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谦 《红领巾》2007,(11):50-53
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李坤(四川省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优秀教师) 亲爱的同学们,相信大家也曾迷恋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带来的无限遐想,也曾醉心于"燕子停在几痕细线上"的"痕"字流露的若有似无的朦胧美吧.  相似文献   

2.
《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绿”和“青”原来都是形容词,但这里有动词意味,意思是晖映绿色、呈现青葱。修辞学称这种现象为“兼性”。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精妙也在于具有“兼性”。“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二句是指南阳诸葛孔明的茅庐。西蜀扬  相似文献   

3.
《绿》文中“了”字的妙用江苏沛县教育局教研室赵后乐朱自清先生的《绿》全文共41句,1000多字,仅用“了”字煞尾的就有18句,但读之不觉累赘、俗气。在朱先生笔下,“了”字或联情,或缀景,或叶韵,使文章更加脍炙人口。一、联情朱先生曾两次游仙岩。一次春天...  相似文献   

4.
“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文章的传统经验。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将《泊船瓜洲》一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先后改为“到”、“过”、“入”、“满”……等十几个字,最后定为“绿”字,被传为修  相似文献   

5.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的诗歌名篇。其中有两句话尤为后人称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处的“绿”字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首创。在他之前的李白就曾用过:“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巧借他人所创之词,移花接木,为自己的诗作锦上添花。该诗中的“绿”字,一方面抓住春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春回大地时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与“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伤感心理形成对比,生动地表现了他变法失败后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6.
上课开始,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写一大大的“绿”字,让学生定睛看15秒钟。“你联想到了什么?”课堂上少有的活跃:“万物葱茏的森林”,“一碧万顷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绿茵场”,“绿裙装”……发言踊跃,不一而足。“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你将怎样表现出眼前的绿?”“拿出画笔,饱蘸绿色画料,大笔一挥,这就是‘绿’。”有的同学竟跃跃欲试了。“如果让你用语言文字将这些‘绿’表述出来,又该怎样表述呢?”学生们在紧张思考,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难度。至此,蓄势已足,于是引出课文,直奔教学目标。“让我们…  相似文献   

7.
《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课本释为:“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此注不尽妥当。照课本的注释,这一句是从侧面写陋室的环境,其重心是“苔痕”和“草色”如何,而不是陋室如何。这是不合作者原意的。我们知道,铭文和记叙文不同,它原是刻在器物上的纪念文字,由于篇幅简短,一般不象记叙文那样去对环境作侧面描写。“苔痕”句虽也提到了陋室  相似文献   

8.
朱自清先生的《绿》全文共41句,1000多字,仅用“了”字煞尾的就有18句,但读之不觉累赘、俗气.在朱先生笔下,“了”字或联情,或缀景,或叶韵,使文章更加脍炙人口.一、联情 朱先生曾两次游仙岩.一次春天,雨小,瀑小,潭浅,绿浅,故春游时的朱先生并没有“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二次是秋天,雨多,  相似文献   

9.
“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是《燕子》(第八册)一文中描写燕子停歇时美姿的句子。此句主要描写静态的远景。“痕”字更是逼真地写出了远景中电线若有若无的样子。那么,教学时怎样向学生讲清这个“痕”字呢?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在默读中发现问题 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然后问:“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节中有什么词跟我们平常的说法不一样?”这时,学生们个个像猎人搜寻猎物一样一字一词地仔细阅读起来。一会儿,不少学生举手表示发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为表达他对钟山的怀念之情,曾写了一首《泊船瓜州》的绝句。诗中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是“使之变绿”之意。一个“绿”字,就把春风带来的景象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了。“绿”字之妙,不言而喻。而据记载,王安石开始并不是用的“绿”字,而是先用“到”字,又用“过”字,再经过几十次的改动,最后从王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诗句中得到启发,才用了这个“绿”字。这首诗流传至今,不能不说和“绿”字的锤炼运用有极大的关系。以上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凡不朽的名作,都做到了…  相似文献   

11.
苔痕上阶绿     
一年四季,祖国的南方一片青绿,时时焕发着生机。每年大部分的时光,南国的小镇和村庄,都可以用“客舍青青柳色新”来形容。挺拔的水杉、婀娜的龙柏、刚劲的梧桐、葱郁的香樟……处处都是绿的。然而在众“绿”之中,有一种物美价廉的绿,点缀着树皮、墙面、苗圃、地砖缝,让覆盖着混凝土的街道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种绿,就是《陋室铭》里说的“苔痕上阶绿”。  相似文献   

12.
课堂历险记     
5月,杨柳吐绿,杏花怒放。我应邀到本市一所乡中心小学上作文观摩课,上的课题是“猜谜作文”。上课了,我向学生交待完教学内容和要求后,出示了这样一条谜语:“有个字,生得怪,六张嘴,两只角。”没想到学生猜了好半天也不着边际,我有点儿急了,随手拿起一本《新华字典》晃了晃。经我这么一“点”,一个学生说出了“典”字。我随即把“典”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兴奋地说:“猜中了!猜中了!”不知怎么搞的,我一时糊涂,如下围棋突然昏着一样,竟也认为猜中了,就在“典”字旁边打了个大大的对号。学生们一片欢腾。正当我想松一口气…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的妙用一直被人们当做修辞学上的典范。从“吹”字修改至“到”字,到“过”字,到“入”字,到“满”字,凡如是十余次,始定为“绿”字。这个“绿”字,把看不见的春风转化为醒目的视觉形象,传达出  相似文献   

14.
姑妈的身体痊愈了,她决定带牛仔猴、飞行猪们好好去玩玩。一边绿应是“禾”,一边红应是“火”,答案是“秋”字!绿,灯谜大会可真热闹呀。答案是一边绿,一边红。(打一字)他们一行人一起到了当地最大的公园,公园里正在举行猜谜大会。我也出个谜语!你们看汤姆。“头重脚轻”,大家请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1999年初中毕业会考语试卷,有5道填空题,要求考生默写“千里共婵娟”“苔痕上阶绿”“温故而知新”“遂无问津…“自出心裁”等课语句,赋分5分。评分标准是:每题1分,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练见长,以意境见美。如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的艺术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的精练与优美呢?一、比较辨析,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古诗的语言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晶。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的准确性,如《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斟酌,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了“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比较辨析后,学生便能感受到古诗用词的…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曾改过多次,同学们大胆地想想看,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吹”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到”字。生:作者可能用过“满”字。生:作者可能用过“入”字。师:据传,诗人先用“到”字,又改为“过”字,再改为“入”“满”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决定用“绿”字。大家仔细品味品味,这些字各有什么好处?同学们可以前后桌商量商量。(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著”字的介词性质提出新解,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开始出现的介词“著”,它的含义不是语法学者们所讲的“在”、“于”的意思,而是“之于”二字的合音。当“著”字在未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当“之于”二字来理解;当“著”字在带有宾语的动词后面时,则“之于”二字可省略其一,或当“之”字讲,或当“于”字讲。也即是说“著”即“诸”。文章用《世说新语》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书籍中的诸多例子验证,无不如此。  相似文献   

19.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都有它们的“眼”。课文《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公认的千古名句,其妙就妙在“绿”字上。一个“绿”字,把一派生机勃勃的江南春天的景物活脱脱地描写出来。这个“绿”字就是“诗眼”,它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新生 《辅导员》2009,(11):7-8
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什么时候用比较学习最合适呢? 字词比较——点面结合时 《燕子》一文中,“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为什么用“痕”不用“条”“根”呢?经过词语的比较,你会理解到“条”“根”不管大小,清楚可见,而“痕”只是痕迹,比较模糊。在分析、比较“痕”这个字的时候,你不仅仅是就字比字,而且将有助对全文的整体理解,“根”“条”只不过写出了一种状态,而“痕”还刻画出了一种意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