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三民主义青年团,是国民党于1938年成立的一个重要政团.在“一个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思想指导下,三青团成为国民党试图和平统一其他党派,改造、整合自身势力以及组训青年、与中共争夺青年的工具.对于其成立原因,其中得到普遍公认的是改造国民党、消除派系斗争,而其他如组训青年、“溶共”等因素则颇受争议.  相似文献   

2.
从1939年底河南三青团组织成立,到1943年4月三青团一大召开这段时间里,河南三青团与河南共产党的力量都较弱,矛盾的焦点主要是对青年的争夺.通过宣传、争夺青年机构、开办训练班和精神讲话等方式,在青年的思想引导、理论灌输、领导权等方面展开了竞争.国共两党处理彼此间关系的态度也影响了河南三青团和共产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938年3月,蒋介石以“革新”党的名义号召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作为全国性的青年组织。同年7月,三青团临时中央干事会成立后,即开始筹备各省市的支团部。在此背景下,三青团山西支团部筹备处也于1938年10月在西安成立。但是,因受地方势力排斥、派系斗争等因素影响,山西支团自成立后在活动目的、机构设置、人事构成等方面,均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明显表现出与制度设计不同的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4.
1937年,国内局势紧张,抗战一触即发,蒋介石下令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随后,三青团组织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建立发展。在抗战期间作为沦陷区的江苏地区,也建立了各级三青团组织。抗战胜利后,江苏省的三青团组织具备了完整的组织结构。本文简要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以后,江苏省三青团组织的建立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开展三民主义青年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青团成立的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青团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蒋介石一手扶植起来的,在中国政坛上,无论从规模还是影响来说,都堪当仅次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的现代政团。关于三青团成立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各观点都持之有据,但各自仅强调了某一时期、场合下的原因和动机。笔者认为三青团的成立是蒋介石寻求多党为一党,整合党内拥蒋派,争夺青年、发动青年抗战等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抗战进入第二阶段即所谓相持阶段后,国民政府发起了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其初衷具有较大的对中共的指向性.对于这一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首先是积极拥护和支持的,其次也是与国民党同中有异的,这种"异"主要体现在对"抗战到底"的诠释、如何集中意志与力量以达成国民精神总动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以及中共尤其强调发扬艰苦奋斗作风、反对腐朽现象的重要性等方面.国共两党所代表的立场及其对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的观点、措施不同也导致了各自所取得的成就不同.无论是从整个全国范围来看,还是从中共所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区域内来看,中共对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都是有功劳和成就的.  相似文献   

7.
早期中国共产党的三民主义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民主革命的进程中确立符合国情的具体目标和纲领,如何看待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理论--三民主义,这是尚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共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中共早期(指1921-1927年)在共产国际和苏俄的指导下,帮助孙中山完善和发展了三民主义,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三民主义,并同否定和歪曲新三民义的倾向进行了斗争。中共早期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说明了中共是新三民主义的促成者、维护者和执行者。  相似文献   

8.
试论三青团的成立与撤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初衷是为了合并国内各个党派,在其企图落空后转而用三青团来作为消弭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之间的争斗,吸收广大青年,复兴和改进国民党的措施.但是三青团和国民党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由此导致的矛盾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三青团的发展,最终由于党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使蒋介石痛下决心实行党团合并.  相似文献   

9.
追溯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缘起,视野不能局限在抗战时期的边区之内。"新民主主义"概念的提出,与"统一战线"下"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分歧有紧密关联,为了获得"统一战线"中的文化领导权,中共需要打破共产主义理论的传统结构,开拓一个新的理论格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开拓性,是将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由空间上的并列关系,变为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从而搁置了两种"主义"的争议,获得理论主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提出,既是针对中共之前文化政策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理论局限,也注意到国民党"民族主义"理论话语的偏颇和不足,为延安时期中共文艺思想的成熟奠定基础。国、共互动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关系,启示学界,在认识延安文艺当中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到"域外语境"的存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中共对三民主义的论说与当时的社会心理有着内在关联。民族矛盾的激化使社会心理发生重大变化。基于社会心理的分析,中共承认三民主义为中国之必需,并根据社会心理的变化确定论说的方向和内容;同时鉴于向传统文化复归的心理倾向,以论说三民主义的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三民主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但不是政治纲领;中共对统一战线共同纲领的重视以及为促成共同纲领实现所作的努力,这本身就是对齐文将三民主义作为抗日统一战线共同纲领说法的否定。  相似文献   

12.
抗战后期,为了补充军队兵员以及同中共争夺青年,国民党发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民党和三青团积极组织推动,国民政府订颁了一系列的政策办法,并成立了相关的征集、编练机构,保障了运动的顺利开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国民党征集了将近9万名知识青年,组建成一支拥有九个师编制的青年军。青年军官兵在抗战胜利后复员,但却成为维护国民党地方政治秩序的一股势力。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组建的第二期青年军,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抗战时期周恩来对三民主义认识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由于抗日救亡思想战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研究三民主义,周恩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成果,其逻辑起点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三民主义的基本态度;其逻辑展开之一是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基本态度的历史根据;其逻辑展开之二是逻辑与现实辩证统一:研究三民主义是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其逻辑归宿:实践层面是为抗日救亡服务,思想文化层面是体现与发展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兼容品格,并推动中国共产党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历史事实剖析蒋介石对意识形态建构的态度,观察蒋介石对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建构,可知: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从来都是杂乱无章的。这也是国民党最大的问题之一,此问题也成为国民党在1949年最终失败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探讨蒋介石如何建构"蒋记"的三民主义,并探讨其意识形态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括了王稼祥的《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一文的三点内容: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态度;真假三民主义的区别;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异同。并据此评价了该文对促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括了王稼祥的《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一文的三点内容: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态度;真假三民主义的区别;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异同。并据此评价了该文对促进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青团充充当了国民党控制和笼络青年的工具,然而它与国民党之间又存在着非常奇特而微妙的关系,表面上它是国民党的助手组织,实际上与国民党互不统属,由于它先后被复兴社分子和蒋经国所掌握,三青团并入国民党后,势力非但未减,反而扩大,国民党逃至台湾后,仍长期影响着台湾政局。  相似文献   

18.
1924年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形成。不可否认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对新三民主义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在新三民主义的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新三民主义的产生考察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最难理解的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准确把握"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的内涵,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如下六个方面: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土地国有以及新三民主义对"平均地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治中因其炽热的爱国情怀、践行三民主义的理性需要和对中共国际背景的考量,坚决主张国共合作。其国共合作主张历经"拥蒋和共""弃蒋和共"和"在海峡两岸之间穿针引线"三个发展阶段。他先后提出容共、多党制和容于共三种国共合作形式。张治中的国共合作思想与实践是推动新疆和平解放的重要因素,但无法阻止整个国共内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