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在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选编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浪淘沙》的其中一首。人称"诗豪"的刘禹锡以其特有的感受与笔墨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黄河雄伟壮美的形象。教学中,笔者通过多次研读发现这首诗不仅读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而且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内在艺术价值。笔者认为就是此诗所流露出来的形美、壮美、想象美、以及诗人的心境美。笔者就这"四美"做一赏析。形美刘禹锡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黄河母亲那优美、婀娜的身姿。黄河的这种身姿是大自然的杰作,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从审美的角度看,和谐的曲线也是一种美,称之为视角的曲线美,在诗人笔下,短短一个词"九曲"就高度凝练地再现出伟大黄河的形体之美,让人叹为观止。且浮想联  相似文献   

2.
咏黄河诗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描绘黄河,赞美黄河,歌唱黄河,留下了一首首音韵绵长、雅奏迭出的名篇佳作。“千载金汤拥上流,只今唯有荻花秋。江南客子笑无语,闲看黄河绕汴州。”这是元朝诗人陈孚的《黄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寄语:这首诗写出了夏天的美丽和热烈,以及“我们”少年儿童对夏天的喜爱,是一首清新可人的大自然之歌。——主持人尹世霖  相似文献   

4.
我是农家孩子出身,从小热爱大自然。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大自然是一首读不尽的、永恒的诗。能够感知、发现并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的人,他的心灵也必定是美的。”作为一个出版过十几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读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旗亭画壁”的故事,就有对这首诗的佳话。传说它是歌女中最美貌的一个唱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怒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前两句写诗人所见的景象。意思是说:那源远流长一泻千里的黄河,蜿蜒曲折一直伸向高远的云天;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在高山峻岭的环绕之中。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旷远荒凉的  相似文献   

7.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8.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浙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爱国诗。这首诗采用对比的写法,通过描绘祖国河山的壮丽,反衬出山河沦陷给百姓造成的伤害,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片段一:(教师播放黄河咆哮的简短视频,学生观看。)师:这是一条怎样的河?(生答)师:让我们感受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学生读"三万里河东入海。")师:"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这是何等雄浑的气势啊——(学生读"三万里  相似文献   

9.
《登鹳鹊楼》(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五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绝。鹳鹊楼最早建于唐代,原先建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城的西南,在黄河中间一个小岗上。楼有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因为常有鹳鹊停留在上面而得名。后来鹳鹊楼所在的小岗被黄河洪水冲没,人们把楼的匾额移到城角楼上悬挂着,算是保存了一个古迹的名称。因为是名胜之地,所以唐代诗人在上面题诗的很多,王之涣这首五绝是其中最出色的一首。  相似文献   

1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的《黄河象》一文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变化有激发和指导的作用。课文介绍了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科学家假想这头黄河象化石的来历。科学家推想这头黄河象失足落水前的情形及落水时那一瞬间的情况都有科学根据的,体现了文章的科学性。然而落水后的想像失去了科学的准确性,想像不  相似文献   

1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的这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仅以前半首十个字的袖珍篇幅,就描绘出了气势雄浑的大自然的画面,抒发了作者眷顾夕照时分的茫远景致的情怀。后半首仍以十个字的袖珍篇幅,写出了诗人追求崇高旷达精神境界的心迹。全诗写景、叙述与抒情浑然一体,创造了一种旷达、茫远而又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得到本诗所特有的艺术美感享受。但若细细品味,也许人们会发现,《登鹳雀楼》的艺术美感也许正是来自它的某个缺憾。这个缺憾便在首句头一个字“白”的选用上。  相似文献   

12.
复习内容本单元包括三篇讲读课文,两首古诗和一个语文园地。这几篇文章围绕春天来编排,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在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14.
【单元目标概说】祖国 ,是一个民族的根 ,是一个民族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耕耘、播种和收获的土地 ,是一个民族永远都不会被征服的精神和永远不会被摧毁的力量的源泉……本单元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 ,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颂》这首歌词 ,其实是以抗日救国为主题的现代诗形式出现的。通过对黄河形象的塑造 ,发出对黄河精神的呼唤 ,表达对黄河儿女的赞颂之情 ;《最后一课》是短篇小说 ,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 ,从热爱祖国语言的角度 ,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体现了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篇…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自然,我曾经写过这样几句话: "大自然是一首/充满魅(mei)力的/读不尽的/永恒(heng)的诗。/能够感知、发现和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的人,/他的心灵/必然也是美的。"  相似文献   

16.
正【案例背景】《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着眼于"歌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这篇文章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相似文献   

17.
泰戈尔散文诗中对人的心灵、对人性人情的展示是非常充分的,它是一首首真正典型的人的诗。而这个人的形象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他的象征意蕴包孕了无数人的灵魂与精神,它永葆着动人的光彩。泰戈尔的心灵总是沉浸在大自然中,他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一种审美寄托,一种爆发情感的契机,一种传达人的意志与力量的途径,所以,大自然在泰戈尔的幻想与描述下常常是人化了。泰戈尔笔下的人与自然往往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王之涣曾写过一首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描述了光学方面的两个重要现象:第一,太阳光是白色的;第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然,一千多年前的人是无法对这两种现象作出解释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入,这两种现象也就容易理解了。  相似文献   

19.
在师范学校教了十几年的音乐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久前一堂教唱《黄水谣》的唱歌课。这首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张光年)作词的抗战歌曲,是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女声合唱歌曲。由于一直对《黄河大合唱》的偏爱,我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和分析音乐  相似文献   

20.
教学设计说明:《四季的歌》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全诗共有四段,每段都以相同的结构、句式和拟人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四季景色的不同特征,而且都配有一幅彩色的插图。这首诗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着重训练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课后的各种练习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