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志铭 《西藏教育》2012,(10):32-32
逆向思维是指背离原来的认识并在相对立的意义上去探索新的发展可能性。由于思维与原来认识方向相反,在与原来习惯思维相反方向上进行的,我们称它为逆向思维。例如“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逆向思维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参与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  相似文献   

2.
<正>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有些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反而使问题的解决简单化.这种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最典型的例子是司马光砸缸,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当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结果却无法将落水的小孩救起,在紧要关头,司马光却能转化思想想到让“水离开人”,救了小伙伴.这种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对数学解题有一定的启示.请看:  相似文献   

4.
有人落水,人们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某时装店的经理不小心将一条高档呢子裙烧了一个洞,其身价一落千丈。如果用织补法补救,也只是蒙混过关,欺骗顾客。这位经理突发奇想,干脆在小洞的周围又挖了许多小洞,并精心修饰,将其命名为“凤尾裙”。一下子,“凤尾裙”销路顿开,该时装店也出了名。逆向思维为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无跟袜的诞生与“凤尾裙”异曲同工。因为袜跟容易破,一破就毁了一双袜子,商家运用逆向思维,成功试制了无跟袜,创造了良好的商机。  相似文献   

5.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正向思维的反向思考方式.古代司马光砸缸救人、让水离开人就是逆向思维的成功运用,在求解化学问题时,逆向思维也往往显示出其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破缸救人"这一历史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在许多人们的思维中,要救人必须让人离开水,而这是不可能的,他的机智在于逆向思维,让水离开人.  相似文献   

7.
北宋司马光一反常规破缸救人,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这种反向的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是开拓型人才必备的思维品质.有些问题,从正面考虑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妨“反其道而行之”,破除正向思维定势的束缚,采用逆向思维,使问题得到巧解.本文举几例逆向思维在有理数比较大小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司马光砸缸救孩子的故事是大家很熟悉的,按常规思维,要想小孩不被淹死,就要把他拉出来,使人离开水,但是缸高、人矮、力气小,怎么办呢?司马光急中生智,把缸打破,来了个水离开人,在这里,司马光运用了典型的逆向思维方法,解决他面临的难题,学习数学知识也一样,有时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发现新的解题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规救人的方法是“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当时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使“人离开水”.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儿童自然也就得救了.这样司马光把救人的一般方法“人离开水”变成了“水离开人”,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而且恰巧从这一个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又是实际可行的,从而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古代司马光砸缸救人,让水离开人就是逆向思维的成功运用,也就是说,逆向思维就是正向思维的反向思考方式,即遇到问题,顺着不易解决,不妨将思路倒过来"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在解答某些化学问题时,倘若同学们能尝试运用逆向思维,挖掘题目内涵,反而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之感,从而彰显其独特魅力,下面举例说明:一、运用逆向思维巧判断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再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1.
向明康 《初中生》2005,(14):26-30
逆向立意关键在于"逆",亦即"反弹".如司马光砸缸救人,不是按"人离水"的正常思维去考虑对策,而是运用"水离人"的逆向思维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作文时立意的逆向开拓,亦如用"水离人"的思路来探求文章的主旨.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指的就是作文中的逆向立意.其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传统教材,故事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从思维角度看,司马光“砸缸”救人,还在于他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法,即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因此,在使用这一教材的过程中,除了机智、勇敢地救人之外,还可进一步挖掘该教材发展思维能力的潜在价值。如果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巧妙发问,“司马光不砸缸能救出孩子吗?”那么,孩子的想象力是令人惊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13.
北宋名相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我们都很熟。要从水中救人,一般是使人离开水,即把落水者拉出缸,这对正是儿童的司马光来说很难,那么能否让水离开人呢?往问题的反面一想,于是有了砸缸救人的千古佳话,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即从正面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老师讲完司马光砸缸救出落水小伙伴的故事后,大家都钦佩司马光的聪明.但是,你想过没有,司马光聪明在哪里?“有人落水啦!”人们立即想到的是,“把人救出!”———意思是让人离开水.却很少有人想到“让水离开人.”当年司马光的小伙伴跌入储满水的大缸后,缸太高,一时无法让人离开水,于是司马光便想到砸破缸,让水离开人,人便得救.让人离开水有困难时,为什么不倒过来想,让水离开人呢?倒过来想,这就是司马光的聪明所在.当你解答数学问题有困难时,不妨也采用“倒过来想”试试看.下面是老师和学生的谈话记录,请一边读一边想.教师:用淘汰制,从129名运…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流传千古。司马光采用的思维方式是:要使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把小朋友和水分开。一般人想的是“人离开水”,要把小朋友从水里拉出来,可是缸高人小,他们无能为力,而司马光却想到了“水离开人”的方法,砸破缸让水流走,使缸里的孩子得救。他使用的是逆向思维法,又称颠倒法。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中司马光一反常规救人的方法——“人离开水”,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能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这样就使“水离开人”,达到了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逆向思维是逆着习惯的、常规的思维方向进行的思维活动,属于创造性思维.许多情况下按常规思维方向不能或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倒过来想一想往往会迎刃而解.宋代司马光砸缸救人就是一例,通常抢救落水者时总是让人离开水,而他采用了让水离开人的方法使落水者很快得救.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设置一些需要用逆向思维才能求解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使其认识策略更加灵活,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司马光》时,有老师以“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救小伙伴”为题引发学生讨论。对此,存在两大意见分歧。其一,由此引发的学生思维是否为创造性思维。有人认为学生由此发散开去,寻觅新方法,训练思维的广度,实属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有人却认为司马光“砸缸———放水———救人”的思路与传统的“水中拉人”的思路相比较,是一种异向,如果再让学生讨论“有无其他方法救小伙伴”,就是对“异向思维”的再“异向”,结果回到了老路上,算不得创造性思维。此类争论,在其他课文教学中同样存在。如,《乌鸦喝水…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幼年破缸救小孩的故事,在我国妇孺皆知。据说,有人研究了司马光与其他小孩子思维方式的差异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小孩为救出落进水缸里的小孩,沿用了常规的思维方法,想把落水者从缸中拉出,使人离开水。这对小孩来说,是很难办到的,所以只好跑去叫大人。而司马光的思维方式却具有逆向的特点,即想法使水离开人。这是不难办到的,因而成功地救出了落水者。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造就创造型人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概念、定义教学中的逆向思维训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称的,这就是说,应从…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课堂“数奥班”里,杨老师同我们一起回顾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按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能够办得到。这时,司马光反常规而行,砸破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