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基石,信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重要,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即为信用经济。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让人产生巨大的危机感,信用缺失在于社会各个方面。整治信用危机成为刻不容缓之事,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成为当务之急,信用评估随之成为讨论的焦点了。  相似文献   

2.
信用档案与信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基石.信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重要,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即为信用经济,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让人产生巨大的危机感.信用缺失在于社会各个方面。整治信用危机成为刻不容缓之事.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成为当务之急,信用评估随之成为讨论的焦点了。  相似文献   

3.
信用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基石,信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非常重要,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以信用为基础的经济,即为信用经济.但是我国目前的信用状况让人产生巨大的危机感,信用缺失在于社会各个方面.整治信用危机成为刻不容缓之事,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成为当务之急,信用评估随之成为讨论的焦点了.……  相似文献   

4.
过去两年多,电视剧的新媒体版权的价格提高了上百倍,但是要说服投惯电视广告的客户转投视频广告却并不容易凤凰卫视"最有危机感的人"(刘长乐语)刘春来到搜狐后发现,"搜狐最大的危机就是危机感太甚。"用搜狐公司副总裁、搜狐视频CEO邓晔的话来说,搜狐"始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结果证明"急一点"似乎也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张友鸾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蜜蜂,不是苍蝇"一文中,硬说现在记者不被尊重和信任,"没有社会地位","逢人低三等".他提出什么"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的口号,甚至扬言"不到新闻工作者获得应有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决不罢休".看,他多么"关心"记者啊!然而,我们都知道,党向来就是尊重和信任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报纸是党进行思想工作的最有力的武器,党决不会把这个重要的武器,交给不能被尊重和信任的人去掌握.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是尊重和信任的.他  相似文献   

6.
话中有画     
“孙震博心怀鬼胎、花言巧语骗取了我们的信任,在阴暗的角落里出台了一个歪曲事实,令人可笑、使人发恨的报道,其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搞乱、把法院搞乱、把村委会搞乱。”  相似文献   

7.
让失信者付出高价,让守信者享受红利,诚信才能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技术应运而生,而区块链特有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等特点,将成为构建新社会信用价值体系的底层工具。有分析人士认为,区块链将带给人类的改变,最可能出现的就是建立一个信用社会。通过区块链技术,将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价值转移和传递,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方式。本文通过分析区块链技术的本质与价值,将之与现有的新闻传播形态业态相结合,从技术逻辑、内容生产、平台建设等角度深入剖析区块链技术对传媒格局的影响与改变:通过释放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价值,区块链技术将对重塑传播信任、建立社会信任、消解传播危机等问题带来全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1 "信息热"是源于社会潮流的驱动 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逐渐离我们远去.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使许多行业都有了朝不夕保的危机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犹如逆水行舟.  相似文献   

9.
党报的亲和力实际上就是党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也就是千方百计地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求,以赢得读者的高度信任。  相似文献   

10.
王威  姚敏 《青年记者》2017,(21):31-32
社会学认为信任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是研究风险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德国当代社会学家卢曼认为,信任是为了简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德国风险社会理论学者贝克和吉登斯都把信任作为风险研究的核心变量. 风险沟通中的信任问题 在传统的风险沟通过程中,非专业公众必须理解既定风险议题大量信息背后的含义和相关关联.公众通过判断信息的重要性和准确性、来源渠道的真实性,来理解信息的全部含义.  相似文献   

11.
成茹 《新闻知识》2005,(6):39-41
公信力就是因公众的信任所产生的社会权力,或说社会影响力、媒介能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信任程度,或说是媒体在公众和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机构取信于社会与公众,保持自身良好社会形象,求得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图书馆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回顾"以最少的花费让大多数人得到最好的图书"简直就不能称作图书馆哲学.然而,多少年来,或明或暗地,图书馆就是这么做的.专业术语从未从文化或社会联系角度作过考察.与其说是一种哲学,一种对信任的献身,不如说是一种信条.的确,关于图书馆信任,O.加西屋(Garceau)在其《公共图书馆及行政程序》(1949)一书的某些段落谈到过:为什么可以称"图书馆信任",这个问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一进入到工作状态就马上会强调节奏和效率,虽然,这两年《广告人》随着行业的发展一直都处在高速成长期,但是,始终都有一个问题越来越多地萦绕在心头,这就是:我们是不是需要慢下来?从历史上看,由于十年动乱,让中国人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因此,"赶超"成为了整个民族最急迫的目标。于是,整个国家和社会都陷入了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简述一下信任的定义。首先我这里讲的是社会信任,不是政府信任。信任关系包含三种性质,第一个性质是时间差,如果当即交货,就不存在信任问题。时间差是是否存在信任问题的前提;第二个性质是包含不确定性;第三个性质是当事者并没有客观的根据绝对地相信你。信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主观愿望,表示愿意相信包围它的环境、周围的世界和他合作的人和行为。 现代和当代学者对信任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论点。  相似文献   

15.
抓好轻工业科普读物的选题优化与决策,这是目前轻工科普读物编辑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有人认为:轻工业科普读物选题“面越来越窄,越来越枯竭”。出现了“危机感”。结合自已近年来的工作体会,我认为那种“危机感”是不存在的。相反,优化选题的紧迫感十分突出。怎样开拓与优化选题,我发表自已的浅见,并向多年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编辑请教。立足社会取之不尽轻工业出版社的任务,除了有与其他出版社共同特点:坚持党的出版方针,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外,还要有自已的特性。那就是满足轻工业战线用书的需要。具体地讲,就是振兴轻工业、开发智力,宣传出口创汇名优产品,美化生活,引导消费服务。归纳有以  相似文献   

16.
贺静宜 《新闻窗》2005,(5):48-48
传媒公信力,即媒体使社会公众对自己信任的能力,是社会公众对媒体报道真实性、公正性、中立性的信任程度,对媒体记者编辑责任感、正义感、是非观的认可程度。其“公”就是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福社会、服务公众,就是通过追求社会正义、彰显社会公平、弘扬人文法治观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来取得公众认可和市场接纳;其“信”,就是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恪守新闻道德,尊重新闻规律,追求新闻价值,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报道新闻事件,有信誉、讲信用,让受众信任、信服。有“公”并有“信”,媒体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传播学的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应有一种社会责任,即要对社会负责,公众的信任是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的肯定.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就是大众传媒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刘扬 《青年记者》2020,(12):18-20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无论个人、组织、社会、国家,形成信誉、获取信任都是存在的基础与价值的体现。在传统社会,信任更多依赖于地缘、血缘等关系而形成,亲戚、朋友、邻里成为最可靠消息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20.
曾玉 《新闻实践》2009,(3):24-26
作为上海新闻晨报的特派记者,我和张源一起前往处于战乱之中的索马里,就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海盗问题进行采访.这是一次充满了未知数的采访旅程.无论是生活环境、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包括人身安危,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在这样一次"战地"采访中,我深深体会到,如何取得信任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前方和后方之间的信任,同行战友之间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