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慕容鲜卑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重要少数民族,其在中原及辽东地区先后建立5个政权,史称五燕。在政权的各时期,慕容氏统治者都保持着龙城归葬习俗,这与其民族意识及汉化进程密切相连,是慕容氏在入主中原后努力维系政权的民族性、保持民族发祥地之统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在西周宗法制、先秦夷夏观、两汉名教思想和魏晋门阀制度的潜在影响下,汉民族正统意识不仅因藉民族矛盾的激化浸透南北汉民族人心,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北方各胡族人民的政治观念。十六国胡族政权出于维护统治的名份需要,从汉化传统中寻找理论依据,出现了奉有德政权为正统,视无道政权为僭伪;奉中原政权为正统,视周边政权为僭伪;奉大一统政权为正统,视偏安政权为僭伪等正统之争。但是,传统的汉民族正统观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亦非口头上的正统之争和浅层汉化措施所能化解,故直至北魏统一北方后,随着孝帝等胡族统治推行深层汉化政策,北朝诸胡族政权才通过政治、经济、化习俗的彻底汉化实现民族融合,并最终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成为与南朝诸汉族政权分庭抗礼的中原胡族王朝。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政权盛极一时,其鼎盛时期的版图东起辽东,西至黄河河套,北近大漠,南临淮北。南燕王朝之所以如此强盛,其“引进入才、任人唯贤、虚怀纳谏、培养人才”等用人政策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过去,一般人笼统地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作为一个民族看待,把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后燕、代、西秦、南凉以至吐谷浑等等政权都说成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我认为,从鲜卑的出现到最终形成民族,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鲜卑一词,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大体说来,东汉曹魏时期,鲜卑开始由辽东塞外鲜卑部落的名称变为北方诸游牧部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自公元304年刘渊建立汉国。至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在130多年里,我国北方先后出现过许多政权,这些政权的地理分布大致以黄河为界,形成了几个地域圈。为便于记忆,我们可以把当时黄河经行的河道比作一个“几”字,那么,“几”字中间为秦夏政权地域圈,左边为凉字政权地域圈,右边为汉魏燕代政权地域圈,左下方为蜀字政权地域圈。这里需要说明,我说的政权地域圈,指的是各个政权创立国号前后一段时期内的政治中心及其周围的基本控制区,并不是包括各个政权强盛时期的全部疆域。下面先将各地域圈中主要政权的建立,国号变化,都城迁移等有关史实简述一下。一、汉赵魏燕代圈。出现过汉(前赵)后赵、冉魏、代、前燕、后燕、北燕、南燕等政权。汉(前赵)。匈奴人刘渊于304年在左国城(山西离石东北)即汉王位。308年刘渊改称皇帝,国号“仍称汉”。“河瑞元  相似文献   

6.
前燕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在北方战乱时期,前燕统治者采取过进步的经济措施,实行了缓和民族矛盾的政策,因而前燕统治区吸引了大批中原流民,出现过短暂的稳定局面。同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慕容鲜卑逐步同被它所征服的汉族走向了融合。本文拟就前燕幕容氏的封建化进程,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在魏晋时期民族大融合中的作用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示意图说明自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前赵)至公元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我国先后出现了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及汉族建立的政权,史称十六国.以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汉(前赵)、后赵、冉魏、前秦、前燕、成、代、前凉;后期有西燕、后燕、南燕、北燕、后秦、夏、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各国政治中心如图所示.现将图中不便标明的内容说明如下:一,刘渊于304年于左国城称汉王,先后都离石、左国城、蒲子,304年迁平阳;二,后赵初都襄国,335年迁邺;三,前燕先后都于大棘城、龙城、蓟,357年迁邺;四,前秦初都长安,后期残余政权先后都晋阳上邽;五,后燕都中山,397年迁龙城;六,西秦都苑川,一度迁金城、枹罕;七,南凉都乐都,一度迁西平;八,南燕初都滑台,后迁广固;九,西凉初都敦煌,405年迁酒泉;十,北凉初都张掖,412年迁姑臧;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期的依附关系继续发展。社会动乱虽然改变了内迁少数民族部民依附化的形式,但并没有改变其依附化的本质。南匈奴所建汉国,配宗室诸王以营兵,是依附关系在少数民族政权军队中发展的表现。前燕的所谓“军封”,把分封制与依附关系结合起来,使许多少数民族部民成为慕容鲜卑贵族的依附民,进一步促进了依附关系的发展。后秦的营户虽不称军封,但性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共同点是,军营的将领荫占营户,营户是军营将领的依附民,而不属于州郡。不同点是,前、后燕的营户是国家授予的,是得到制度认可的;而后秦的营户形成于乱世,国家事后才认可的。营户不是前、后燕和后秦所特有的,而是十六国普遍存在的。十六国这种依附关系的新形式,使十六国时期依附关系的发展走上一个新的阶段,从而对十六国时期依附关系的发展作用不可低估,它在改造内迁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和重塑少数民族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个重要游牧民族,最初发迹于今天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北段,秦汉以来不断南迁,魏晋时期基本进入中原。慕容鲜卑作为其中汉化程度最高的一支,不仅影响着中原社会的发展,还先后建立起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四个封建政权。本文就这四个政权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窥见慕容鲜卑社会进程之一斑。  相似文献   

10.
慕容氏政权前期 ,汉士族发挥着特殊、重大的作用 ,成为重要的权力阶层 ,分掌政务 ,使慕容氏政权呈现出强烈的汉化倾向 ,被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少数部族汉化的代表。但是 ,纵观慕容氏政权始末 ,就会发现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性 ,使前后期的政权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慕容氏政权前期,汉士族发挥着特殊,重大的作用,成为重要的权力阶层,分掌政务,使慕容氏政权呈现出强烈的汉化倾向,被认为是五胡十六国时少数部族汉化的代表,但是,纵观慕容氏政权始末,就会发现其根深蒂固的民族性,使前后期的政权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十六国时期,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陇原大地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五个地方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凉时期"。在这五个割据政权中,西凉政权存世时间不长,仅仅22年,但文治武功成就非常突出,这要归功于西凉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14.
与汉魏制度不同,两晋十六国南朝以及北魏后期的封国行政长官为内史与相并存,这是西晋武帝太康十年区分王国与非王国行政长官的结果。此年改王国行政长官为内史,而公国以下行政长官仍沿汉魏之称为相。东晋南朝继承这一制度,至少部分十六国政权如前燕、后赵采用该制。北魏孝文帝太和改制"五等开建"后,封国行政长官也采用了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5.
十六国北朝时期,地属今天山西区域的平阳、平城、晋阳,先后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同时,该区域的学术与政治相互作用,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呈现出各异的状况。十六国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在艰难延续文化薪火的同时,入仕诸胡族政权,促进其汉化。北朝时期,山西区域内各地区的学术文化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有较大影响的主要是平城、晋阳、上党和河东这几个地区。就学风而言,这一时期山西区域的士人习经多主郑玄学,间以纬书证经,不通玄学,正是当时北方儒士的典型。同时,因不断有乡人故旧自南朝来奔,也间或受到了南方文化习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十六国时期以羌族为主导建立的后秦政权,其初期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稳定、恢复生产的措施,所以在姚兴执政的前十多年间,即公元四、五世纪交替之际,成为十六国后期入主中原的诸少数民族政权中的较为强盛者。但姚兴执政后期,沉溺佛教,有碍于政;加之朝臣频乱,内部不稳,故刘裕一朝北伐,后秦终致败亡。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的“单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的“单于”制度虽源于匈奴,但在结构与功能上已发生变化,实际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汉化涵化的结果,也是这一时期化变迁的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西晋灭亡至南北朝始建这段历史,南方为东晋,北方则称为五胡十六国。但事实上当时的政权不只十六个,活跃在中国北方的也并非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北方古老的民族——丁零在汉魏西晋时期不断内迁,十六国时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历史舞台上,建立了翟魏政权,北朝前期为反  相似文献   

19.
十六国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自司马氏南迁,我国北方便陷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北方的匈奴、氐、羯、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都力争在中原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这一时期,在河北境内建立政权的,十六国时期有羯族建立的后赵,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和后燕,氐族符坚建立的前秦。北朝时期有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鲜卑化汉人高欢及其子建立的东魏和北齐。五胡十六国的长期纷争,除了后赵和前秦两次暂短地统一北方之外,河北一直是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地方,因此,使河北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自西晋灭亡到北魏统一的一百多年间,北部中国出现了各族统治者混战割据的局面。其间,各族上层分子在北方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割据政权,主要的有十五个,加上蜀地的成汉,史称“十六国”。因十六国政权多由匈奴、鲜卑、羯、氏、羌五个少数民族上层贵族所建,故习惯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政权,既非同时并存,也不是前后相承,而是交错兴亡,这段历史也就因此而显得混乱纷杂。十六国时期,由于各割据政权之间为争夺地盘和财物而进行了长期、频繁的战争,加上落后、野蛮的少数民族贵族统治集团的残暴,使各族人民遭受了残酷的屠杀,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