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馆不仅是青少年学习科学的“第二课堂”,而且也是科学教师教育的场所。基于科学馆的科学教师教育可以增强教师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认识,促进教师学科间联系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提升教师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的素养,深化教师对于科学探究教学本质的认识。在利用科学馆进行科学教师教育时,可以采用“导入式”、“内容导向式”、“教学实践式”、“过程导向式”和“内容与过程兼顾式”五种模式,并需要丰富科学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内涵,树立科学教师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拓展科学教师教育的社会资源,重新架构“立体互补式”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关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北部X省和Y省464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特别在"专业参与""教与学""评价"和"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满足教师数字素养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搭建智能教学空间,营造数字化教学氛围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行,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将是今后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导向。那么,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顺应课程改革,让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双基教学""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应该以"生活教育"理念导向,从所任教的校情.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充分培育教师课程能力并发挥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建设主体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大陆20所师范院校的880名职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其课程能力发展过程呈现三个特点: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水平在不同院校和不同年级间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教学实践可以助力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提升,且空间较大;职前教师课程能力发展存在关键阶段和关键内容.在此基础上,为师范院校培养职前教师课程能力提出三条建议:回归课程价值,以"互惠""分层"强化课程能力培养;聚焦课程内涵,促进教育实习从"解释实践"走向"改造实践";借助教育情境,以"创生""教研"促进课程能力进阶发展.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者的核心专业知识是有关教师教育者如何向教师学习者传播教师教育课目内容知识的学问,核心专业素养是作为优异教学示范者的"示—教"、作为"学习教学"的教导与指导者的"教—教(学教)"和作为对教师学习者"学—教"和自己"教—教""教—学教"研究者的"研—教(学教)"能力。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的培育应重在促进其自觉增进角色能力、引导其积极开展教师教育学术研究,并且激励其积极提升基础教育素养。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教师承担着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任,提升教师科学素养是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关键。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包括加深对科学教育性质、功能的认识;了解、掌握科学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整体理解、把握所教学科的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科学”素养,加强科学教育的实践性、综合性。教师培养和在职进修培训要重视学科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终身学习,促进教师关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更新科学教育观念、提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数字素养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需要。教师数字素养主要涉及数字化观念、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专业发展、数字伦理与责任等五方面内容。基于中小学校实际提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校本路径:一是促进区校优质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建共享,建设学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二是开发具身式教师数字化研修课程,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校本研修模式;三是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测评模型和评价体系,完善教师数字化学习考核与激励制度。  相似文献   

8.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基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点,幼儿园可以依托本土文化,通过挖掘资源、培养兴趣,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以利用园本培训,增强教师的感受体验,提升专业素养;可以通过研究创新、加强反思,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可以依托本土文化底蕴,陶冶教师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9.
吴涧石 《考试周刊》2013,(34):181-182
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得到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课程资源对于科学教育至关重要。本文以"校园科技场馆"为例,论述了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给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带来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方面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
学科带头人姓"带",需要增强"带"的自身实力与"带"的特殊素养。"以一带五"助长模式是为学科带头人量身设计的,即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为核心,带动学员的"特色培育""专题学习""经验提升""专题研究"与"培训技能锻炼",是一个可以满足学科带头人特殊发展需求的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1):F0003-F0003
正受福州市教育局、福州教育学院委托,2013年11月19-28日,大连教育学院承接了"福州市教师进修院校培训者专业素养提升"培训项目。教师教育办公室围绕"教师培训工作专业化研究"这一主题,重点突出教师职后培训实践性特征,精心设计了"知识拓展""能力提升""素质拓展"等课程模块。开设了研训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实验小学秉持"以校为本"原则,将外铄的规定性要求转变为教师内生式的发展追求,从而提升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内生式校本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嵌入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支持要素是创新校本研修模式。通过采取"合作派位""跨科诊断""同课异构"和"浸润式影响"等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策略,可以有效地推进教师专业素养实现内生式校本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职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需求问卷"调查了608名教师,发现高职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变化性、高技术性与独特性特征。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与"专业知识与技能"四方面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需求程度较高。年龄、职称、院校性质显著影响高职教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的需求程度。高职教师对"媒体素材""案例""资源目录索引""问题研讨""网络课程""课件与网络课件""文献资料"与"试题库"八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需求程度较高。职称、院校性质显著影响高职教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的需求程度。文章建议高职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注意围绕四方面内容,运用八种资源类型,还要注意不同年龄、职称、院校性质的高职教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与类型的需求差异。  相似文献   

14.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决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不同学校存在不同的现实性,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最终只有通过教师的校本转化,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适性化课程。在课程校本转化过程中,如果不同课程开发主体之间的沟通、解释、协商不够充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落差必然加剧。教师可以缩小本校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转化造成的落差,具体而生动地领导着课程,直接决定着课程对学生的适合度。班本课程创生和社团活动课程开发是教师课程领导的基本取径,教师领导着"教谁向何处去""教学什么""如何教学"和"教学怎样",并通过协商、引领和支持,发挥课程人际领导力,促进社团学习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职称评审过程申,深刻认识和把握职称评审与教师专业发展、师德素养、教育均衡发展、人才培养体制四者的关系,对保证评审的科学、公正、合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学科素养的养成与提升是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知识素养是学科素养形成的基础,学科能力、学科情感是学科知识的内化与转化。然而,检视当下教师教育学科类课程设计,可以发现学科知识构成存在缺陷,学科类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有待优化与完善。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是学科知识构成的三个维度,也是学科类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可供选择的框架。从知识内容、知识形式、知识旨趣维度入手进行学科课程开发,有助于提高师范学生的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7.
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通过统整、开发、重组、优化、融合适合学生的课程资源,将数学课的内容,改造为"生活数学""数—科整合""数学实践""文化体验""小课题研究",构建起"大主题式"数学课程。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沛县正阳小学近年来始终按照"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解决即成长"的思路,坚持研究真问题和真研究问题的课程导向,建构起彼此连接、相互渗透、深度呼应的"阳光娃‘读写绘’母语课程群探究"连环式课程,以学科专业素养和儿童研究素养提升为基点,积极开展读书研修、"抱团取暖"、成果路演、教学论坛、家校共育等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挑战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师资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当前,初中《科学》课程已经在全国各试验区开设,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师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已经成为制约科学课程改革的瓶颈性因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观念、融合的知识结构、不断发展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研究能力等是构成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提高科学课程教师专业素养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教师教学品质是教师素养在其教学行为上的综合反映。构成教师教学品质的要素是教师素养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它们共同决定着教师教学品质的优劣。我国学者唐松林提出了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其中.认知结构起导向和支配作用.专业精神起动力作用.教育能力起保证作用。三者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制约、渗透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可以从提升师德素养、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入手.来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