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年级下学期,学区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校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满井游记》这篇课文.两堂课体现了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策略,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二位老师都选定了同一教学内容:“体会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值得深思的是,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没有完成这一内容.在课后的研讨会上,评课老师们针对“白描”教学环节,展开了激烈的评议,并对选择这一教学内容的合宜性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2.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就执教语文,刚开始,我像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一样,用传统的教法进行教学。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先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习生字生词,教学生划分屡次段落,概括段意,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教了些年,老师对课文字句篇章以及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板书没有一丝含糊,学生的笔记也写得工工整整,可学生的成绩就是没有一点长进。  相似文献   

3.
如何以语言训练为主线组织阅读教学?一位老师执教的《太阳》一课颇受启发。这是一篇说明文,课文可分为“太阳的特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两大段。课一开始,老师依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在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设计了两张“阅读训练卡”,依次发给学生,引导全班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边填写,组织理解性的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4.
<正>先看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教《老王》,上课一开始,这位老师在学生读了一分钟的课文后,就提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是:"同学们请想想《老王》这篇作品表现了怎样的思想?"这个问题提出后,满怀期望等待学生回答的老师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可想而知,接下去的教学几乎就成了老师唱独角戏了。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哪里?下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去执教老师那里找答案。执教老师给我看了她的教案。我发现她执教《老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5.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传统课文,初中语文老师都执教过这篇作品,不少名师也开设过它的公开课,其文本的解读、教学的设计似乎也已经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格局。可丁卫军执教这篇课文,还是给人以清新、别致、深刻的感觉。听过多节《皇帝的新装》的公开课,再听丁老师的执教,虽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多有独辟蹊径之慨,在课堂的推进中平中见奇,在文本的解读中曲径通幽。何以如此呢?  相似文献   

6.
<正>曾经执教了一篇三年级的课文《争论的故事》,起初确实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为这是一篇由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的文章,而且编者在呈现故事内容后,更在故事的前后加了"盛老师讲故事"和"故事感想"的板块,使得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很强,同时也增加了把握的难度。诚然,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我课前也做了初步询问,发  相似文献   

7.
赵家菊 《江西教育》2003,(20):23-24
在课堂教学中,有一种“教”就像那知时节的好雨,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便是“无痕之教”!一、设问无痕例:特级教师支玉恒执教《西门豹》时,提出的五个问题是:(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9.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让这篇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时光;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0.
开学初,我校孙老师执教了《虎门销烟》这篇课文,当教师讲读品析课文内容,认识林则徐这位伟人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细读课文,这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提出了一个问题。教学片段如下:生:老师,这篇课文在结尾之处写道:"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虎门销烟持续二十多天,林则徐这位首领不休息啊,那不会累死吗?(学生带着疑惑,看着老师)师:(老师吃惊,犹豫一  相似文献   

11.
《捞月亮》是一篇童话。说的是一群猴子看见井里倒映的月亮,以为“月亮真的掉在井里啦”,大家紧急行动捞月亮的故事。这是一篇传统课文,五十年代我上小学时就学过。那时,老师怎么讲的,全部淡忘了,只觉得猴子们挺好玩的。压根儿也没有想过课文里所蕴含的道理,更没有去想还有什么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13.
教学案情: 这是一名老师执教的区级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青海高原一株柳》,以下是教学中的一个片段:  相似文献   

14.
刘澜蛟 《教育文汇》2014,(13):30-31
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中学教材里的常客,从教材中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到《故乡》。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标点符号,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仔细琢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第四次执教《故乡》这篇课文。每一次研读这篇课文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收获。  相似文献   

16.
我曾听过两位老师执教《草船借箭》,在总结课文时,均设计了一个问题。 第一位老师问:“《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说明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课堂里仅有几位学生举手,所答也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其中课文最后一幅图旁边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关于“金鸡叫天都”的描写,一是关于“仙人指路”的描写。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恰好碰上领导听课。我没到黄山旅游过。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等,都没有说明这幅图是“金鸡叫天都”还是“仙人指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是“金鸡叫天都”。于是我在出示公开课时,“仙人指路”,我是让也没曾见到过黄山的学生们来想象这块奇石的样子的,而“金鸡叫天都”是边让学生欣赏图边欣赏课文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  相似文献   

18.
正对执教《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我一直怀着一份期待:其一,这个真实的故事太具震撼力了;其二,这篇人文性很强的课文我是第一次执教;其三,太多优秀的老师都以公开课的方式深入地解读了文本。教学设计一直在我心里酝酿,在什么地方能有所突破呢?我断定学生读完课文能准确地说出文本的主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组织的教学研讨会上,有机会现场观摩了江苏省特级教师薄俊生老师的课堂教学,朴实的教学风格、真实的教学过程、扎实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位参与听课的老师最大的感受便是这样的公开课,是没有一点花架子,真正为学生而上的公开课。薄老师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通过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今昔之间的巨大变化对比,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案例:有两位教师执教同一篇课文《做什么事最快乐》。两位执教者在指导学生写字时,都将生字"鸟"作为生字指导的重点。第一位老师先指导学生把"鸟"同以前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