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礼仪道德是由意识、行为和习惯所形成的系统.礼仪意识是人们对礼仪的认识及有关礼仪的思想观念;礼仪行为是表现礼仪观念的个体的、群体的和社会的行为;礼仪习惯是在礼仪意识的沉淀和行为的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秩序.三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礼仪从观念到行为,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从一时到永久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一、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  相似文献   

3.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5.
职业中专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也有许多未成年人任性、自私的通病;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在以往的学习中成绩偏低,极少受到夸奖,由于缺乏自信,总想用超出道德规范的行为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还有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不安定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其道德行为教育薄弱,产生一些离开道德准绳的偏激行为;还有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道德意识影响,形成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所以作为一名职业中专的班主任,要针对学生们的不良道德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而引导职专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6.
代英 《学周刊C版》2014,(10):217-217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社会活动,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礼仪、姓名和称呼用语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价值启蒙与生活养成--开放社会中的德性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完整的德性养成教育实际上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教育;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价值启蒙是教育者利用自身文化和生活经验上的优势,引导和辅助学生获得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判断的意识与能力。生活养成就是学习者把个人的价值启蒙与道德理性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验证、丰富、实践个人的价值理念,并且逐步形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稳定的道德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思想、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社会活动,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中西方人们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礼仪、姓名和称呼用语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所谓法律教育,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人们掌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内化法律精神、养成依法行为的习惯,自觉地依法办事。所谓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道德知识,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强化道德行为的活动。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全速发展的中国,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作为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组成部分的法律观念,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醉酒驾驶写入刑法"还是"药家鑫事件",都体现出法律意识已经在现实社会大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所以,法律教育就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损害了大学生的时代形象.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在行为规范,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交往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大学生道德的缺失形成强势约束.大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并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教师讲究礼仪美,对于发扬礼仪传统、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80-8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道德行为的滑坡现象使得人们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重视,对道德建设也更加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来说就是一种德。道德建设的成功与否要看人们在具体实践中行为选择,而道德行为的选择的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即道德意识。因此,道德意识的培养对人们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品德教育中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环节,而"导之以行"即道德行为的训练,则是更重要的一环。因为没有"行",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不能凝结为道德品质。这里的"行"是指一个人对他人或社会所作出的一种反映,它包括一般行为和多次行为训练所形成的习惯。哪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呢?  相似文献   

14.
道德滑坡     
所谓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这把双刃剑的影响,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世人所鄙弃的腐朽没落道德行为逐渐占据了市场  相似文献   

15.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形式固定下来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来说,它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讲,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并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教师讲究礼仪美,对于发扬礼仪传统、提高全民族素质、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执行者。施行者。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或管理实际上是一种交际,也就是说,教师大量的职业行为就是同…  相似文献   

16.
<正>礼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对我国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相互交往有重要影响。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礼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  相似文献   

17.
石杰 《中学理科》2007,(8):101-102
一、目前初中生品德的现状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他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密不可分的.初中生的品德包括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和外部表现.当道德行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习惯时,就表现为初中生的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 ,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一经形成 ,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道德行为习惯会使人在新情境中产生道德行为的迁移。所以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成才。”这些思想人人都明白 ,它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 :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 ,刚生下来的时候 ,他们的啼哭声音都是一样的 ,等他们长大后 ,其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 ,是什…  相似文献   

19.
道德教育,按照通常的理解,是“形成人们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任务是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及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等”。①它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道德教育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并赋予其艰巨的使命,希冀以此...  相似文献   

20.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知行不一,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不一致、道德标准与道德践行存在反差.其本质是学生没有真正形成理性的道德意识、道德意志、道德习惯.社会生活实践是促进学生自觉道德意识、道德习惯、道德意志形成的基础,应当通过不同的社会生活实践渠道,实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行合一,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