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3.
来自西方国家同行的信息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做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应也很敏感,不是什么记者都可以报的,也不是期货领域里的什么事情都可以放到媒体上传播的。  相似文献   

4.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5.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6.
在日报工作多年,没有想过要当晚报记者,但毕竟当了,而且已工作一年有余。去年,晚报刊用了上海记者站稿件二百三十二篇。这些稿件,以“统货”居多,迄未发现有传世之作。就回顾过去一年,走过来也是步履艰难。我从南京编辑部调到苏州记者站,当了十年农村记者,慢节奏生活过惯了。一星期发两、三篇稿件,虽然没有心安理得的想法,但也好象说得过去。  相似文献   

7.
林丹 《新闻记者》2003,(2):51-52
许多省市级的媒体都在外埠一些主要城市设立记者站。有人以为,驻记者站的记者干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新闻的地域性决定他们很难出位,各种新闻评奖也很难轮到他们。但我作为羊城晚报驻珠海的一名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后认为,驻站记者一样可以出彩,关键是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8.
林丹 《新闻记者》2003,(2):51-52
许多省市级的媒体都在外埠一些主要城市设立记者站.有人以为,驻记者站的记者干不出什么辉煌的业绩,新闻的地域性决定他们很难出位,各种新闻评奖也很难轮到他们.但我作为羊城晚报驻珠海的一名记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后认为,驻站记者一样可以出彩,关键是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为新闻定位.  相似文献   

9.
告别记者     
梁衡 《传媒》2000,(10):47
没有不散的宴席。一九八七年三月我正在黄河壶口瀑布现场采访,一个电话由北京打到地区、县里,调我回京。我知道记者生涯要结束了。 其实这几年我就有这种预感。记者是年轻人的行当。我二十五岁开始当记者,一直在基层记者站,干到四十一岁。后几年我明显觉得老了,记者的生命像运动员的生  相似文献   

10.
一位老朋友打来电话,约我去采访,他那个单位属“七所八站”之列,是编辑部明确要求少跑的。我问他有什么新闻?他哈哈一笑:“有什么新闻?你记者一来,就有新闻;记者到哪儿,哪儿有新闻。”这话我一直放在心里。现在不少新闻单位不是记者跟新闻跑,而是新闻跟记者跑。这种现象绝非是个别的,很值得我们深思。 本来,新闻报道是源于新闻事实的,记者得跟着新闻跑,而“新闻跟着记者跑”,就使本末倒置了。工作再出色的单位,事迹再突出的个人,记者不去写、不去拍,就成不了报纸上、电视里的新闻;反过来说,有些单位工作虽说平平常常,…  相似文献   

11.
听听汇报吃吃饭就能写出新闻吗事情过去快10年了。我想,如果今天遇到张东升,我仍会有点不好意思。张东升当时是《中国广告报》西北记者站的人,我是《中国青年报》的编辑。1987年6月4日我们在北京头一次见面,他正在组织一个记者团,或叫什么笔会,去西北走几个企业,厂家出钱,吃住行全包。我是第一次碰到这种事,玩玩当然不是什么坏事,便说:“好说,扛包提箱的事只管叫我。”6月6日晨,北京十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了西安,在西安勘探仪器总厂呆了一天。厂方自是极热情,好吃好住,各位书记厂长—一汇报,很认真的。大西北的,中央来个…  相似文献   

12.
把记者分为读书的记者与不读书的记者,是不是有点僵硬有点勉强有点生拉硬拽?记者自然是识文断字知书达理至少是无所不通的大秀才,怎么还有不读书的? 有。我说不但有,而且还占了相当的比例,而且还有发展的趋势。我知道有的记者一年到头不进一次书店不买一本书,还知道有的记者碰到一起就侃大山搓麻将通报哪天有个饭局打听哪个会议有“戏”,如果某记者在这个场合介绍说哪儿正在办书展或者图书馆来了一本什么好书,那么马上会被认定是故作高雅是装模作样,于是彼此间自然拉开了距离。记得多年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官”。我认为,把记者当成“官”,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悲哀。老百姓把记者看成是“官”,并不是没有道理。一些“老大难”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大多数是有关部门领导不管事而造成的,老百姓失望了。于是,只有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记者身上,以为当官的就怕记者,记者一来,什么“疑难杂症”都会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些官员,并未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间,“分内的事”也不去管或管不好。他们怕记者,怕曝光,最终是怕丢“乌纱帽”。在百姓的“非常信赖”和某些官员的“非常恐惧”之间,记者扮演的角色令人深…  相似文献   

14.
日前接到老同事贸俊文的来信.让我为他的新闻作品选集写一篇序。说‘老同事”,是就我和他交往的年头而言的。在我的印象中.贺俊文还是个稳重的中年人的形象。再一想,我已经是“过七望八”之人.贺俊文自然也是年过花甲了。对往昔的一些回忆,至今犹如昨日,那就真人真事、实话实说吧。我最早知道贺俊文的姓名、看到他写的稿件.是在1982年。当时,他是中央台陕西记者站的记者。他和四川记者站的记者康庆良沿着从西安到成都的古蜀道采访,写了十几篇游记。我们得到启发,后来又组织有关几个省的记者站.派人到三国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5.
张培铁 《新闻前哨》2004,(10):38-38
驻地记者站,是编辑部的前沿阵地;驻站记者,是战斗在前沿阵地的士兵。 驻记者站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我经过半年的驻站实践,初步领悟了“必修课”的含义,收获了在“前  相似文献   

16.
“全心全意做一个记者”。这一句话,写在张煦棠新近出版的作品集《一个记者的足迹》里。每次读到,总是怦然心动。 张煦棠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第一代人。从随军记者到政法、文教、科技、经济,几乎所有的“记者行当”都做了一遍。他的这一本作品集,收入120余篇代表作,以写作年份排序,让我这个年轻记者,得以追寻一位素来敬慕的前辈长者的成功足迹。 我曾在他手下当一名兵,当时他已年过花甲,从文汇报副总编岗位上下来后受命主持新闻报,做总编辑,在我的印象中.很有些与众不同。他始终不改记者本色。近10多年,他当“新闻官”,虽分  相似文献   

17.
记者难当     
五十年代当记者很辛苦,下乡采访得自己带行李而且得把它装到马搭子里。因为很多地方不通汽车,再说也没那么多汽车,所以得经常骑马、骑毛驴、骑骆驼,骑一切能骑的东西。今天年轻的记者恐怕压根儿不知道那马搭子是什么玩意儿。那时候也没有宾馆、招待所什么的,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不过那时候也有一样好处,就是当记者很容易出名。发表几篇作品就可以名扬全疆。当时的《新疆日报》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记者有多少呢,我说不准了,反正所有的编采人员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办公,你说能有多少呢,也就是二三十个吧!  相似文献   

18.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19.
1994年3月7日上午,笔者接到一个电话。对方问我:“你知道我是谁吗?”听声音,既亲切又熟悉,可一时又想不出来。对方告之:“我是董淑照。”“哎啊,我的恩师,您羞死我也。”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接到他从山东济南打来长途,惭愧的是,这个电话应该是我给他打去。董淑照现为《工人日报》主任记者,驻山东记者站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有效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工作者.提问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功力。业内有这么一个反面典型例子,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有位记者提问。“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