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心依旧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受到,因为你在我心里。———题记在冷漠者的眼中,维纳斯是残疾的;在痴迷者的眼中,维纳斯是美丽的;在旁观者的眼中,维纳斯既是残疾的,又是美丽的。那么,你呢,我亲爱的朋友,在你的眼中,什么事物最美?俄国人对我说:“河流和草原最美,他们就是我的伙计。”印度人对我说:“飞鸟和天空最美,她们是我的母亲。”日本人却说:“草原和冰雪最美,他们是我的恋人”而中国人却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明月清泉、野渡横舟最美,他们是我的归宿。”不同的情感,拥有不同的认为最美的事物;不同的情感,对生活…  相似文献   

2.
今天下午,我给学生讲读《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最后,我问学生:“夏天到了,你想变成什么?”学生们一下子举起了手,凌超说:“我想变成大树,让小朋友在我的树阴下读书、游戏。”张琪说:“我想变成蜜蜂,为大家采花酿蜜。”赵鹏飞说:“我想变成花草,把我们的校园打扮。”贾琦说:“我要变成小蝌蚪,在清凌凌的小河里嬉戏。”牟晓晨说:“我要变成美丽的花伞,让雨天忘记带伞的孩子按时回家。”李颂说:“我要变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草原》是一首小诗,抒发了作者对美丽草原的喜爱和眷恋之情。教学诗歌第1自然段时,在引导学生理解“鲜”“壮”“欢”“最”等词这一环节,我原先是就词解词,重教时则是在形象感悟中引导解词,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执教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过程中,我力求篇篇新颖,篇篇亮点,如《荔枝蜜》———“变”的穷魅力;《猫》———自我发现;斑羚飞渡》———对老斑羚的真情说;《心中的鹰》———给课文再标题;《鹤群翔空》———演飞画。下面说说“《猫》———自我发”的教学流程,这课的教学流程为三个板块:一、自问自答。要求学生根据文内容设计出新颖的问题(力有所发现)并写出答案。教师发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两三个问题,部分问题有较为准确的答案。问题一:为什么“我”觉得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问题二:文中第二只猫被人带后,它是否会想念自己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春天来了》一文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力图将美育渗透其中,把审美能力与语文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一、精心选择审美媒介.夸美纽斯曾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要通过音乐、图画、实物等审美媒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对象的美.在教学《春天来了》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歌,唤起他们对春天的情感记忆,使他们仿佛置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再问:草原上有什么?答: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吗?于是,几个孩子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离开文本解读的一堂课。有人在课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的亵渎;可也有人说:这是一堂好课,体现了“愉快教学”、“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也体现了多种学科整合的精神。看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刊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和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结合教学实践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个犯过错的学生,在同学面前总是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那时,我正担任着这个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一天,我找到这位学生,指着天上的彩霞说:“这彩霞多美呀!但你知道吗?这彩霞的前身是什么?”他摇了摇头。“这彩霞的前身是乌云。”我说,“当阳光照亮乌云时,乌云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彩霞。只要不拒绝阳光,每一朵乌云,都能变成美丽的彩霞。”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师讲《美丽的草原》。草草读了一遍课文,教师问:美丽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学生异口同声:是美丽的!再问:草原上有什么?答:草、鲜花、羊群……几分钟就把课文讲完了。接下来,教师问:谁能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上黑板画画;又问谁能用歌声把它表现出来?于是,有学生到讲台前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最后问:能用舞蹈表现吗?于是,几个孩子跳起了舞蹈《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离开文本解读的一堂课。有人在课后很气愤,认为这是对语文课的亵渎;可也有人说:这是一堂好课,体现了“愉快教学”、“合作学习”的新课改理念,也体现了多种学科整合的精神。看来,怎样评价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本刊开展“好课标准”的研究和讨论,欢迎广大读者结合教学实践继续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9.
课题:《人间天堂———内蒙古》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教学内容:1.欣赏两首内蒙古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2.了解并体验蒙古族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3.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种类、风格特点及相关知识。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两首内蒙古民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之情,感受蒙古人民以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为荣,及对草原、牧人、故乡的深情厚爱。2.通过欣赏内蒙古民歌以及了解相关音乐知识,使学生了解内蒙古民歌、喜爱内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教学重点:感受、欣赏内蒙古民歌,激发学生对内蒙古…  相似文献   

10.
听一位老师讲《陌上桑》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 ,这位老师说使君是一个好色鬼。我把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 ,总觉得这样的分析不能让人信服 ,再看教材后的简析 ,说 :“《陌上桑》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又看文后所附“有关资料”———张春林先生的《一篇感于哀乐 ,缘事而发的佳作———〈陌上桑〉分析》 ,文章说 :“……这几句叙述 ,把一个封建社会官吏的荒淫无耻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方知所谓“色鬼”之说本有所自。之所以得出“色鬼”的结论 ,大概是因为诗中第二段这样的描写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  相似文献   

11.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 《荷花》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描写了公园里荷花的美景和作者感受美景的真情,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景情相融景更美的活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注意通过画面和语言文字,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美的情感,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荷花》全文有5个自然段,教学可分3个意义段来进行。第一段写公园荷花的清香把作者吸引到荷花池边。第二段(2、3自然段)写荷花的美丽。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第三段(4、5自然段)写作者仿佛变成荷花时产生的幻景。这是课文教学的难点。《荷花》的图画表  相似文献   

12.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课件出示老师在草原照的照片)一起说,这是哪里呀?生:(齐读)草原。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草原》。42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同走进———“草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执教者亲临草原,目睹了草原的旖旎风光,呼吸了草原的清鲜空气,体验到了蒙族同胞的豪放与热情,就成了执教这一课的宝贵资源。这里展示的照片(还有后面的有关介绍的感受),都是一般学生所未曾见过和体验过的。当…  相似文献   

13.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美这部分内容,这节课…  相似文献   

14.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佳作。本文笔调清新,情感浓郁,处处洋溢着文美、景美、情美。笔者以《草原》第一课时为例,设计了美育教学三步曲:爱美———审美———创美,带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一、激发爱美天性1.艺术渲染,唤醒好奇心《草原》第一课时的导入,教师先播放民歌:“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起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曲子,学生沉浸于音乐的熏陶之中。然后,让学生猜猜这是哪族民歌,歌曲赞美的是什么地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2.情境展示,引寻求知欲随后播放录像,把已略显兴奋的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我常常到小学去听语文课,深感小朋友思维活泼,敢想敢说,智力的潜能很大。有一次,老师在教《草原之歌》时,学生指出“叼鱼郎”错印成“叨鱼郎”了。又一次,老师在教《找骆驼》时,学生提出“他”错印成“它”了。并说,“商人是人,不是牲畜,怎能用‘它’呢!”(注:原课文是:“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它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心里很着急。”)后来,我听到一位老师说:  相似文献   

16.
在上《草原》这一课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时,我故意讲了这么一句错话: “读了《草原》全文后,我想,既然课题是‘草原’,课文的中心就该是课文的第一节,因为这一节是描写草原景色的。同学们同意我的想法吗?”稍停,一个优等生站起来发言了:“应该先确定中心思想,后确定重点,不能根据课文题目来确定重点段。”我佯作争辩:“那好,我先确定中心思想:本文  相似文献   

17.
教材分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诗歌,文本围绕“夏天”,用孩子的口吻,写出了夏日小池塘里的美丽景象,一句“我想变成……”融入了孩子的真情、真话。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时,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一、利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小语第十一册《草原》一文的教学,我根据课文内容做成课件。当美丽的草原在屏幕上出现时,学生看着这美丽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乐曲,进入到一种美妙奇丽的境界中。同时,抽动投影片,巧妙地把远迎客人、骏马奔驰和热情款待、载歌载舞的场面,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这时根据设计的问题,激发兴趣,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草原的特点。让学生小组讨论,我适当点拨,归纳草原的可爱美丽、人情风俗。最后,让学生看课文,领略作者初到草原,看见草原天地之优美,人民之热情,体会作者心中的愉快。让学生和作者一起陶醉在这…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散文《草原》是一篇文笔雅逸、充满诗情画意的作品,它向读者展现了“一碧千里,辽阔美丽”的草原美景,描绘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感画面。文章前后以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营造出各具态势的艺术氛围——宁静与热烈,沉醉与欢快。尤其是老舍先生的语言,那富于哲学意味的审美情趣,不得不让你由衷地慨叹。那么,如何让学生品出个中三味,从而穿越文本,跨越年代,与作者一起分享美好与感动呢?我本着“让学生享受语文”的理念,设计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灵动变化、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李静 《江西教育》2003,(23):20-20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以下三个步骤。一、导之入境。即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1.凭借视听工具提供有关的音乐形象和图画形象使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教材的语言形象。比如我在讲《琴弦上的“梁祝”悲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一上课就播放全曲的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地听,听完一遍,学生就渐入意境。接着放第二遍时,我按照“梁祝相爱———英台抗婚———投坟化蝶”的情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