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是我国南传佛教的主要信仰地区,傣族居民的生活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而南传佛教的佛寺教育正是傣族人民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直到今天仍然被广大傣族人民所接纳和认同。佛寺教育的繁荣与延续主要与其高度的灵活性、内容的实用性以及近现代民族教育方针的影响有关。通过回顾对南传佛教佛寺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其长期存在于傣族社会的可能原因,为傣族佛寺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全民信教与西双版纳傣族基础教育佛教传入西双版纳的时间大约为13世纪,此后佛寺即成为傣族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凡年届学龄的儿童都要入寺做和尚,待至成家年龄便还俗。在寺期间,要接受基本的佛教知识教育。也有的儿童不再还俗,其中有的人经过刻苦钻研,成为佛学造诣...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佛寺教育的主要特点,简要地分析了佛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它对傣族社会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傣族地区发展佛寺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云南省德宏州傣族佛寺教育的主要特点,简要地分析了佛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探讨了它对傣族社会的意义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傣族地区发展佛寺教育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教育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历史上宗教与世俗政权的结合使傣族地区的教育被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所垄断。宗教的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甚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基础性的影响。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对傣族地区特别是西双版纳缅寺教育的研究,梳理当地教育发展的概貌,对宗教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和角色定位进行分析,为傣族地区宗教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上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信仰,使他们独特的佛寺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产生了矛盾。"佛寺教育问题"的解决可以上升为宗教信仰自由与受教育权两项基本权利在同一主体产生的张力如何化解的层面。该问题为当前的基本权利冲突研究所忽略。只有在公民基本权利的辐辏结构的基础上的"存异"进路,才能通过构建宗教信仰自由与受教育权的矛盾的最佳均衡,从根本上解决"佛寺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7.
佛寺教育是傣族教育研究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德宏傣族的佛寺教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意义。佛寺教育的消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就必然要求用学校教育来取代佛寺教育的统治地位,但是同时也要照顾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把佛寺教育及其后继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它在傣族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普洱傣族佛教建筑及其文化保护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傣族村寨的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要数佛寺和佛塔,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孟连中城佛寺、景谷迁糯佛寺和孟连大金塔、景谷塔包树·树包塔等。佛寺不仅是傣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集傣族文化教育、史料收藏和艺术展示为一体的场所,对傣族传统文化具有传承和保护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文章以西双版纳傣族为例,从南传佛教伦理对傣族传统社会公德的影响入手,研究现代南传佛教伦理与傣族社会公德建设问题。分析在现代化过程中南传佛教伦理与社会公德建设的衔接点和矛盾点,引导南传佛教伦理做适当的社会调整,使其与社会主义公德建设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与佛寺教育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人口79万(1990年),其中,傣族、布朗族30余万,占总人口的38%。解放40余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别的民族相比,傣、布朗族的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其中有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傣、布朗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按传统习俗,男孩8、9岁就要入佛寺学习经书、傣文。解放后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国民教育与传统的佛寺教  相似文献   

11.
傣族佛教信徒皈依行为的原因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信仰及参与佛事活动是傣族人传统行为习惯构成的核心。德宏傣族将加入佛教组织并有资格按教规修行称为“入会”,入会是傣族佛教信徒皈依婀一个明确标志。对个人皈依佛教,傣族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入会是随心的,即什么时间入会是个人的意愿,但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50多岁、60岁的人就应要求人会。傣族佛教皈依者大多数为渐进型皈依者,年龄、同伴团体的吸引及子辈的敦促、娱乐是影响傣族老年人皈依佛教的主要原因。客观地讲,皈依佛教对傣族老年人维护心理健康,积极应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戴望舒为首的现代诗派在积极向西方现代诗歌吸取养分的同时并没有丢弃中国古典诗歌传统,他们致力于新诗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探索,走上了一条"化古"和"化欧"的中西合璧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金平傣族是一个跨中越边境而居的特殊族群(ethnic group),其民间信仇表现出十分丰富多彩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该族群民间信仰情况的深入调查和描述,试图揭示出其中灵魂多元化的信仰、“神异性权威”(charisma)和“传统型权威”(tradition)两重性民间权威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内涵。由于存在着稳定的结构、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存活的反思性空间,代表着所谓“小传统”的那些活生生的民间仪式及其活动,将会在金平傣族社会中持续不断地展演下去。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颜元的思想被戴望重新发现以后,重放异彩.但颜元思想之所以引人注目,主要在于其重习行的实学思想.不同时代,不同的学者,对颜元的实学思想及其内容有着不同的解读,习行实践的内涵也有着重要的差异.颜元的学术思想有着创新与传统的两面性,而近代对颜元实学思想的解读也有其两面性.  相似文献   

15.
傣族饮食特征深刻地根植于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适应模式。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地域特征、民族特征、文化特征的傣族食材发生了从原产地向经济欠发达或发达地区的规模流动。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格局,既为食材的流动提供了动力,也是引发民族饮食文化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带灯》是贾平凹创作中较有现实感、也是少有的以女性作为主叙事对象的长篇小说。《带灯》所揭示的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路上的中国所滋生的诸多社会问题,而体制转型又是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里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带灯》延续着贾平凹式的泥土气息,以一个乡镇女干部的视角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的面貌,并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投射到中国基层社会,在这一过程中,作家对社会的洞察显得较为真切和深刻。  相似文献   

17.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实现从理学到朴学演进的重要节点。荀学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种演进体现在荀学研究中是由"抑荀"到"扬荀"学术风气的转变,是"以礼代理"的学风转向。清人凌廷堪私淑朴学大家戴震,其作《荀卿颂》既为师承所原,又源自当时"扬荀"的学风。凌氏以"征实"对待礼学研究,崇礼于训诂考据学问之中,为荀学研究中法先后王、性善恶之辨等有关社会政治理念争论做出解释。这种对荀学实践理性思想特征的提倡,启发了中国学术形上思维传统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宋末元初的戴表元在辞赋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戴表元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苏轼所开辟的文赋传统。在结构上大多采取主客问答的二元模式,从文章的构思上和境界的拓展上较为精致和精深。他的辞赋具有从人生的领悟而上升到哲理思辨层次的特点。他为辞赋所做的努力体现了宋末元初辞赋风向的转变,这标志着元人的赋学标准和审美风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9.
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是傣族长期适应其地理环境的能动成果。德宏傣族主要分布在德宏海拔 130 0米以下的河谷、平坝 ,气候为干湿季分明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此地理环境相适应 ,德宏傣族的饮食文化表现出九个显著的能动适应地理环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傣族织锦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锦的纺织工艺特别是图案纹饰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涵。通过探讨傣锦的工艺技术以及图案的纹饰类型,对傣锦的技术特点和图案纹饰的艺术形式进行解析,揭示傣锦的装饰美与朴素纯真的艺术品格,它对民族服饰设计提供良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