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城堡对中世纪西欧社会而言具有极为重要和丰富的内涵。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特殊的经济形态、中央王权的衰微和地方分权化趋势的强化,以及日益频繁的外族入侵为城堡的产生创造了必要条件。探讨城堡的意涵与缘起有助于加深对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复兴以及由此引起的市民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为西欧中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市民以城市为载体,为维护自己的自由和利益不断斗争,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明清城市与西欧城市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结构,城市中“雇工人”和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下。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无法在明清城市的发展中诞生。  相似文献   

3.
西欧中世纪城市常常被当作近代文明的先驱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有关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文章从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背景入手,重点阐述了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对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相似文献   

4.
试论西欧农奴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探讨农奴制的起源人手,对西欧中世纪的这一特有现象进行了重新估价.文章认为,中世纪农奴制与罗马帝国的隶农制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日耳曼人的征服并没有给西欧造成一套全新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西欧社会的正常发展,使原有的隶农制凝固化,最终形成为农奴制;农奴制与奴隶制之间也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农奴制中的劳役经济在本质上体现了奴隶制剥削,因此,以劳役剥削为核心的西欧中世纪农奴制远非典型的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关于城市问题的研究更加突显其历史与现实意义。西欧中世纪城市作为特定时空的存在,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学习借鉴,笔者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起源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认为西欧中世纪城市的产生是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各个阶级不同层次需求得到满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什么现代大学的源头诞生在“愚昧与黑暗”的中世纪?笔者认为,正是西欧独特的多元权力体系为大学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政治空间,多元的法律体系为大学及其成员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法律保护。对中世纪大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的考察可以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更深入地认识中世纪的西欧社会。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居于“万流归宗“的地位,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实行神权统治和精神专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但必须同时看到,在中世纪早期的社会动荡中,又是基督教全力担负起了挽救和传播文明火种,为痛苦挣扎中萌生的新文明提供模式和方向的历史重任.因此,对基督教在西欧中世纪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应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8.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随着历史的进步,西欧的商业开始发展起来。中世纪早期的商业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另一方面,又在瓦解着自然经济,而它的继续发展则为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经济形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随着历史的进步,西欧的商业开始发展起来。中世纪早期的商业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另一方面,又在瓦解着自然经济,而它的继续发展则为封建制度的崩溃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骑士制度不仅是欧洲军事贵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骑士也是社会、国家以及军事、政治活动的主体力量。中世纪被称为"骑士"的英雄时代。西欧中世纪骑士首先是指重装骑兵,这种骑兵起源于古老的日耳曼习俗,并在中世纪欧洲战场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以后,在教会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下,形成了一种绅士风度和骑士精神。骑士制度对西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阳光下的人们》是巴勒斯坦抵抗文学的领军人物——格桑·卡纳法尼代表作,他在作品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表现手段,并结合了东方的审美习惯,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本文回顾格桑·卡纳法尼一生的文学探索之路,以纪念其逝世36周年。  相似文献   

12.
爱德嘉·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最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唯关而又荒诞。“死亡”主题贯穿其中。文章旨在从西方伦理学对生命的理解、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爱伦.坡的不幸经历以及爱伦·坡对“惨美”的个性化偏好等四个方面探究“死亡”成为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情结的根因。  相似文献   

13.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14.
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有着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内涵,但海明威的死亡更侧重于死亡带给人的恐惧,人与死亡的较量以及对死亡的思索。他书中的死亡更多的是人为所造成的死亡,也是海明威对战争的控诉。死亡到最后似乎就是一场虚空,无论表现的多么崇高,换回的只不过只是一具死尸,别无他物。  相似文献   

16.
古代西域各族人民在化上对祖国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佛教的传入和音乐的贡献上。西域学由三部分构成,即各族人民用自己母语创作的作品,或他们到中原以后用汉语创作的作品,以及内地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到西域后创作的描绘边疆各族人民生活以及山川风貌的作品。今后我们应加强对此的研究,这有利于雏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西方在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现手法,是因其在世界观与艺术观上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上的不同而产生的,历史上由于中西方美术家在对自然的态度的不同观念,在对美术作品形式的主题与题材等内容方面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对表达空间与时间的关系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海明威的作品中充满了死亡,而他本人又是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本文试图通过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来揭示海明威对死亡的关注的背后的哲学内涵。文章重点集中在论述海明威藉死亡以完成自己对悲观人生的表达的象征意义,并通过死亡升华悲观人生,以保持人类在重压——尤其是死亡——之下应有的尊严和优美风度。  相似文献   

19.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所谓生死哲学,就是对生命与死亡进行深刻反思与追问而形成的对生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的主题是死亡,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哲学家。阅读海明威文学作品,领悟其中的生死哲学,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