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蒙古民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繁荣兴盛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蒙、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从蒙古族音乐舞蹈、语言文字、统治者的爱好、宽松的政治环境等对元杂剧繁荣兴盛的影响以及蒙古族杂剧家创作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说明蒙古族及其文化对元杂剧的繁荣兴盛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对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的主要馆藏进行简介,主要介绍一些民间乐器、西方乐器、文本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这个音乐博物馆对于哈尔滨研究中俄、中日等的音乐文化交流有着突出的价值,能偶促进音乐文化的兴盛,对于音乐文化工作者来说更是一大福音。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地方性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但是近几年一些蒙古族音乐文化几乎出现失传的现象。在我国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过去的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我国教育教学中涉及到地方性民族音乐的内容少之又少。本文对蒙古族地方性音乐文化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融入方法进行详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效方法,给广大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域辽阔,东西跨度大,自然资源丰富,有蒙古族、汉族、达斡尔、鄂温克以及鄂伦春等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无论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人类学的角度还是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来看,"一定的音乐与该音乐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化交流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族民歌在这片土地上具有浓郁而显著的地方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笔者就汉族民歌在内蒙古的地方性特征及其成因进行梳理,以期这一结论可以为热衷于内蒙古汉族民歌研究的同仁,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异彩纷呈。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为当今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传统文化在新的理念、形式的冲击下,出现新的发展趋势,而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会产生新的发展格局和演进,而正是这种发展趋势引起人们对本民族的音乐发展道路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更加理性的关注。本文以当今蒙古族音乐的传统内涵与现代演绎为切入点,探讨当今蒙古族年轻一代音乐人创作特点,从而对蒙古族音乐的新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影响和社会价值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6.
北曲的产生。主要受女真、蒙古以及与之族源相近的其他北方民族的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了适应新的音乐,北曲在旧有词的基础上加以翻造而成。可以说北曲是词的变体。北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北方民族文化特色,且少数民族作家众多,给北曲带来了不同民族的多样风格。南移之后有汲取南词的营养,从而成就了北曲(元散曲)卓越的风姿。  相似文献   

7.
元代蒙古族服饰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反映了蒙古民族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互相影响。笔者已在《敦煌石窟中的蒙古族供养人服饰研究》(《敦煌研究》2008年第5期)一文中,利用敦煌石窟中的图像资料、其他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对蒙古族服饰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笔者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以期揭示蒙元时期汉族对蒙古族服饰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蒙古族民歌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文化的繁荣,促进了蒙古族民歌与不同音乐体裁和创作方式的逐步结合,孕育、产生了以蒙古族民歌为题材、具有蒙古音乐风格的器乐曲。蒙古族民歌的器乐化发展,既保持了民族音乐的内涵和普遍的表现形式,又融合了当今中西音乐的多种创作技法,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对蒙古族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民间舞蹈音乐的音乐情绪、音乐表现力、音乐风格等方面都是舞蹈不可或缺的元素,并以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成为蒙古族音乐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几种典型的传统民间舞蹈为例,将音乐本体与地域、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相结合,研究其舞蹈音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古代戏曲是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是文学与音乐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对古代戏曲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涉及的问题极多。此文仅以古代戏曲的形成与兴盛,以及古代戏曲音乐的发展与成熟诸问题与民族文化融合之关系为论,聊述浅见。  相似文献   

11.
元朝在确立服饰制度时,施行了汉制衮冕与蒙古族传统质孙并行的服饰双轨制,使元代服饰呈现出多元的、南北文化融合的局面。元代的服饰制度从实施的过程到其形式都颇具特色,这些特色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汉法”与“旧俗”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元代蒙古人接受藏传佛教伊始,翻译佛经即成为最重要的内容。16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再度传入蒙古地区。俺达汗和林丹汗时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印度、西藏佛教经典的蒙译,丰富了蒙古人的精神生活,极大地推动了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佛教文化构成了全部蒙古文化最重要的部分。同时,译经活动也为佛学的深入研究、保留印藏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从语言文字看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在周围民族化的影响下,自十二三世纪以来创制或使用过多种字,记载了自己的灿烂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化遗产。契丹、汉、突厥(回鹘)、梵、藏、女真(满族)、阿拉伯、波斯、高丽(朝鲜)、日本等诸民族及欧洲对蒙古语言化都产生过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元朝秘史》写作过程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朝秘史》的写作历时旷久,绝非一次性所完成。佐证有二。基一,《元朝秘史》采用编年体例,但在叙事模式方面却存在与此相悖的三大问题,即补充叙述、叙事主体的人称变化、叙事次序颠倒等;其二,《元史》世祖本纪、文宗本纪颇有延访太祖事迹付史馆、续写《蒙古脱卜赤颜》的记载。参互元人所撰碑版文字,又足以表明现存《秘史》远非这一皇家秘籍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5.
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服饰的发展和演变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当前对蒙古族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方面,笔者从传统蒙古族服饰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对现在的研究成果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作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7.
蒙元硬译体是夹杂蒙汉两种语言与语法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统称为“元代白话”。笔者探索了蒙元硬译体对《蒙古秘史》翻译的文字运用、语法、旁译、总译、翻译方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认为《蒙古秘史》的翻译深受蒙元硬译体的影响,是从蒙元硬译体的翻译方法相承而来。  相似文献   

18.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