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数字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生存成为普遍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人的思想引导、价值观塑造为价值旨趣,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的系统变革、智能升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动态过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明晰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融合中的潜生风险、内在张力以及进阶逻辑等,遵循“问题驱动+目标引领”、“伦理限度+功能效度”、“系统进化+迭代升级”的原则,在理论研究、基础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系统谋划、持续发力,以数字化赋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智能思政是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教育方式上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智能思政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精准衔接与协同驱动。在内在机理上,人工智能以技术嵌入的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赋值、赋能和赋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样态上,通过智能分析引擎、多模态分析、算力算法、智能识别以及人机协同为教育者精细管理、精准决策、精致施教和精确评价赋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智能技术为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全新的可能性。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变革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现状,聚焦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赋能什么?何以赋能?如何赋能?”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探讨智能化教学平台、智能化教学工具、智能化评价系统、智能化课堂监管、智能化学习系统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然后,从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公平性提高五个方面探讨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升级课堂教学样态、变革课堂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活动、重构课堂教学评价等智能技术赋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技术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与评价。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智能化和科学性。但在赋能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仍存在有限性、差异性、不确定性等困境。因此,需要通过加快科技发展,规避技术局限;加快信息共享,实现技术联通;加强伦理规范,保障技术可靠等路径解决,以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6.
区块链作为一项底层技术创新,为赋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使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主体更平等、手段更智能、过程更明晰、结论更精准。然而在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面临诸多挑战,如去中心化导致核心主体缺位、技术落地缺乏专业人才支撑、规章制度缺失导致监管空白等。为此,要强化学校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并着力从平台、机制、技术、伦理、法律等方面入手,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区块链应用有序推进,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的能力和成效。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重大创新。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变革、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内在动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认识层面、技术层面、融合层面的现实难题。为推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亟须培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思维,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数据应用能力,构建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是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创变,是数字赋能的育人新形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思维转型、技术应用、价值引领、数字素养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为此,应注重理念驱动,坚持数字技术赋能,追求铸魂育人为本;推进技术赋能,破解数字技术壁垒,赋能主流价值观培育;夯实价值引领,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厚植数字化人文情怀;加强主体培育,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亟须以智能技术赋能课堂评价创新这一“小切口”,撬动高质量课堂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转型”。研究呼应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立足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向,围绕高质量课堂价值意蕴与实践逻辑,提出“价值引领+数字转型”的课堂评价创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将教与学理论和评价研究方法有机结合,以育人水平高、教学效率高、结构稳定性高等“三高”为主要特征,构建体现“诊改贯穿+数智赋能”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面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应用发展趋势,彰显双向赋能基本思想,探索形成“人机协同+数实融合”的高质量课堂评价创新路径,并利用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展实践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以“三高”特征重构的高质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智能技术赋能人机协同课堂的评价、诊断、干预、改进等提供新路向,有效推动课堂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描绘出崭新的实践图景,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从价值维度看,数字化技术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崭新样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虚拟体验场景。但在现实维度,教育主体“技能恐慌”、教育内容“庞杂碎片”、教育方法“喧宾夺主”等多方面挑战,日益成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式微性”力量。因此,在实践维度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上把握好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智能技术与教育评价的融合,已成为数字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大课题。本文回顾了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发展历程,分析了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主要阶段和特征,阐释了智能技术重塑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关注点,包括更加丰富的教育评价内容,个性化、综合性、伴随式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主体,数据驱动的评价手段等。文章在研判评价改革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指出智能技术自身的发展进步及其在评价中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将助推结果评价更加科学、过程评价更加智慧、增值评价更加便捷、综合评价更加完善。最后,文章给出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路径建议,即协同推进评价改革,突破关键评价技术,试点探索新评价范式,注重技术伦理与隐私。  相似文献   

13.
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大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系统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生态系统,需要从整体视角探究其科学发展路径。本研究立足于教育生态学视角,指出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技术革新、社会文化变迁和政策支持正在推进教育生态变革。为了实现人与技术的高效、协同发展,重回教育的育人本质,本研究提出构建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框架。结合教育生态变革的背景,因应教育生态变革的原因和特点,本研究提出升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引导、促进教学系统提质增效等路径,以构建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智技术是影响社会架构的重要力量,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描绘出了崭新图景。从价值维度来看,数智技术可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沉浸感、精准性、亲和力,从而优化育人的实践样态。究其实质,就在于数智技术具有显著优势,能以“第三持存”书写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以数字孪生询唤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认同、以认知智能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美感。但在具体场景中,数智技术带来的工具仰赖、身份解构、逻辑抽离等问题,也可能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被消融、交互实践被阻隔、叙事结构被肢解等风险。为了实现数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耦合,需要明确育人实践的价值定位、形塑融通共生的空间场域、打造形神兼具的内容供给,在聚势赋能中充分释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5.
由ChatGPT掀开的科技盛宴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合和共生”的基本逻辑,从人机交互、智能升级和共生发展等维度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机遇。然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体系、价值功能、智慧形态和关系性质方面的内在张力也使得转型实践备受掣肘,难以体现教育内容的聚合性要求、彰显意识形态治理功能、凸显思政育人的实践智慧、生成人人交往的精神共同体。因此,须辩证地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赋权增能的历史实践,挖掘技术潜能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技术限度,从整合教育形态、形塑技术生态、坚持价值赋魂和培育主体素养入手,激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密码,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向善向好。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提出了新要求,智能评价成为顺应学科发展规律、满足学科发展所需的最新形态。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对象、要素和方法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贯穿其中的核心价值依然需要坚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育人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做好数字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的创新路径,重视数据的采集共享和规范使用,构建数字化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数字配套举措。  相似文献   

17.
杨婷 《教学与研究》2023,(10):31-39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同构、理论同构和实践同构。中国式现代化主体的多元性、领域的多维性、发展的动态性,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进而发挥促进“万众一心”、实现“贯穿始终”、推动“同频共振”的积极效能。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所具有的政治引领力、社会凝聚力、铸魂育人力、风险防范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何以可能”的问题。由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推进,又自我赋能推动自身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在提升学校教育质量、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及重塑教育生态等方面均能为其提供多维度、多领域的助力,并赋予各类教育主体改善之新动能。教育技术赋能体现了技术赋能教育和教育反赋技术的双向统一,存在于教学、服务、评价、治理、科研等五大领域,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维、应用、器物等形态的革新。以“双减”改革为例,当前教育技术赋能“双减”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赋能主体、治理难度、教育公平、价值追求等方面的问题,可采取提升理念认知、完善规则体系、促进协同行动和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而市场化的在线教育企业正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前沿实践者之一。该研究选取在线教育百强企业进行现状调研,总结了五个方面的教育数字化实践,包括技术赋能教师队伍重构、技术赋能学习资源提质、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技术赋能评价模式转变、技术赋能组织体系优化等。研究发现,通过技术赋能,在线教育企业的教师队伍呈梯队化、专业化趋势,学习资源呈产品化、数字化趋势,教学模式强调多样化、场景化,评价模式强调科学化、智能化,组织体系则趋向全国化、标准化。在线教育企业的教育数字化实践经验值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借鉴,尤其开放大学等开放教育机构需要在核心竞争力上进一步发力,在认识上强调全面技术赋能的重要性,在方法上突出需求导向的技术融合应用,在目标上致力于教学模式创新与流程再造,在保障上持续追求最佳实践与成本效应。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赋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挚画崭新图景,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源。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历经从“代具”到“复本”再到“他者”的演变,一定程度上对既定的伦理规则产生冲击。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风险表征为主体失格、关系失序和认知失衡,技术在服务教育教学的同时,也正以“异己的力量”存在着。本文基于本源性视角,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伦理应然,将人本回归、技术向善和秩序重建相统一,以期为两者的健康融合与良性发展觅求镜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