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非构思"写作理论在完全颠覆和解构传统意义上的"构思主义阅读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非构思阅读"的理论和方法.它指出,"非构思阅读"不仅是一个充分关注了阅读主体、阅读当下语境、时空背景下的阅读智慧的阅读行为过程,而且是一个有阅读思维操作模型(赋形思维模型、路径思维模型、文本思维模型)的阅读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依然是个瓶颈性的教学问题,有阅读与写作对接不到位、写作教学与训练方法不够灵活、作文考核与评价标准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亦有“构思写作”深层次先入为主的潜在影响。基于此,中小学写作教学可以尝试“非构思”写作理论的介入,倡导写作与阅读渗透、非构思自由写作、关注学生生活的快速写作等训练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辅助以构思写作引导的修改环节,可以共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上,对构思主义创作论和写作学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对其基本观念、方法进行了实践的和理论的批判,并指出“非构民写作学、是对发达的中国古代写作理论的回归、超越、升华和发展。更重要的是,从非构思写作学主张写作内容应“消解预设”的“未定论”追求上实现心灵高度自由来看,它体现了一种后现代写作精神、学术文化;但它又主张写作思维操作模型则是固定的,这样,它又是一种超越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的原创性哲学观念,而这种哲学精神恰恰是“依道而生”的中华哲学文化的东方神韵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4.
作者审题时,抓住提示语“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只就“网上阅读”行文立意“电子书比纸质书先进”——有胆识。同时,能顾及“照样可以”阅读纸质书——思维周密。用“飞鸟”衬托“网虫”有更广阔的天空——章法奇特。  相似文献   

5.
蔡达辉 《地理教育》2010,(7):103-104
一、“思维模型”的内涵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构建学习的“思维模型”理论,是美国教育家鲍威尔从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入手而提出来的。鲍威尔认为,学生学习的“思维模型”是感知、操作-形成表象-书写、表述-形成定义这样一个过程。鲍威尔这一理论符合“学习的认识心理循序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在写作学理论中,中国古代同样存在着所谓的“构思写作学”与“非构思写作学”两个路线。秀视古代的写作学理论,可以发现,“构思写作学”的误区在于错误的规定了写作活动的活动领域和逻辑起点。而这个问题的实质,不仅是写作学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滁州学院学报》2022,(1):48-51
不赞成那种过度夸大“非构思写作”现象,如此,不仅有悖写作规律尤其小说叙事原理,而且也会误导学生正视写作抑或文学写作的艰难程度,甚至把写作视为一种思维游戏。固然,人的思维具有多面性、复杂性、交叉性,在各种体裁的写作中的确会时常出现“巅峰”状态抑或“非构思”状态,但更多的时间,写作还是思维的“苦力活”,无论是表层结构还是深层结构的思考与操作,都是一种“炼狱”,想取得思维层面的投机取巧、无需苦思冥想就能让那种神助之笔频频光顾,显然不是高层次理性写作所能使然。一句话,小说构思拒绝“非构思写作”观念说。  相似文献   

8.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当代写作界出现了一种非构思写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传统的写作理论中“素材积累——构思酝酿——写作传达阶段”“或‘构思’——传达”的过程,是不真实的,是很做作的。同样,中国当代的几代写作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这个构思主义写作学的‘假想’,也是不真实的,也是缺乏实践依据的”;…“文章的立意、材料、语言是自觉化的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辐射型思维是人类思维类型的一种,又称创造性思维或发散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从一个信息源中导致出不同的结果,它能“辐射”出众多新颖、具独创性和富有想象力的成份来,并能导致新的理解、假说、结论等。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因习惯于单向思维方法,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就朝一个思维角度去构思,而写出一些“类型化”“模式化”、“雷同化”作文来。辐射型思维方法会使学生在构思作文时,灵活地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事物,在广阔的生  相似文献   

10.
马正平的《非构思写作学宣言》通过对写作学构思论这一常识的质疑,提出了“非构思写作”的革命性理论主张。“非构思写作”当然接受了后现代哲学的影响,且与后现代哲学具有暗合之处。但是,“非构思写作”与后现代在暗合后立即分手,即“非构思写作”对于构思论写作学的颠覆是为了建构本土的中国当代写作学。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这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上应努力完成三个根本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讲析为中心到以语言实践为中心的转变;从以形式为中心到以内容为中心的转变。这三个根本转变应当经由“激疑-质疑-释疑”的路径来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开放教育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对语言的信息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坚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相似文献   

13.
李传华 《天津教育》2021,(1):138-139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应给学生树好终身受益的阅读标杆,让学生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理解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应从小做起。本文以“着眼核心素养启迪语文思维”为主题,抓住偏理性思维的核心素养理念,着重探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思维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逻辑思维是阅读理解中的基本思维规律之一。本主要分析了阅读理解过程中概念非同一性的问题。指出阅读理解中概念的非同一性是造成阅读理解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证阅读理解的正确性就必须保证其概念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写作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应用写作教学有其自身特点。成人高校应用写作教学实、思、写、用四维一体,实质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思索,为实践、为应用而写作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读写能力,能够为解决社会、工作中出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而写作。  相似文献   

16.
叶琳 《成才之路》2020,(7):128-129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发展有重要影响,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文章以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实践指出学生课堂学习能力、阅读思维能力、写作能力、传统文化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著于1962年的《语文教学二十韵》,是其几十年语文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内容集中地表达了他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该韵文语言平实生动,内涵丰富。重新解读其内涵,发现其价值,对今天重新认知语文学科的性质,指导阅读与习作教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写作教学要重视的“三导”,即导读、导思和导写,它是“导学式”教学法在写作教学中的灵活应用。通过导读,引导学生借鉴思想成果和写作方式;通过导思,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导写,将写作能力的提高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伴随高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进行探索和创新。以宏观的文学史学观为理论基础,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特征,以整体观的理念梳理文学发展史脉络、确定各阶段的教学重点,以作品阅读的指导来夯实学生的文学积累,以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并通过创造性思维、理论思考和创新表达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The zones framework conceived for the examination of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is validated, and extended to the examination of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This is done by extending the framework to examine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a population of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 teaching assistant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explore these studen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how their experiences relate to their knowledg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how they have formed their idea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good teaching.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the zones framework can be extended to thinking about learning, and that it is appropriate for examining the thinking of students as well as teachers.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made,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of discipline‐specific think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