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对于中学生而言,在高中语文必修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会首次遇到通感的修辞手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光和影乃是视觉,名曲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通感艺术,将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进行连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让读者从中感知到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或‘感觉挪移’”。(钱钟书《通感》)在文学作品中,通感的运用是较为广泛的。诸如: (1)视觉→听觉  相似文献   

3.
艺术通感是一种感觉反应到另一种感觉反应的直接转移,可以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接收到的艺术感受进行自我融合并转换,可以说艺术通感是形成并传达自身审美能力的途径之一。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词很有魅力,但是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却还存在着相应的难度。如果能在古诗词教学中结合艺术通感体验,通过颜色激发想象,通过音乐感知情绪,就可以让学生的多元感官联动起来,形成一把古诗词欣赏的"扶梯",帮助学生更精准地感受到古诗词的节奏美和情境美。  相似文献   

4.
声音     
<正>曾有人认为,音乐是听觉艺术,只能产生听觉印象。试问,假如一个人没有视、触、味、动等诸多感觉的交融,那么音乐对于他而言不就是一种声音吗?《江苏教育》(2017年第3期)专题"指向儿童通感体验的音乐教学",非常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和借鉴。音乐虽抽象,但运用通感可以让儿童把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感受,进而让其更好地理解音乐背后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5.
“通感”本是修辞学用语,它是指人们运用联想进行感觉借移,把两个不相连属的事物放在一起,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它好比桥梁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它具有一种情感逻辑,完全凭着直觉产生,是一种自发的内心体验。 借用“通感”手法,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教学时将听觉形象借移为视觉形象,帮助他们产生美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红星歌》,我就运用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6.
“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现象是有心理依据的。一般情况下,人们的五官各司其职,但是人的大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对某一事物感觉十分强烈之时,大脑皮层就会产生感觉神经的相互沟通,使人超越某种感觉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另一种感觉印象,这是通感的生理基础。正如高尔基所说:“你一面读,一面想象色彩、气味、声音、感觉,非常鲜明地想象这一切,在一首诗里体味活的形象。”(高尔基《论文学续集》)。通感的手法,古而有之。最早提出我国诗歌中存在通感修辞手法的是钱钟书先生。他的《通…  相似文献   

7.
感觉通感,即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而相互移借,融合与贯通,尽管中英之间存在着诸如语言,化传统,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但中英诗歌中的感觉通感却十分相似,本对中英诗歌艺术中的感觉通感进行了分类并作了相应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9.
通感浅析     
通感 ,作为一种修辞方法 ,指用形象的语言 ,将一种感受的感觉转移到另一种感受上。“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宋朝宋祁的名句 ,其中的“闹”字画龙点睛 ,将视觉中的红杏花迁移到听觉里 ,使人仿佛从耳朵里看到其花之繁盛。运用通感 ,是用感觉来说明感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两种感觉是通过类似联想或接近联想而引发出来的。所以通感大体来说可分为两类 :由类似联想构成通感的两种感觉之间有相似点 ,可称之为因类而及的通感 ;反之 ,两者之间没有内在的相似性 ,只因某种外在的环境而相互联系起来 ,是由接近联想而产生的 ,可称之为因近而及的通感。…  相似文献   

10.
高中音乐欣赏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产生和形成和审美通感。美学中,通感是指感知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不同的感觉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由一种感觉影响并引起别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钟子期从伯牙的琴由中能感受到“巍巍呼,若泰山”或“洋洋乎,若江海”就是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现象,是对音乐内涵的审美体验。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通感,进而达到审美体验呢?1明确目的,细心聆听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1.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12.
通感,又叫移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辞格。其特点是用形象化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类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互相沟通。有些成语是用通感修辞方法构成的,初看似不合理,细细品味却恰到好处,它可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14.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15.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6.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诗品》的风格论建构于诗情画境之中,充满了诗性的通感艺术.《二十四诗品》用以表达风格的方式不是用枯燥直白的理论叙说,而是采用间接构建意境的方式传达,让人只可意会不得言传.这是《二十四诗品》最重要最独特的叙述方式.意境的领会需要由领悟和想象来完成,《二十四诗品》却能将想象和领悟分作视觉、听觉和心觉三层境界付诸于文字,从《二十四诗品》风格的意境构建,视觉听觉等通感的具体分析及通感艺术的现实意义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便能使读者能够全方位、多层次的领悟《二十四诗品》意境建构背后的风格旨归.  相似文献   

18.
《大连大学学报》2021,(3):52-58
日语音声动词表达的基本语义属于听觉范畴,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可以通过通感用法去表达其他感觉领域的语义。音声动词通感用法既符合通感现象的一般规律又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即感觉转移大都符合"近距离感觉→远距离感觉"、低级感觉修饰高级感觉的特点,同时反向转移的用法亦客观存在。从产生此类通感用法的认知原因来看,隐喻始终处在核心地位,除此以外转喻也参与其中,这是人类共同的认知机制在语言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20.
(一)视觉和听觉符合学生生理发展之需要视觉和听觉是人类两种特别突出的感觉,被称为高级感官。人的全部实用经验大都是通过这两种感觉获得,然后再上升为理性认识。视听技术正好符合人的听觉和视觉这种高级感官。从学生的接受能力看,视觉能力更为突出。视觉认识具有即时性、鲜明性和直接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