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2.
有的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读懂一篇现代文?”我的想法是: 一、从全篇着眼从全篇着眼,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的“文眼”,联系全文来领会,就定然易于读懂了。这里所谓“文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心里颇不宁静”,不就是作品的“文眼”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幻想超脱现实,又不可能,因而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这一句,对理解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眼”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必须紧  相似文献   

3.
阅读文章要善于抓“文眼”,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因此,抓“眼”阅读法,实在是阅读分析文章的“行之有效”的“省俭”之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文,皆有“文眼”。如柳宗元的散文《捕蛇者说》的文眼是“赋  相似文献   

4.
散文阅读应以捕捉“文眼”和“意境”为切入点。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握散文阅读的方法:从散文的标题、开头、首尾、中间、结尾等位置去寻找文眼;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全文提纲等方面考察文眼。从散文语言、表情达意等方面去把握、探究散文意境。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训练中,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为提高阅读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试举例说明。一、抓悬念句,追根寻源悬念句,是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问题,点出矛盾或设置疑团的句子。抓住这样的句子,追根寻源,其文思便清晰可见。例如《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教学生扣住这一思路读下去,就会很快明白,文章最后通过苏林教授家访,弄清了陈伊玲复试情况十分糟糕的原因,苏林教授就断然作出了录取的决定。至此,一位才华出众、思想品德高尚的女青年和…  相似文献   

6.
“别致”不是《威尼斯》的总文眼浙江温岭中学管彦斌教学参考书上把"别致"作为《威尼斯)的总文眼,但我觉得它不具备做本文总文眼的条件。所谓总文眼,在全文中一定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像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  相似文献   

7.
古人写文章在形式上力求做到“凤头、猪肚、豹尾”。而今这一观点已成为不少学生写作时的基本法则:开头追求语言的华丽,观点的新颖,中间材料典型,分析透彻,结尾以点代面,拓展内容,升华主旨。实际上文章不仅需要“凤头”,更需要“凤尾”。如果文章在结尾处,既有“豹尾”的简洁有力.又有“凤尾”的优美多姿,那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文章结尾怎样才能收到如此效果。  相似文献   

8.
初一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抓住文章中心,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眼",只要让学生捕捉了"文眼",就能深入探索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不厌其烦地讲选材、立意、谋局、布篇,教师讲得枯燥,学生也听得厌烦。如果能另辟蹊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这样“三点”值得尝试: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渲染文章的动情点;指导学生处理文章的感悟点。  相似文献   

10.
课题就像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眼睛,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打开了理解文章的窗户。我们往往在教学一开始就会创设情境,围绕课题质疑问难,经常用“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这样的开头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其实课题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资源,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教学处理方法,都能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又云“好 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的确,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课,其开头把握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新知识的导入、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兴趣的提高。诚如“虎头”之威,使学生体验到思想政治课如“草蛇之线,拽之俱动”。近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事例入题。现在的中学生不喜欢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讲授,特别厌烦一开始就用概念化的抽象理论入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很快产生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陈腐呆板。反之,运用耐人寻味的典型事例入题,就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讲  相似文献   

12.
古人把好的文章开头、结尾称为“凤头”和“豹尾”。精彩的开头和结尾,是文童的亮点。那么,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结尾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课文的开头、结尾是很好的迁移仿写范例。一、仿“凤头”,写精彩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精巧、新颖,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读者一见钟情,产生欲读之而后决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就直截了当地讲明了。如课文《陶校长的演讲》的开头:“各位同学,今天我想和大家谈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这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演讲的中心议题—谈“每天四问”,直接进入正题,提示文章的中心。我让学生迁移仿写这样的开头,如有位学生在《助人为乐的王明》一文中这样开头:“我的同学王明非常喜欢帮助别人。”这句话开头就交代了王明喜欢帮助别人的特点,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让人一看就明白,而不是如同待在云里雾里半天看不明白。  相似文献   

13.
感悟散文的“神”是阅读散文的关键。如何感悟散文的“神”呢?一、整体感知,捕捉“文眼”“文眼”是作者的立意之所在,也是构思布篇的关键。晋人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能体现文章主旨在语句,它往往是...  相似文献   

14.
“求平均数”是我上了无数次的公开课,当时的感觉就一个字:“怕”。对于这种探究性的课堂,其教学的难点所在,就是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堂堂课,堂堂新,我不知道最后一次到底会呈现怎样的课堂局面,但同仁的一句话解开了我怕公开课的“心结”。让我不怕了——“我的对象是学生。课堂上我关注的焦点是学生。”其实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但上公开课时的紧张情绪弱化了学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心里想得更多的是:我会不会忘词,会不会漏掉某一个环节;学生会给我出什么样的难题.我该怎样处理;听课老师会怎样评价我……一遇到生成性的问题,我就更紧张,怕顾此失彼,收不了场。  相似文献   

15.
戏有戏眼 ,文有文眼。出现在文题上的便称之为“题眼”。题眼犹如文章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它的主脉或全脉 ,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题眼教学法从题眼切入 ,以纲带目 ,带动全篇。此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如下 :1 寻题眼 ,构想文思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合理性。以《琐忆》为例。该课题从语法结构上看 ,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忆”前有“琐”作修饰语 ,交待了所忆之事的细而多的特征。其中“忆”暗示了行文线索 ,“琐”挑明了文眼 ,揭示了艺术手法。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审题、解题入手。(1)破题释义 ,捕捉题眼。教学一开始 ,教师可…  相似文献   

16.
很多文章都有文眼.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都属文眼,抓住了它们,就等于切准了脉,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理解文章就容易了很多. 但有的文章文眼是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这种带有一定隐蔽性的文眼找出来,无疑就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后赤壁赋》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文眼”是文章的精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找准“文眼”,学生就找到开启课文之“门”的钥匙。那么文章的“文眼”又在何处呢 ?  一是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这种情况一般在议论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类课文的标题往往就是作者的主张,也是全文的论点和中心所在。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唐的《作家要锻炼自己的语言》等,其文眼就体现在课文的标题上。   二是体现在文章的起始句或起始段中。这种情况往往表现在抒情散文、议论文等文体当中。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第一句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文章定…  相似文献   

18.
不知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在作文时如果选择同样的材料而设计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我爱学校》这篇作文,A同学这样来设计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爱绿草,我爱花,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清晨的云,我爱黄昏的霞,但我更爱我的学校,因为———那里有如画的春秋,那里有如诗的冬夏。”“美丽的学校,可爱的学校,你的四季永远如诗如画。”B同学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写的:“我们和平小学的四季景色很美。”“我爱你啊,美丽的学校。”两者相比,显而易见,前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学校的挚(zhì)爱,首尾呼应,使文…  相似文献   

19.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教初中,曾有学生对我说:“我是不怕写作文的,如果作文可以不写开头,那就更好办了.”我问他为什么会这样想,文章没有“头”是什么样的?作文的开头真的那么难么?学生说,他每次都为开头而伤脑筋,一节课作文,“后面的内容都想好了,可还是没有办法把开头写好”,“老师总是认为我的作文开头不好,但经常肯定我的中间部分的内容”.我问他小学有没有学过如何“开头”,学生说,他在小学就被“开头”难住了.我开玩笑说,那你以后的作文可以不写“开头”,直接把“中间”交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