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西方文学所蕴含的“忏悔”意识及价值观念,也是从基督教文化产生而来的,经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对后世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西方传记文学并非源自基督教文化,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传记的发展和自身传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基督教经典文献是西方古典传记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蕴含着丰富的、将在后世充分展开的传记传统。“圣徒传记”是中世纪西方传记文学的最主要形式。在西方传记走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文化是重要的推动力,并为传记解释提供灵感。借助基督教神学解释学视野,某些传记理论问题的结构和层次也能够得到更清楚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三、了解西方为了认识自己 我们在接触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会发现基督教在其中的深远影响和中心地位,有的学者不无夸张地将西方文化归结为一种“基督文化”。基督的信仰是一种与时代同步的理性化神学,亦即康德所张扬的“理性限定下的”神学,理性突破基督教教会律条的高墙,筛选出基督教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本文通过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北村的长篇小说《施洗的河》两个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在面对原罪时的人生姿态对比,认识基督教的原罪意识对东西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科学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从唐代开始,特别是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三代,时断时续地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基督教,企图把中国纳入“基督教的世界”。可是适得其反,他们给中国文化领域注入了新鲜血液。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得到了在中国传教的“合法”权利。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内推波助澜,试图加快中国的殖民化进程。他们想以学术收揽人心,往往采用以学术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典型形象的塑造深受基督教观念的影响。《圣经》中的形象一直是西方学典型的原型:基督教的“原罪-忏悔-救赎”的得救模式和人是“善恶一体”的观念制约着典型的发展格局和性格结构,而作家俐作的客观立场则与基督教的上帝的“隐蔽”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反犹主义在西方历史上是一种有普遍性特征的历史文化现象。西方反犹主义的发生最初导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随着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基督教的神学观念逐渐演化为西方社会的文化观念,“犹太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综合情境中则被赋予了“恶”的文化品性和身份特征,反犹也往往成了某些西方人的不自觉的思想定势。同时,西方反犹主义的形成还与欧洲传统的种族主义思想相关。特别是犹太人超越性的现实行为以及与西方人的经济联系、经济冲突,更是导致西方反犹主义的世俗性、行为性契因,这种契因在某种意义上也许更为直接和更有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前后,耆英对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技术、基督教文化与医疗以及中西的通商贸易等有了新的了解.这些对西方新的认识,是指导其对外交涉的思想前提,也直接影响着当时清政府外交方针政策:诸如"力持和局"、基督教弛禁及"以商制夷"等等.  相似文献   

9.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文化来补救中国儒家文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文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方音乐史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的杨燕迪教授在其文章《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载《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一期)中认为“西方音乐是特指以基督教文明为基质发展起来的艺术音乐”。以基督教、天主教为核心的宗教音乐,在我们目前国内的西方音乐的研究与学习中,占有“绝对”的比重。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学是在基督教文化的土壤上成长、繁荣的。要研究西方文学不应忽略基督教的影响。 宗教是个复杂的东西,作为一种世界观,它反映着人们对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特定的心态、特定的思维方式。因而,把它简单地界定为“精神的鸦片”“颠倒的世界观”,恐怕不一定很客观。以基督教而论,它既告诉人们和睦、互爱、宽容,给人提供精神上的避难所,为平衡人们的心理起到一定的疗治作用。又高扬神性,贬损人性、人的价值,有一定的反动性。至于宗教与文学之间,则显示了更为复杂的关系,作为文化这一大范畴中的不同层面,它们既融合、渗透又互相冲突。我们阅读西方的文学作品,总要涉及到基督教,本文试图就基督教与西方文学的关系作一点抛砖引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对西方文学的影响深远而巨大,基督教中大量的神话传说、“智慧文学”等等都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主要源泉,其中的人物形象和经典故事情节渗透到西方文学中,其间包含的道德取向和伦理观念则成为许多西方文学作品的主题,《伊甸之东》就是其中之一.从基督教伦理思想对善恶诠释的角度,对斯坦贝克晚年力作《伊甸之东》进行系统和深入的解读,以期挖掘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3.
T.S.艾略特自称为英国温和保守主义的继承者,他对当时自由主义的平等、民主、自由和个人至上等观念大加斥责,对保守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大加赞赏。他提出健康与和谐的社会应该尊重传统,当然他所认为的传统是动态发展的,是具体社会一历史的。面对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危机,他主张建立社会等级制,确保少数精英在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他主张建立拥有新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督教国家以及基督教社会,救赎濒临崩溃的西方文明和西方社会。艾略特的保守主义政治文化观呈现了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展示了他敢于“面对社会发言”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军事需求在早期西方体育传播中的作用、西方“兵式体操”制度确立对军国民主义体育的推动以及基督教青年会对现代体育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期,陈独秀主张以科学代宗教,五四后期他转而倡导西方基督教,主张以西方基督教化来补救中国儒家化的偏弊。陈独秀思想主张的这一转变,主要原因是其化观中“科学”与“信仰”的紧张冲突所致。  相似文献   

16.
《圣经》马氏译本是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基督教《圣经》中译本,它成为洪秀全获取西方基督教《圣经》知识的真正源头。中西化的差异导致了《圣经》马氏译本的变异和洪秀全的误读,给这个回合的中西化对话带来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圣经》马氏译本中的“上帝”译名对洪秀全最为深远的影响,就是有助于他创造性地形成区别于基督教的“信仰中心”,走上创立新宗教之路。通过运用中国化改造西方化的方式更新中国化,是洪秀全接纳西方化的显特点。  相似文献   

17.
早期基督教既是犹太教和希腊哲学的融合,也是古代东西方文明汇合、交流进程中的产物。不了解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也就难以了解西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样,不了解东方文化对整个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的影响、以及这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的关系,也很难了解东方世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西方基督教神学包括教会性和人文学“两个基本的言述维度”。欧美基督教神学近百年来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人文学方面的日益扩展和教会性方面的日益衰微。“神学的人文学扩展表现为神学与现代人文学术各种分化的学科(哲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罗马帝国时期为例,阐释基督教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指出不能单纯从西方哲学发展角度看待基督教思想与希腊哲学的关系,而应把握古代西方文化向中世纪过渡的全景,具体探讨冲突双方所处的位置及其作用。笔者认为,从基督教与希腊哲学思想交锋的最终结果来看,主要是基督教神学“解构”了希腊哲学,而不是希腊哲学“解构”了基督教。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学社会学研究法,对20世纪初岭东基督教本土化背景下的书写文本进行研究,以冯铿、张资平的作品为例分析西方现代基督教与中国传统乡村相遇的多重面影,揭示“原罪”“救赎”意识、“宽恕”“仁爱”教义、男女平等观等与岭东乡土官本位思想、自我中心意识以及封建社会“贞操观”“节烈观”之间产生的剧烈冲突。将性别书写置于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中考察,剖析现代化转型的阵痛期里,新女性以积极“介入”的姿态不断进行探寻试错,拒绝成为被男作家物化的“客体”,勇敢反抗封建伦理和基督教道德规范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宗教神话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化凝定,潜埋着人类最深层的化一心理结构,这种深层的结构原则构筑了化赖以传承的桥梁。“十”字既是基督教神学信仰的象征,又是《圣经》化的深层结构语码:“十”字具有超时空、跨化的语用特征,体现着基督教《圣经》最基本的化精神和价值取向,蕴涵着人类在时空两个维度上欲求超越自我的双重努力;“十”字结构包含着对立统一的思维构成原则,是主体见之于客体,精神见之于现象的自然历史说、社会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论;“十”字结构具有生成基督教神学体系的化功能。正是这一化功能铸塑了后世西方学的基因密码。基督教对于后世西方学的影响虽直接表现在学对其主题、题材、人物、情节等的借用上,但《圣经》化中固化下来的人类意识的架构——“十”字结构,才是西方学导源于基督教的妙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