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小学综合社会科课程改革是当前国内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从我国中小学综合社会科课程开设的模式、结构问题,课程的德育性问题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问题,探讨我国综合社会科课程的开发。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社会科改革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课程类型,即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综合为中心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类型。这些课程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历史教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可以说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使其成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美国在社会科教育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实现了历史教育的核心地位。从中也可以为我国中学社会科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代美国社会科改革中主要出现了三种课程类型,即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以学科综合为中心和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类型。这些课程类型都在不同程度上将历史教育作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可以说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使其成为社会科课程的核心。美国在社会科教育中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实现了历史教育的核心地位。我国中学社会科改革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综合社会科这一富有价值的课程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已步入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综合社会科毕竟刚刚起步,还远未成熟,所以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殛待解决。只有各类专家通力合作,不断摸索,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的综合社会科课程取得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静 《历史教学》2002,(5):35-40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缘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时也为了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可概括为课程目标和理念强调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目标并重;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历史课程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缘于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差距和矛盾,同时也为了和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历史和社会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可概括为:课程目标和理念强调态度、价值观、技能、知识目标并重;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社会科的课程结构是关键性问题。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便会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合理的社会科课程结构,是社会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需求。 美国在中小学设置社会科课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多样化发展状态,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有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的,还有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的。跨入21世纪,社会科更有新的发展。综观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特点:其一,多样化的发展状态,是有其发展历程的;其二,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蓬勃发展的;其三,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性质,在全美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即便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在这一点上也都持相同的观点。而2008年陆续公布的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坚持了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本质,强化了社会科的跨学科性。 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代表着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社会科课程发展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社会科课程产生的背景,分三个阶段介绍了日本社会科课程发展的沿革,分析了不同时期日本社会科课程的内涵、特点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全球最早在基础教育领域开设综合型社会科课程国家,其理论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以20世纪20年代以来相关研究论著成果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考察美国百年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问题发现,聚焦四大主题:价值(地位)论、历史教学(实施)论、教科书历史(内容)建构论、历史深度认知论,呈现三大特征:融通社会科的素养教育使命、关注社会科中历史教育微观、凸显历史(核心)概念指引教学,对我国综合型社会科课程中历史教育推进具有重要启示:争鸣分歧中达成社会科中历史教育价值共同意识;持续推进中加强社会科中历史教育多维研究;迈向核心素养课程实施中重视核心概念引领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社会科的课程结构是关键性问题.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便会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合理的社会科课程结构,是社会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需求.美国在中小学设置社会科课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多样化发展状态,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有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的,还有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的.跨入21世纪,社会科更有新的发展.综观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特点:其一,多样化的发展状态,是有其发展历程的;其二,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蓬勃发展的;其三,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性质,在全美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即便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在这一点上也都持相同的观点.而2008年陆续公布的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坚持了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本质,强化了社会科的跨学科性.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代表着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社会科课程发展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整个20世纪,美国高中课程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失衡发展”到“基础振兴”的轨迹。美国高中课程之所以“失衡发展”,主要有五方面原因:课程及其功能的泛化;教育哲学流派影响的强弱变化;“民主平等”“社会功效”和“社会流动”三种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学科中心、社会中心和学习者中心三种课程观的影响;学校系统对课程改革固有的阻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中课程改革呈现出“振兴基础”的发展轨迹,以实现教育优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掀起了一场制订全国统一课程标准的浪潮,美国社会科协会和有关专业团体、各州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课程标准。在这一时期,诞生了美国课程史上的第一个全国性社会科课程标准。跨入21世纪,为了适应国家新的教育法规,美国已在修订社会科课程标准。2008年,美国公布了初步修改稿的草案,其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动向,尤其是新提出了关于主题轴的较为具体的学习期望,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女子高中是美国单性别教育的重要体现。私立女子高中由于开办历史较长且女性人才辈出而具有特殊社会地位,其课程设置集中体现了美国学校女性人才的培养理念。本文通过对波特女子高中课程理念、课程状况、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分析,认为该校与时俱进,持续创新开发课程,发展跨学科课程,重视科学技术类课程,并积极营造促进女生发展的校园氛围,以致力于将女性培养成世界公民。该校教育成果斐然,曾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第一女子寄宿高中”。  相似文献   

14.
史地综合是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美国学者认为:社会科课程中的历史内容设计应关注五个地理概念,即定位、区域、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运动和地区。这五个地理概念是美国社会科课程中史地内容联系的重要纽带,并在课程和教学设计中受到普遍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s (AHA's) Commission on the Social Studies was a compilation of prominent scholars who, from 1929 to 1934, investigated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in American public school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cohesive recommendations for teachers. The AHA Commission had a controversial ending, with one of its members, University of Iowa curriculum professor, Ernest Horn, leading a protest against the Commission's final summary volume. This historical inquiry unveils that the cause of controversy revolved around the use of objective testing (now known as standardised test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 resulting in two duelling camps within the Commission: those who were against the use of objective testing and those who promoted its use. The Commission, therefore, became the battleground for one of the first debates on the role of standardised testing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6.
STEM教育的不断发展,催生了对跨学科整合型课程的迫切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的STEM课程建设更多注重形式规范,总体质量堪忧,因此从跨学科整合视角来开发优质的STEM课程以指导教学迫在眉睫。比较与借鉴是提质增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提升我国STEM课程建设质量,借鉴权威的STEM课程整合评价工具,从课程背景、工程设计挑战、科学内容整合、数学内容整合、教学策略、团队合作、交流、评估、组织等9个维度对58个国内外STEM优秀课程案例进行定性与定量对比分析后发现,我国的STEM课程案例在课程背景、科学内容整合、教学策略和评估四个方面较国外STEM课程存在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STEM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未来我国STEM课程建设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一是提升对社会问题的响应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是鼓励有效失败,营造真实的科学体验;三是丰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放大学生的思维过程;四是注重非正式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型大学——哈佛大学,在追求卓越中丧失了灵魂,主要原因是大学领导人的不力,教育目标不够明确,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课程偏离了教育本质,大学生在金钱中、竞技体育中迷失了自我。因此,中国研究型大学应以此为鉴,力争实现大学领导力的回归,明确教育目标,在教学科研并重中坚守"成人",课程目标注重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课程内容做到科学与人文融合、专通相结合,让大学生增强使命感,做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  相似文献   

18.
美国课程规划的社会张力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种族和文化差异的日益增大、环境恶化、家庭危机的笼罩与价值观道德观的嬗变、微电子革命的冲击、职业更替的扰动、平等权力的抗争、暴力与犯罪以及生活目的和意义的缺失、全球的相互依赖程度的提升,对21世纪美国的课程规划产生了巨大挑战,而国家和国际间的社会势力、地方社区的社会势力和学校中的文化势力也影响美国课程规划;课程规划中“未来规划”是新视点。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模式、特点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由选修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和核心课程型。这几种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重视通识教育、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也在发生变化,如学校教育由单纯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向综合能力型和全面素质型人才的转变;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开放性、人文性和现实性;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平衡性。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课程概念五要素说,是全面认识校本课程及其开发的重要理论依据。教育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认识发展有序调控的一种人类实践过程,学校课程权力运用的调控机制,国家、地方、学校(校本)的"课程权力合力"立足于学校形成;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应是学科课程的合理认识与开发,而不是在两种课程对立对比认识中,否定学科课程的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