题的报道,也越来越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记者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记者感情的真实流淌。作为搞新农村报道的记者,首先得从感情上与“三农”融为一体,才有可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报道来。一碗油茶面前的感情考验与农民接触,这是搞  相似文献   

17.
出镜记者AB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的优势在于画面语言的冲击力和同步传播的时效性。作为在现场参与新闻传播的出镜记者,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严峻。本文通过分析出镜报道实例阐述出镜记者的作用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同行提供可资借鉴的报道经验。  相似文献   

18.
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很早就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并越来越重视法律体系和司法制度建设。本文从法制与法治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建党90周年以来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于坚定我们广大法律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履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职责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舆论监督的逐渐深入,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记者采访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格局。除了显性采访(即亮证,公开记者身份)外,隐性采访越来越为记者所倚重,并成为调查性、批评性、揭露性报道等舆论监督行为的主要采访方式。 隐性采访的长处这里不表述,其隐含的风险,不得不向同行们提醒。因为隐性采访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新闻职业道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慎重其事。 一、以什么身份采访 任何记者首先是作为一个自然人、一个公民而存在,具有在法律上的任何民事行为能力。凡一个公民所享有的法定权利,他都可以行使。警察为了侦查、…  相似文献   

20.
李相民 《记者摇篮》2010,(7):42-42,54
法制新闻报道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无论从选材、报道角度、写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性。法制新闻,笼统地讲就是涉及法律实施过程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在报道实践中,法制新闻还容易出现一些不足,如法律语言转换通俗语言不够,让人难以卒读;案件短平快报道过多,失之浅薄;记者法律知识底气不足,主动出击报道不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