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晓舟 《大观周刊》2011,(41):189-189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音乐课程应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提倡学科综合,包括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姐妹艺术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何文雅 《大观周刊》2011,(48):79-79
“愉悦的过程”就是指音乐教学过程的乐在其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掌握浅显的音乐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巧。达到教学目的最主要的渠道是课堂教学。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教学的结果,如学生是否会唱歌曲,是否掌握了音乐知识等。更重要的是看一看这节课是否以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质为标志;是否以注重教学过程的乐在其中,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欣赏水平为准绳,而不是强迫学生掌握理性知识和机械的技能技巧。  相似文献   

3.
林艳圆 《大观周刊》2011,(30):168-168
小学音乐课,是以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为前提,以“情”与”境”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八情入境,去感受、去体验音乐美的所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焦青霞 《大观周刊》2011,(14):102-102
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豕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5.
曹岩 《大观周刊》2012,(46):365-365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隋”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相似文献   

6.
张金波 《大观周刊》2012,(28):307-307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人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人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7.
张红星 《大观周刊》2011,(37):276-276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拯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进行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8.
于伟丹 《大观周刊》2012,(21):254-255
艺术需要将流行音乐等音乐欣赏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9.
尚颖 《大观周刊》2012,(4):150-150
艺术需要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不拘~格地将流行音乐等音乐欣赏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学的必然趋势。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  相似文献   

10.
钟杏珍 《大观周刊》2012,(48):335-335
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景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情感的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通过多种方式运用它柬为意境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王胜军 《大观周刊》2012,(10):255-255,240
“互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研究我们的学生,创造出我们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愉快、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所共同探讨的课题。下面就“互动”实践及互动在音乐课堂中的作用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姚远 《大观周刊》2012,(40):189-190
音乐课堂中的动态教学模式就是让音乐课堂”动”起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音乐课堂,让学生在”动”起来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在”动”起来的实践中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在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中体会音乐的美感,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动”起来。本文从教师方面和学生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3.
董维维 《大观周刊》2011,(19):151-151
文章着重从视唱练耳的“听、说、读、写”等方面剖析形象记忆对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音乐实验方法验证心理学理论,并在理论指导下进行实验,以期为今后视唱练耳音乐教学探索一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林洁 《大观周刊》2013,(1):237-237
在新课程改革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这是教师在新时期下面对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的倦乏的一个极大挑战。 建国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乔文秀 《大观周刊》2012,(35):302-302
纵观全世界的高中音乐教学.我国早就提出了我们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要:以审美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作。  相似文献   

16.
琳娜 《大观周刊》2011,(41):194-194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音乐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一种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法。音乐教学过程的进行、音乐教学原则的贯彻、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等等,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音乐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关联的动作体系。本文为使学生获得较好的知识与技能,介绍几种施教方法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去年上半年,我馆举办了三次别开生面的音乐晚茶读书会,吸引了一批爱好读书的学生。第一次读书会以“我与图书馆”为题,学生和馆员围坐一起,一面品尝咖啡,一面欣赏音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开怀畅谈。学生们对图书馆的藏书建设、读者工作都提出了许多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起,我和我的学生们开始了以古琴为核心的寻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的路程.从第一步开始,我们触碰到的就不是单纯的传统音乐文化和传统音乐精神,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样的文化面前,以几乎全盘西化的逻辑思维、运用科技理性量化分析的方式很难通达其中.于是,一个关于“高文化活性传播模式”的探索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悦音 《中国广播》2009,(3):59-60
从除夕至正月初六,音乐之声为听众献上了为期7天的春节特别节目——“牛乐会”。节目围绕“吉庆、祥和、快乐、美好”的宗旨,融音乐与语言为一体,以“乐”为中心,以原创的音乐情景剧为主线,让听众在享受节日欢快的同时,也欣赏到富有频率品牌特性的音乐节目。长假7天,音乐之声共制作播出了51个特别“牛乐会”(每集6分钟),45个华语乐坛“明星大拜年”和72个特别资讯“快乐加油站”(每集3分钟);  相似文献   

20.
人民音乐出版社通过深入研究音乐图书市场的规律、趋势与特点,在实施精品战略上不断创新,以抓“两头”带“中间”为宗旨。 据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辑祖振声介绍说,所谓抓“两头”带“中间”,即“两头”指音乐学术著作和普及性音乐图书“中间”指的是面向音乐院校、艺术院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