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巍 《大观周刊》2013,(12):51-51
本文就法律与道德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论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并对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信息伦理(学)的内容涵盖广泛,本文只探讨其中的个人隐私问题,提出了两点保护之道:一重申“自主原则、无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以增强法律力度;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以弥补法律时滞性的缺憾,力争在法律与道德手段并济的基础上,使个人隐私在信息社会真正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3.
顾理平 《视听界》2004,(5):20-23
在隐性采访中,记者经常采用欺骗手法。尽管动机是良好的,却并不能避免陷入道德窘境。当不合乎道德评价的“欺骗手法”和符合道德评价的“采获新闻”共生时,其道德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美国等一些国家为此专门提出了相关准则,其合理成分,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杨武事件"为例从采访方式、新闻视角、法律道德、平衡报道四个方面分析了媒体介入热点新闻报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媒体应该的做法。贯穿全文的是作者对新闻职业道德的深深忧虑,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以后的该类报道有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文化传媒研究的视角,对备受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现象进行了深层原因分析。文章认为,在“道德恐慌”现象的背后,是具有后现代传媒时代特征的文化失范,“道德恐慌”现象投射出后现代传媒时代文化范式的多元化平等共生格局要求,对尊重与平等对待各种形式的亚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楚清 《网络传播》2007,(11):60-61
“网络通缉”这种做法如果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用合法的方式,弥补法律管辖权无法触及的领域,也不失为一种构建道德体系的有效方式。但现在的问题是,“网络暴力”,在“女子虐猫事件”中,新闻报道称“此事件已涉及到当事人家庭成员,尤其是已对其子女的学习产生了较多干扰和不良影响”,这种偏差,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这样的“审判”究竟含有多少令人心悦诚服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广播剧与著作权法规定的9类作品的比对,揭示出广播剧在我国著作权法律中“缺位”的不争事实。并进而从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和范围等不同维度,分析了著作权与邻接权的差异及“缺位”给广播剧创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根据我国的立法和修改法律的途径和形式,提出了弥补广播剧“缺位”的法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任民 《大观周刊》2012,(16):17-17
本文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对“通道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通道费”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对于“通道费”在商业贿赂的认定上分为积极贿赂与消极贿赂两种性质,并认为应当针对不同的供货销售关系区分对待“通道费”问题,最后提出了惩罚和训诫两种不同的法律规制办法。  相似文献   

9.
张梅 《图书馆》2004,(3):35-37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有两种不同的服务理念 :其一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强调“读者第一” ;其二是从法律的角度出发 ,强调“读者权利”。文章结合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在分析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间辩证关系、“读者第一”与“读者权利”之间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图书馆事业要适应现代社会和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 ,就必须完成从“读者第一”为主导向“读者权利”为主导的转变、完成从道德主治走向法律主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马蕾 《大观周刊》2013,(6):37-37,36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关健是治官,也即优化官德,由此提出政治道德建设问题。本文在界定政治道德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政治道德建设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淘宝网为例,分析了"CtoC"电子商务环境中出现的网店信息失实、恶性竞争抬头、个人信息泄露等道德失范行为,并从法律建设、道德建设以及经济利益等角度分析了出现这些行为的原因,据此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建立网络道德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商务主体道德自律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的博弈——论人肉搜索第一案中的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人肉搜索"从产生之时就带有道德批判色彩,它同个体隐私权保护之间存在着道德与法治的双重困境。《侵权责任法》的出台第一次在法律上明确了隐私权的地位,为网络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开启了新的一页,但是从规范的具体化到实施的有效性都尚存一些问题。本文以人肉搜索第一案为样本,对中国式人肉搜索进行道德根源分析,指出网络环境中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进一步提出规范"人肉搜索"的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书刊丢失"现象的深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溢庭 《图书馆论坛》2006,26(2):233-234
通过“书刊丢失”现象分析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并对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矫正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近段时间以来,媒体集中报道了社会中的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其中涉及企业道德、职业道德、公民道德等诸方面.以“小悦悦事件”为焦点,媒体就社会道德失范问题的报道似乎达到了一个顶峰,也由此引发了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进行道德追问的时候,我们也隐约发现了报道的情绪性、片面性乃至游离于既有法律之外的“道德审判”等问题.笔者认为,在此时刻,再次审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发掘媒体新闻报道中将二者混同的问题,并提出实践中可以采取的具体解决方法,对在道德与法律之间纠结的媒体报道来说,定会有益无害.  相似文献   

15.
杨尔希 《新闻世界》2012,(5):103-104
从近年网络舆论的发展来看,网络上的言论表达多了自由,少了理性。网民在通过网络参与公共议题的讨论时常常超出言论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的尺度,带有极端的感情色彩。本文选取了近几年网民热炒的几个典型事件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端情绪化倾向,这种情绪化网络舆论扭曲了言论自由的内涵。并就网络舆论如何“去情绪化”提出一些建议,让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6.
论现代化图书馆的技术伦理冲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并剖析了现代图书馆中因技术革新而造成的一些道德冲突现象,分析了产生这些道德问题的社会原因,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道德冲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徐国良 《大观周刊》2011,(2):193-193
本文从行政不作为视角分析了曾发生在山西等地的“黑砖窑”事件,以及和“黑砖窑”事件相关的强迫职工劳动、非法拘禁、国家赔偿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对该类案件中行政不作为国家是否需要承担国家赔偿的责任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该类案件中行政不作为的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避免行政不作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叶建华 《图书馆》2006,(3):91-93
本文简述了当代“伪书”的概况,并从法律法规角度对“伪书”进行了法律分析,提出了图书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人肉搜索”与法律监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肉搜索”虽然不是法定罪名。但未必不能实施法治。进行规范。网络社会需要法律监管。网民也需要道德约束。网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应遵纪守法。追随良知,做负责任的网络公民。  相似文献   

20.
杜聿 《大观周刊》2012,(45):98-98
见义勇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今天,已经从道德范畴上升到了法律范畴。它不再只是道德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行为后果涉及到了法律问题。本文将对见义勇为进行法律分析,提出见义勇为立法保障应注意的问题和原则等。这样立法不仅能够使见义勇为者的权益得到保障,而且能够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从而更加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