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跟朱镕基是一个大院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过分,只不过他从政、我从,加之我比他小40岁,所以我们俩并不认识,现在,应该说是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  相似文献   

2.
在新闻圈内,大凡熟悉冯英子先生的,都尊称他冯英老。冯英老是我的老师,因为建国前他曾任教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建国后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而我是1947届民治新专的学生。虽然冯英老没有授过我的课,但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然而,作为师生辈,在长期的交往中,我发现他大半是把我当作他的老朋友,而并没有认真地把我视为他的学生的。我认为这或许不是我的凭空忆想,比如,我如果隔了较长时间没有去看望他,一旦去了,相见之下,他会脱口而出:“喔。老兄您来了。”我之所以写下我的这种感觉,因为它可以充分说明,冯英老的为人…  相似文献   

3.
他走了,我新闻界的挚友汪应祥,已经走了整整两年。在这些日子里,我经常想起他,也常常在梦里与他相会。我很少梦见亲人,竟然在梦里见他不下5次,每每都泪湿枕巾。我们之间10多年的感情和友谊,终生难忘。他一走,我就说要写写他,可一拖就是两年。这期间,每当我提起笔来,他那真诚的言谈、真诚的待人、真诚的笑容,就浮现在我眼前,挥之不去,常常是还未下笔,泪已潸然,以致难以握笔。我曾多次想过,我已是被判了“死刑”的人了,为什么不让我走,而让他走了?为什么老天爷就让这世上的好人早早夭折呢?……在他走了两年之际,我说…  相似文献   

4.
71岁的张成哲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至今他仍带领老劳模们发挥余热,被誉为“活着的孟泰”。在学生时代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实习记者。我第一次与他接触、相识。如今。我们早已成了忘年交,我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小朋友,他则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更是生活中的长辈。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园地     
工作之余,我喜欢动动笔,写写短文。每月,都有一二篇文章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因为我文化低、基础差,也写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所以从来没有想过要往其他报刊投,只是在本地开花结果而已。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一天,我来到刘志坚老师的家,向他请教写作知识。他是全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邵阳市作协副主席,已出版了多部作品。我很喜欢他的散文。他告诉我:“文无定法,认真就行。”我走时,他送给我两本书,一本《红尘风景》,一本《窗含西岭》,都是他的新作,他在书上签了名,写了“请友指正”。天哪,我的水平与你相差十万八…  相似文献   

6.
我与李庚辰同志相识相交相知已十余年了。这中间,他发表的杂文作品,我大都拜读过,从中受到莫大教益。近年,我和他还有一段共事的日子,在工作交往和面对面的切磋中,更加深了相互的了解和友情。对于庚辰同志,我一直是视为师长和知己的。我敬佩他的文品,更敬重他的人品。纵观庚辰的杂文,我以为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正气凛然、尖锐泼辣的战斗风格。他的十余本文集和一册厚厚的《李庚辰杂文选》,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是激浊扬清、抨击时弊的时代使命感。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杂文家,就应该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应站在时代的潮头,紧紧…  相似文献   

7.
邱娥国是建国以来我省第一个在主国推出的重大典型,他是新时期涌现的又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人物。而作为一名记者。我也是第一次有幸被领导委以重任,接受如此重大题材的报道任务。我激动、欣慰,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面对一个时代的楷模,我在心理上产生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必须仰视他,因为他是崇高的,尤其他将被亿万人民所崇敬。我必须充分反映他的崇高品德。应该说邱娥国首先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典型。他的敬业精神集中体现在他能十七年如一日情系百姓、一心为民,而且在有职业便利的情况下始终保持…  相似文献   

8.
你,曾深情地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你说,蓝天是面镜子,照得你的心灵如此纯洁;我,曾在绿树的环抱下尽情玩耍,我说,绿树是个伙伴.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他.曾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他说,土地是他的根,永远系着他的心。你、我、他都曾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都曾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树、土地时时刻刻给我们快乐和希望! 随着时光的流逝,你,盖起了现代化工厂,高耸的烟囱中滚滚浓烟直奔向那镜子般的蓝天,你说,你要成为企业家;我,平地建起了高楼大厦,把绿树的王国变成了繁华的商场,我说,我要立足于商界;他,办起…  相似文献   

9.
赵蘅 《中国档案》2006,(6):63-63
做下面这件事时,我们之间尚没有越过纯洁的同学关系。一天,下完晚自习他又约我去四楼。看来他是有准备的。他带来他的父亲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匕首,说现在加勒比海危机,美帝侵略古巴,我们作为团员该做点什么。我和他在一起从来是只会点头、摇头,在我心里他的主张总是对的。这会儿,他率先做出榜样,先往自己的左手背卜划一血口。我随即,也是长这么大第一回勇敢地拿起了匕首。  相似文献   

10.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11.
夏振坤 《新闻前哨》2005,(12):77-77
德华同志的文集《阴错阳差集》就要出版了,可喜可贺。他约我在前面写几句话,我感到很高兴。 我比德华同志年长十岁。但我们是老朋友,老同事。我们相识很早,更是多年相知。主要是我们都是学习和研究经济的,他的主攻方向是国民经济计划,我的主攻方向是农业经济学,而且他的导师中有些还是我多年的学友,如刘国光、董辅礽教授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又长期在德华同志分管的理论研究领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从1984年春上调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担任副院长,以后又相继担任党组书记兼院长、院长,德华同志都信任我、尊重我、支持我,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也是一名军人妻子。曾几何时.我对我那口子很不理解。他是《解放军报》的一位作,更是《解放军报》的一位忠实读。他对《解放军报》的感情就像大海一样深沉.成天没完没了地翻、没完没了地剪《解放军报》,枕头边、书柜里、餐桌旁,随处可见报纸,有时夜已经很深了,他还抱着《解放军报》啃个不停。为此,我没少和他闹意见。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非常喜爱打桥牌,尤其是在晚年,他把打桥牌当成向自己智力、体力挑战的手段。“棋圣”聂卫平多次陪邓小平打牌。他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的笑容。一旦他打牌非常得意,笑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的表情非常纯真可爱。另外,孙子、孙女们在他身上爬来爬去的时候,他也会露出这种孩子般的笑容,他在尽情享受天伦之乐。据聂卫平回忆:邓小平的桥牌水平应该说是很高的。他常说:“我能游泳,说明我身体还行;我能打桥牌呢,说明我脑子还行。”自1984年开始,“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赛共办了10届,邓小平参加了9届。1988年底他在第6届比赛中…  相似文献   

14.
我与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相识已有21年了。在这21年中,有时他来中国访问,有时他邀请我去国外采访。在相处中,他正直的为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他对我这个对物理学和外文都很差劲的记者的关照和提携,以及生活上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都使我永远地难以忘怀。那是1979年的秋天,有一次我在中国科学院采访,听该院外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讲,丁肇中要来中国讲学,范围和这年春天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一样。听到这个消息,我以一个记者的敏感,立即决定采访他。不料,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原因是,中国科学院当时的…  相似文献   

15.
记者和书记     
去年12月15日,是前西安市委书记丛一平同志的八十寿辰,也是他参加革命六十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把自己一生积攒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我敬重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特写此文贺之。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晚报当记者。一进报社.一个赫然的名字灌入我的脑际——丛一平。丛一平同志当时是中共西安市委专职常委,分管文教宣传口的工作。报社的老同志都交口称赞他的水平、魄力和人品.我真想早日看到他的风采。1965年夏季的一天,报社领导着我去到丛一平那里审稿.我未找秘书直接推开了他的门。他戴着一幅金边近视眼镜.正在…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同郑桓武谈话时,他告诉我说:“有一个叫王老虎的军人,他带了一批部队,在仙桃镇占地为王,谁去就打谁,杀人如麻。”我向县政府的几位科长打听,几位科长也异口同声,说王老虎是一个杀入魔王,残暴无比,但我又听人说,日本人的部队过来,他也打。从后面一条中,说明他是抗日的,一个抗日的军人,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我动了去采访他的念头。我把这个念头告诉了郑桓武,他大为吃惊,而且坚决反对,他认为一个重庆来的记者,非被他活埋不可,说年纪轻轻,风华正茂,何必冒此危险。我说,我和这位王老虎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我去采…  相似文献   

17.
编辑出版家叶籁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卿 《出版史料》2007,(4):107-111
叶籁士同志离开我们已有十多年了,我十分怀念他。他是我国语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前辈,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和文字改革活动家,我国世界语运动的创导者和杰出领导人之一。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语文事业和文字改革工作。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编辑出版家,在开创新中国的出版事业上,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有幸曾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多年,他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他质朴淳厚、光明磊落的品格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稳重严谨、一丝不苟的作风,使我深受感染和教益。  相似文献   

18.
二冬和我是北京大学硕士、博士同学.毕业后又都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工作。多年在一起学习、生活和工作.我们相互之间已经是心领神会。他稳健的脚步声,他的微笑.他的一声老陈.总让我感到亲切和可信。2004年五一过后,当我听说二冬气管上长了恶性肿瘤.情况异常危险,我简直不敢相信。二冬是我们同学中最酷爱体育的人、我们经常在一起踢球.他是主力前锋.平时很少生病。这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我们毕业以后太忙了,没有多少时间来交流。现在他病了.我更怀念我们过去经常在一起的日子了。  相似文献   

19.
邱海理是我多年前的战友,已经有十多年没见面了。不久前的一天,他来找我,说他现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并送我一本地编写的《新闻美学》,算是阔别十多年的见面礼。他走后,我翻阅着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的《新闻美学》,书中新鲜的立意、独到的见解,使我看到了他从略知新闻ABC的报道员到专业新闻工作者的进步历程;书中某些童节、具体事例,又使我陷入了久久的回忆之中。对问记者:这报上登的都是消息吧?十多年前,我俩都在某坦克师当新闻干事。起初,他在团里当电影放映员,后来领导见他总爱写写画面,文化基础又好,就让他当…  相似文献   

20.
肖曜 《新闻前哨》2006,(12):78-78
黄石日报副总编辑方先忠日前因病辞世,时年55岁。他当过农民、民办教师、秘书、编辑。我与他是大学同窗,相知28年。从外表看,他始终是一位质朴、憨厚的兄长,然而,从他赠我的章结集《尴尬人生》中,看到的却是方先忠的直率人生、坦荡人生、君子人生、幽默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