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后来收入杂文集《准风月谈》,这篇文章是由章克标的《文坛登龙术》所引起的,但却一直无缘拜读章氏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重印出版了这本书,这当然是应该感谢的。书后还附录了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由该书的责任编辑龚明德先生专门写了《试读<登龙术拾遗>》一文,按照该书“出版说明”的说法,是为了“以助读者了解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 但令人惊讶的是,龚先生“试读”和“精心解释”的结果,却居然发现了“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簿之意,倒是很赞…  相似文献   

4.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5.
赵延年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是我国现代版画艺术大师之一。在他八十大寿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出版《赵延年木刻鲁迅作品图鉴》。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赵先生的版画创作,以鲁迅作品插图为多,已近200幅。他是我国版画界钻研鲁迅作品最为深刻,实践鲁迅木刻教言最为勤奋,获得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以黑白为多。鲁迅说:“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他是我国黑白木刻的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鲁迅先生之所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全力倡导新兴木刻运动,固然是因为“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但他还说过:版…  相似文献   

6.
长短浅说     
我在与爱好写小说的同志接触中,不少人说:“千儿八百字的作品写起来没意思。”其理由是:篇幅太小,内容装不了多少,情节也展不开,更谈不上刻划人物,描写景物了。还有的说短的没份量,读者读了没印象。在我接触到的稿件中也发现,不少作者虽然在作品的题尾注上“小小说”、“微型小说”之类的说明,但百分之九十九的作品都在三、四千字以上,也可能是上述原因吧!写短的真的没意思和没有份量吗?我看不尽然。鲁迅先生的小说有许多是千二八百字的。如他的名著《一件小事》,只有一千一百  相似文献   

7.
范晓中 《青年记者》2006,(20):47-47
有一句成语叫“小题大作”,比喻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或进行宣传,当然不值得。我反其道而议之,叫做“大题何妨小作”。对于报纸来说,尤属必要。把小题目凑成大文章,乃是办报之大忌,尤其是“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何适应当今形势,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心态,编、  相似文献   

8.
马纯秀 《记者摇篮》2005,(12):20-20
那是一件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小事,但这件小事,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高信 《出版史料》2007,(2):65-70
汪仑与“良友式” 1936年7月初,鲁迅先生编选并作序的《苏联版画集》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鲁迅先生收到样书后,于7日给编辑赵家璧先生写去一信:“在中国现在的出版界情况下,我以为印刷,装订,都要算优秀的。但书面的金碧辉煌,总不脱‘良友式’。不过这也不坏。至于定价,却算低廉,但尚非艺术学徒购买力之所能企及,如果能够多销,那是我的推断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2001年,张广天抱着吉他坐在舞台中间,以民谣加摇滚的方式唱出《狂人日记》里关于“吃人”的那一段。和《切一格瓦拉》一样,戏剧《鲁迅先生》以高唱《国际歌》结束,张广天俯视着台下“昏睡的、堕落的、帮闲的”众生。不过戏的主角不是“鲁迅先生”,而是“张广天先生”。  相似文献   

11.
何满子先生的书房名为“一统楼”,取意于鲁迅的诗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安静的“一统楼”临近繁华的上海徐家汇,这里不仅是读书写作的地方。还是客厅、饭厅、课室。房中挂着聂绀弩、赵朴初的字,陈从周的画,一件件说起来皆有亲朋同乡之缘。  相似文献   

12.
且说且唱《鲁迅先生》踱步而出 鲁迅——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是无数人的精神领袖。时值鲁迅诞辰120周年、辞世65周年之际,张广天编导作曲的民谣史诗剧《鲁迅先生》,且说且唱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在中国儿童剧场正式公演。 张广天的《鲁迅先生》剧本在1998年完成,鲁迅是他极为推崇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也是他希望对现实社会表达自己观念的最恰当的  相似文献   

13.
前一段时间文坛上关于鲁迅的话题热闹飞扬,一些年轻些的学者和作家“痛骂”鲁迅,不少研究鲁迅的学者则起而“卫护”鲁迅。在一片“骂鲁”和“护鲁”声中,也许到了鲁研界冷静反思我们几十年的鲁迅研究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的时候了。在加在鲁迅身上的神话色彩渐渐褪去之后,鲁迅研究的“经学”意味依然余韵犹存。它无形之中妨碍着对鲁迅作品深入的研读。 《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仿惶)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是作者胡尹强潜心几年研读的成果。作者以一个小说家的艺术敏感,带着对人的生存处境与命运的人道主…  相似文献   

14.
“笑嬉嬉”,是说态度好,这是鲁迅先生用来形容孙伏园的。当时,孙是《晨报》副刊的编辑,常约鲁迅写稿子。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伏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但已经笑嬉嬉,善于催稿了。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阿Q正传》这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杰作,便在孙伏园的“笑嬉嬉”地催促下面,一章又一章地发展着。  相似文献   

15.
1960年2月20日,人民日报一版刊载了一则500字的消息《简易洗衣机代替大量人工劳动》,同时,配发一篇2200字的社论《这不是小事》。消息报道北京一家工厂生产出简易洗衣机,每小时可洗衣服200余件,相当于40人的手工劳动,另外还介绍了几个幼儿园和旅馆自制的洗衣机。试问:为这么件小事,值得做那么一篇大文章吗?这个问题,社论在标题中就做了回答——《这不是小事》。为什么这样说呢?社论第一段强调:“这是一件还没有引起更多人注意的技术革新,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革新。”大搞全民性的技术革命运动,是1960年上半年经  相似文献   

16.
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都是安徽小镇叶集人,小学时同班读书,后来又先后到北平求学。因为“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都喜好上了文学,开始尝试着翻译和创作。他们另有一位同乡兼同学张目寒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一再向他们说起鲁迅先生喜欢年轻人。于是他们鼓起勇气,把李霁野利用暑假译出的《往星中》托张目寒拿给了先生。鲁迅先生听说是高中学生的译作,第二天便开始看了,看完之后即约作者来谈,于是一群青年人立刻同所崇敬的鲁迅先生成了朋友。那时,鲁迅先生正在编辑《未名丛刊》,其中之一《苦闷的象征》已经交由北新书局出版…  相似文献   

17.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8.
业界博览     
书界深情“回望鲁迅”今年9月25日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出版界集中推出了一批鲁迅专题的新书,受到广泛关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回望鲁迅”系列图书,将差不多一个世纪里东西方文化人士描述和研究鲁迅的文字有选择地汇编在一套丛书里,使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到鲁迅在文化史上的巨大意义。郜元宝新著《鲁迅六讲》从“心学”角度研究鲁迅,别成一家之言。郑家健《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是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鲁迅解读丛书”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了曾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的王晓明教授的《无法直面的人生—…  相似文献   

19.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新闻工作》讲话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的“孺子牛”精神,号召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做一名新闻战线上的“孺子牛”。鲁迅先生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  相似文献   

20.
美好的“交叉”陈根生发出一封普通的请教信,竟然获得了一则珍贵的资料,受到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教诲,这在我实在是很意外的。那是1981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读《鲁迅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读到赵景深先生的一篇《鲁迅给我的指导、教育和帮助》,文中写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