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刊协办的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学学会、教育部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学与比较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新英致开幕辞,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阿古拉,中国蒙古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名的比较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在开幕式上致辞和讲话。  相似文献   

2.
蒙古学作为国际显学之一,一直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世界蒙古学领域,除了中国、蒙古国两国学界已经取得了骄人业绩外,欧洲、日本、俄罗斯、美国在蒙古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也格外引人关注,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与总结海外蒙古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蒙古学的由来和发展现状,深刻认识蒙古的历史与文化曾经对我国与东亚社会、欧亚大陆与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格局的巨大影响;同时,展开我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认知古代的蒙古历史与当代的蒙古文化的意义所在。基于此,文章尽可能地收集了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蒙古学研究机构、成果和主要代表人物,并以综述的形式梳理、编辑了海外蒙古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10日,由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和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协办,胡日勒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纪念蒙古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达·纳楚克道尔基诞辰10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清泉女子大学、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大学、蒙古三宝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的70多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对达·纳楚克道尔基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蒙古学学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学系承办的“蒙古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0月22日在北京中协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内蒙古社科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25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由蒙古族当代文论史家巴·格日勒图教授主编,国内外近90名专家学者参加编撰的蒙古学大型辞书《蒙古学百科全书·文学卷》200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被蒙古学界誉为中国蒙古学研究标志性成果的《蒙古学百科全书》(该大型学术辞书由20个分卷组成)的分卷之一。150多万字的文学分卷汇总了历代中外蒙古文学研究成果的精华,完整地汇集了蒙古文学百科知识。它的出版添补了国际蒙古学的一大空白,并将对国内外蒙古文学研究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学术性、权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编撰队伍阵容强大。国内蒙古学著名专家特布…  相似文献   

6.
新疆蒙古族现代学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它深受卫拉特民间学和古代学的影响,而民间学的影响尤为深远。以《江格尔》为代表的民间学宝库给现代作家们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技巧。新疆蒙古族现代学在以卫拉特传统学为基础的同时,广泛吸收了内蒙古、蒙古国以及其他蒙古学的营养,也接受了中国汉族现代学和俄苏学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蒙古学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受汉族学的影响最深。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30日,中国蒙古学百科全书基金会在呼和浩特成立,这意味着中国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努力保障“蒙古学”研究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8.
由我校蒙古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蒙古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讨论会暨庆贺林沉、周清澍先生学术文集出版会议于 2 0 0 1年 7月 2 0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北京、天津、江苏、甘肃、吉林等地和韩国的近百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这是蒙古学研究中心建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会议的主题是总结蒙古史研究的过去 ,在此基础上 ,为新世纪开始之际的蒙古史研究提出瞻望性的意见。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会上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认真的学术交流。内蒙古大学张久和教授“2 0世纪室韦达怛史的研究概况和展望”的发言介绍了国…  相似文献   

9.
台湾研究蒙古、西藏、新疆的回顾与展望林恩显一、前言本文拟就1949至1996年间在台湾的蒙古、西藏、新疆的研究做其渊源、发展的内容分析,并试图评估和展望。因范围涉及广泛,自1949至1985年间部分系参考:蒋武雄氏:《从近四十年来我国蒙古研究论著内容...  相似文献   

10.
“2003年中国蒙古族历史与化国际学术研究会”于2003年10月2日至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和通海县举行。会议由国家民族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中国蒙古史学会、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学学院、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通海县政府、云南民族理论学会、云南蒙古族研究会共同主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通  相似文献   

11.
在朱湘逝世70周年、诞辰100周年之际,对朱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整理是很有意义的。朱湘研究可分为从20世纪30年代肇始的"同仁研究"、从50年代发端的"史家研究"和从70年代喷发的"学人研究"三种形态,虽各有特色、各有突破,但从整体上看七十多年的朱湘研究依然是不成规模、不成系统和不成气候。  相似文献   

12.
论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关系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颇为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英美学界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范式转换的内在动因,为讨论另辟蹊径。论文将重点分析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理念等三个关键领域的差异。笔者认为文化研究不是困扰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问题,而是解决文学研究诸多内在问题的一个潜在方案。  相似文献   

13.
法国拉康的后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中国的研究中跨越了学科界限,在文学理论、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都引起一定反响。拉康精神分析的成功与其后的结构主义哲学观念有密切关系,中国的拉康研究中这一特点尤为显著,其中应用性的阐发研究取得一定成就,而理论阐释方面,以拉康理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性阐发最具有创新性。文章提出了关于拉康研究中三个重要范畴的深化与探索的看法,并且对尚存的欠缺之处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经学”研究中,传统经学的知识系统和价值体系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前者被割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后者被打破,成为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词.但立足于发展的眼光,割裂与打破也可以看作是超越与发展.目前的关键在于:割裂之后如何整合?超越之后如何回归?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教师教育课程需要创新,特别是把儿童学、教师学、教材学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的核心学科加以开发。现在该是聚焦上述三大研究,为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创新奠定基石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有关导译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导译研究”或“导译学”.顾名思义,导译包含两大层面的意思——“导”和“译”,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与单纯意义的“导(游)”和“(口)译”不能相提并论.导译研究的重要性早已摆在学术界和行业领域面前,对专业导译人员的培养也早已成为旅游行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陶行知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史观学派的、史料学派的、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潘开沛的《陶行知思想的批判》是史观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型,它表现了陶行知研究的存在强烈的意图伦理色彩和政治建构特征;以胡晓风为代表的《陶行知全集》整理工作是史料学派陶行知研究的典范,它为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的陶行知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文献基础,大大推进了陶行知研究的深度。以章开沅、唐文权、胡晓风、金成林等人的《平凡的神圣》、《陶行知与中国现代化》是融和贯通的陶行知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它们尝试在中西文化教育史观和现代化模式之下,重新解读陶行知思想与实践,还历史的本真面目。陶行知研究范型的嬗变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继承与突破、政治社会的现实制约、研究共同体的学识情感复杂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中旬,新疆师范大学人学院主持召开了以“新世纪中国古代学研究走向”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与科技单位的专家、学就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涉及到研究的心态、研究领域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深度的开掘、学科交叉、中外交融以及树立良好学风等诸多问题。现将部分发言要点编发表,以飨本刊读。  相似文献   

19.
"主题研修培训模式"的构建,旨在解决学员自由支配的研修时间和研修资源问题。该模式以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相结合为特征,充分体现了"以学员的发展为本"的培训理念,拥有传统培训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该模式的构建以研究教师的"实然需求"为前提,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目标、富有针对性的讲座和研修主题以及科学的研修方式,大大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食学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背景人群食事行为现象及其特征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问,是自从人类走出蒙昧以来就对自然和人生充满着热情和挚爱的至高无上的学问。中国既是饮食文化与饮食文明的历史大国,同时也是现时代食生产、食生活、食文化的大国。长时间以来,烹饪学、食品学、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学、农学、营养学等多学科专家学者的交相关注,既汇聚成了庞大的食学研究队伍,也累积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食学研究在中国已成为国际瞩目的食学高端学术高端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学名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