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容积捕获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摄影术,主要依托摄影测量法动态捕捉3D影像,基于这一新技术生成的容积视频可超越以往360度全景视频的三个自由度进而达到六度自由。以容积捕获技术为基础的“容积新闻”被认为是一类全新的数字新闻样态,藉由数字建模构筑立体化新闻场景,用户可“步入”新闻现场“触摸”被摄对象。不同于既往虚拟现实新闻的“沉浸式”指征,容积新闻转向以空间叙事和用户主导为核心逻辑的数字新闻创新范式,具备成为独立的、成熟的数字新闻样态的实践可能。与此同时,容积新闻的适用题材、消费场景及其自身可能存在的信息过载、“索麻”体验以及对人类用户生理带宽的冲击等问题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2.
邱立楠  顾倩莲 《中国编辑》2024,(4):84-89+96
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家园”。但随着短视频传播景观和新闻形态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活动的持续驯化和强劲规训,大量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在平台算法和流量利益驱动下,短视频内容生产在形式和内涵两个层面都悄然发生价值转向。而生产可供性与被技术赋权“激活”的用户、社交可供性与内容的“可见”、移动可供性与具身传播等三个维度,是不良短视频内容频发乱象的生产逻辑,给短视频带来庸俗化、理性话语被湮没、算法偏见消解短视频的新闻性等现实忧患,亟须补齐优质内容生产短板、矫正底层生产逻辑、祛魅流量分配机制与价值建构、强化平台审核规范,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营造合力,为网络空间注入清朗力量。  相似文献   

3.
刘畅 《东南传播》2022,(11):1-4
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体验可供性等方面。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去分析从传媒到智媒过程中,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尽管新闻生产中有新的行动者入局,但人仍是重要的核心行动者。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新闻生产不仅要追求“智”,更要追求“质”,通过人机耦合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2,(2)
数字技术为新闻的视觉表达提供可能,推动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本文采取生态化路径考察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趋势,以图像的观看、制作和传播三个动态过程为框架,系统性研究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化特征及其文化逻辑变革。本文提出,数字新闻生产的视觉转向带来视觉手段的重塑、新闻内容的"再媒介化"和渠道与模式的多元化,在新闻组织逻辑、叙事机制和思维方式方面,呈现出开放与透明、平等与个性以及直观与流动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超  钟新 《编辑之友》2017,(11):61-66
近年来数字新闻业正经历“算法转向”:从比特形式走向更为高级的人工智能阶段.“算法转向”让数字新闻与传统新闻的边界进一步明晰,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数字化,更在于算法机制.算法广泛、深入地应用于数字新闻生产也带来了变革,包括新闻价值评价由经验判断转向实证测量、新闻内容生产模式由“手工作坊”转向人机协同、新闻叙事由线性叙事转向交互叙事、新闻内容推送方式由大众化覆盖转向个体化定制、表征现实的机制由记者中介转向算法中介.与以往媒介革命以技术为导向不同,这次的“算法转向”不仅与技术有关,更是一种新闻生产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大变革,重构着数字新闻生产理念.  相似文献   

6.
以空间与传播互构为路径,本文集中关注如下问题:城市居民如何可能在其生活中获取具有第三场所性的空间体验?为此,我们进一步挖掘奥登伯格的“第三场所”概念的理论蕴意,将“第三场所性”阐释为一种空间的可供性,即行动者可能镌刻、挖掘并实现的展开社交、建立联结、培育情谊、形成归属感的空间潜能。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地理符号学的逻辑和语汇,论述这一可供性如何在不同符号系统交织所形塑的人与场所的互动中生成。最后,我们描述并解读对上海市嘉定区“我嘉书房”这个“社区公共文化场所”的观察,以之为示例,展示本文所阐述的理论视角如何可能落实于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10)
本文探讨了可供性概念为数字新闻学提供的创新性认识论视角和研究路径。首先,本文简要回顾了可供性概念进入新闻传播学的理论旅行轨迹,特别是在数字新闻研究中的应用和误用;接着,本文提出,当前数字新闻业作为生态系统的属性以及可供性本身的生态学视角,使得可供性概念具备了理解和分析数字新闻业的认识论潜能,应将可供性作为生态性的认知概念,而非工具性的技术特征;基于以上论证,本文认为,可供性概念为理解和检视数字新闻业提供了关系的、过程的和网络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8.
周荣庭  尤丽娜  李珮 《出版广角》2023,(7):16-21+27
研究基于可供性理论,检视VRM与数字出版生态之间互动关系的认识论潜能,进一步探索数字出版生态中“生产—社交—移动”分析路径,提出未来数字出版的发展应在生产可供性上积极扩展和繁荣内容生态,在社交可供性上形成社交化内容生态,在移动可供性上通过优化终端体验构建虚拟现实媒介内容生成的场景生态,以推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创新及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广播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深刻的空间生产活动,它不仅圈定了以城市为名的媒介空间,同时还创造和维系着空间内的社会生产。数字媒介对城市广播的改造亦是从空间维度开始的,即从彻底结构“地方”之地缘基础为起点。这在“空间本身的生产”上表现为数字媒介解除了城市广播空间与城市地理空间的同构关系,使其成为泛在与流动的共在空间,而在“空间中物的生产”上则表现为数字媒介改写了城市广播的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城市广播的数字化转型须以新的空间事实为依据来制定适宜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技术赋能之下数字阅读平台的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通过审视数字阅读平台中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的设计实践,具化了“文字—盘活内容生产”“圈层—增强情感体验”“场景—实现随需遂意”三组情境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内容传播池、延伸互动仪式链、建构数字生态圈三条数字阅读平台数智化纵深发展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1.
2022年年底,一款派对游戏《Goose Goose Duck》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亚洲区玩家的眼球,这也正是网络游戏开发者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媒介空间生产的一次成功探索。研究发现,与传统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相比,这类新型派对游戏迅速爆火的背后是游戏设计者与玩家作为媒介空间生产的共同主体“双向规训”的关系建构逻辑。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出发,探寻新型派对游戏中蕴藏的空间权力结构及其暗含的“权力幻觉”,有益于对深度媒介化时代现实社会关系建构方式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2.
地图作为展现世界的重要视觉材料,场景空间的呈现一直受到纸质出版物的限制,数字出版物成为消除限制、拓展地图场景空间表现边界的重要载体。文章从空间广度、空间深度和空间向度探究地图场景空间数字转向路径,提出有限地图场景空间转向无限虚拟空间、现实地图场景空间转向虚拟现实空间、单一地图场景空间转向多维空间切换这3种空间转向模式,旨在通过对地图场景空间维度的数字化探索,为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时间可供性的理论出发探讨数字技术对新闻业的影响,从新闻生产、发布与消费三个环节,提出现时性、回溯性、准备性、现场性、即逝性、重复性、共时性、多媒体性、互嵌性九种新闻时间可供性,并结合学界研究发现和媒体实践案例对其具体表现进行阐释.借此,本文试图拓展数字化环境下新闻转型研究的新的理论资源,搭建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研究框架,亟待后续经验和实证研究的推进.  相似文献   

14.
网络内容生产方式经历了门户网站整合内容、用户生成内容、专业用户生成内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四个阶段的变化。无论是早期人与网络信息实现的互联,还是后期人与人虚拟互联的加深,都与数字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数字技术对网络内容生产方式的影响,首先是催生网络内容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是推动网络内容生产的多元化发展,最后是助力网络内容生产效率的提升。这当中所蕴含着的新媒体技术之“可供性”的底层逻辑,既暗含有虚拟世界人人平等表象下的权力关系,也折射出了网络内容生产由非功利性向功利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8,(7)
在新媒介技术的强力渗透下,新闻生产从组织化向社会化的转变过程统摄着空间的语义范畴。本文试图打破新闻生产的内容取向与功能主义的研究传统,在新媒体这一当代社会语境下,以新闻生产的物理空间与技术空间为着力点对其揭示的社会关系之变化进行意义解读,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新闻生产的新媒介表达,而且能够在空间理论的观照下深入挖掘新闻生产进行关系重构的基本动因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6,(12)
实时传播技术让"用时间消灭空间"已然成为传播学的"一个信条","时间完胜空间"的背后反映出传播技术演化过程中时间逻辑的胜出。然而,从空间的视角考察,实时传播技术消灭的恰是"时间"自身,"空间"不仅没有没消灭,反而更加凸显。本文从传播学对传播技术演化时间逻辑的"偏好"、"空间"维度审视传播技术演化的正当性、传播技术演化史中媒介对空间的依赖、实时传播技术与"空间"维度的"复活"等四方面分析了传播技术演化空间维度的正当性与必要性,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传播技术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媒介时代是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向数字空间延伸,展现数字文明的关键战略变革期。需基于虚拟现实等前沿媒介技术,激活VRMN程序可供性、空间可供性、参与可供性、认知可供性,夯实技术对文明演进感知方式的数字化支撑,加强数字出版内容产业扶持和文化虚拟体验市场培育,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保障体系,以更好地向全球讲好中国故事,推动虚拟现实媒介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创新与构建。  相似文献   

18.
“空间”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赋予了“空间”生命活力,提出“空间”具有生产性和社会性,其“空间生产”理念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从空间生产视角出发阐述了图书馆空间的变迁,并从功能空间转变和空间特性转变分析了图书馆空间的转型,进而探讨了一直伴随着图书馆“空间生产”的空间服务转型。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9.
随着博物馆空间受到学界和业界关注,探索空间的力量成为核心挑战之一。论文集《构建博物馆:叙事、建筑与展览》(Museum Making:Narratives, Architectures, Exhibitions)分为“叙事—空间—身份”“叙事—感知—具身”“叙事—媒介—媒介化”三大部分,揭示博物馆领域的空间能力与潜力。为剖析博物馆空间构建的发展意义与路径,全书凝练了博物馆空间构建的三重转向:从建筑到空间的观念转向,从空间到空间叙事的话语转向,从空间叙事到空间体验的功能转向。三重转向分别揭示了博物馆空间的概念性、结构性与阐释性力量,为我国博物馆空间的专业化构建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0.
赵家琦 《新闻界》2023,(4):62-69
数字新闻研究迎来了“情感转向”。对新闻中情感的理解,不应满足于对文本实践的描摹,还应纳入对新闻公共性的考量。这需要我们从交往中介的角度理解新闻中的情感,认识到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新闻情感在公共交往中凝聚着社会的情感认同,建构起公共领域的情感规范。伴随着数字技术开辟新闻交往中的私人场景,私人情感进入新闻交往环节,数字新闻呈现规制式整合、承认式整合和体验式整合等“侧台”化表达,这既是新闻情感实践的创新,也可能因之诱发公共空间的情感失范。数字新闻参与者应建立起兼具凝聚性和联结性的情感规范,以维护公共空间良好的情感生态,彰显新闻一如既往的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