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洋溢着湘西人健全美好的人性与强大旺盛的原始生命力,以及湘西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与崇尚自由的精神,从而使他的湘西世界呈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沈从文站在了民间的文化价值立场上来关注民间、表现民间,并以此来反抗现代性对自然人性的异化与扭曲,从而体现出一名现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民间意识与民间情怀。  相似文献   

2.
汪曾祺小说的魅力在于他的全新小说理念和独特言语方式。汪曾祺关注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抒写人类共通的人性,拨动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心弦,将散文笔法应用于小说创作,一方面缘于汪曾祺的古典文学积淀,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作家敢于“打破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的勇气和胆略。文体的自由,凝结为小说艺术的外在形式是语言的自由。语言的简洁恬淡、错落有致、清新自然,是他对语言艺术宝库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孙犁与汪曾祺的小说都通过集中塑造美好的女性形象,张扬了优美的人性,同时也不回避对悲剧人生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浸润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这些构成了他们小说的独特内涵,但他们的小说创作的内在精神特质仍存在着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4.
作为乡土意识浓郁的作家,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把故乡的自然与人事作为小说创作的母题,以强烈的人本精神从人性的层面抒写了别样的人生。在艺术方面,其散文化和诗意的特色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也有很大的可比性。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在内在情绪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肖智成 《文教资料》2013,(17):15-17
独特的个性气质、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多样的文化浸染,共同构建了汪曾祺复杂的思想情感。深厚的古典文化、新潮的自由意志、真淳的生活态度与高雅的超迈精神,一起圆融内化为汪曾祺超越现实而隐逸人间的独特情怀。隐逸情怀无疑是其创作思想中的一个维度,主要表现为崇尚自然的乡土情怀、旷达超然的人生境界、边缘诗化的叙事立场与明净淡远的审美倾向等。  相似文献   

7.
关于汪曾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学界多是研究其民俗特征,而对其中的女性形象却少有提及。实际上,汪曾祺在新时期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女性形象群,而这主要与汪曾祺对民间与都市两种视角的选择息息相关。汪曾祺从浸入式角度书写故里女性,以高邮水乡文化和风俗环境为审美参照,基于其童年经验,塑造了具有原型人物特征的女性,表现出女性和谐自然的美好品质,展现了都市文化对高邮乡土的渗透。汪曾祺的民间与都市联袂的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与汪曾祺的小说都带着"桃花源"式的归隐情结,在表现这一情结时,沈从文与汪曾祺表现出诸多不同之处。沈从文着重赞美湘西人情事态的原始,而汪曾祺则着重渲染高邮水乡的和谐淡雅;沈从文憎恶都市人奢侈、畸形的生活,他通过都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将自己深深寄托在湘西土地;汪曾祺则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城市,他的小说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小城文化;沈从文注重人物生活形式及文体形式刻画,而汪曾祺则注重人性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范小青小说从文化和人性视角切入现实生活,描绘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新世纪初的众多生活世相,特别是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动态,体现了作者对苏州城市及其文化精神的执著关注,对沈从文、汪曾祺一路创作精神利艺术风格的继承发展。但是,也形成了其善意关注多于深刻揭批的创作不足。  相似文献   

10.
汪曾祺是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寄寓了对平凡小人物的同情与怜悯,其文学创作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对纯真自然人性的呼唤,与儒家的"仁爱"精神和道家的"道法自然"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和、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生命意义与文化选择相契的心灵境界。他的心灵境界在文本中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儒家的人道主义、道家的人格独立、佛家的精神自由回归到中国当代文学之中。这种对道德式微人性失落的审美反思,他们应以世界的眼光看待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作品中对于理想人性的自觉是以其对传统汉、苗文化中优秀成分的深刻理解、对弊端的深刻认识为基础的。儒家重视道德、和谐精神,道家重视个性自由,佛家崇尚善美统一,以及苗文化中雄强放达自然强力,构成了沈从文重造民族文化心理、构建理想人性的丰富内蕴。沈从文剖击国民精神中的弊病,以独特的真善美与力的审美选择为基础,结合汉苗文化的优秀因素展开对理想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人类有幸,能用语言记下自己的精神历程。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表征和体现,它一直身负着来自自然与社会的沉重镣铐,不屈不挠地跳着自由之舞。文化精神是文学的资源,亦是文学的负重,戴着镣铐跳舞尽管不如轻歌曼舞那么轻灵、舒展,但是追求美好自由人性的过程原本就是一个崇高而壮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小说清新隽逸,极具审美价值。他的小说表现出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人物形象的本色美、富有民族风情的风俗美,显示了传统中国的魅力,而富有中国画特点的留白又使得他的小说富于内蕴美,这些都表现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汪曾祺小说还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的虚幻美。这些美感,使得其小说世界成为一个自足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5.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总有挥之不去的乡愁旧梦。《故里三陈》中的几个小人物,陈小手、陈四、陈泥鳅,就好似作家的乡里乡亲,作家借助作品为他们宝贵的精神、芬芳的人性喝彩,对他们的不幸和痛苦寄予深切的悲悯。汪曾祺是一个独特的作家,他的无比丰富的文学世界提供给我们无限解读的可能。小说《故里三陈》也不例外。小说似乎在写风俗,但言在此而意在彼,我觉得人性是作家笔下永恒的命题。不过,没有抽象不变的人性存在,汪曾祺致力于家乡这块土地上的那些小人物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的书写,来探求人性的幽暗和光明。  相似文献   

17.
近年,对汪曾祺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显然不只是单纯地对传统文化的体现与眷恋.本文在对汪曾祺小说中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汪曾祺热"及其体现出的现代性,以适应现代生活及现代人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汪曾祺小说中儒道佛思想的体现。二,儒道佛思想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中和谐之美。三,汪曾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创作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西游系列小说与西方游历小说同时崛起,反映出了启蒙精神对中西方小说创作的共同渗透。但两者表现出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西游小说以奇幻思维见长,在故事的演变中表现出高蹈自由的感性浪漫精神对中庸平和的民族心态的让道;而西方小说则理性色彩较浓,传达出勇于冒险、挑战自我的游历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徐訏的小说所表现出的人文主义价值理想中,理性形态和非理性形态、世俗形态和终极形态、传统本土形态和现代西方形态看似组成悖论性的紧张和对立,实则都是出于徐訏对人性既脆弱又凶猛的洞察,对人类知识和理性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以及对人间世俗生命悲天悯人的呵护和关爱。追求生命的舒展和人性的自由,让人类的精神摆脱物化现实的戕害和人类自身的局限,始终是徐訏小说中文化之维的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