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2.
黄山上 ,一个算命先生非要给一彪形大汉算命 ,那汉子说 :“不用算 ,你不是会看相吗 ?你就看看我大致上是干什么的吧 !”。算命先生端详片刻后 ,郑重说道 :“你肯定不是靠笔杆子吃饭的 !” ,那汉子哈哈大笑 ,挥手而去……这就是我们的张老师 ,一位外表粗犷、性格豪爽 ,内心缜密、思想深邃的山东大汉。一、洗练岁月———丰富的阅历“我这人长得什么都像 (像工人 ?像农民 ?像商人 ?) ,就是不像大学老师。而且作为老师也不‘纯’ ,历史很复杂。”我们的访谈刚一开始 ,张老师便以玩笑的口气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作为张老师的门下弟子 ,我们对他的…  相似文献   

3.
那是1966年入伍后不久的一天,我正在操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汗流浃背练格斗,连长一声吼,把我“请”出了队列:“团里召开通讯员学习班,我看你的小字歪歪扭扭写得还不错,你就去当咱连‘小兵记者’吧!”“我?不行不行……”当时震惊得我也记不清一连说了几个“不行”了,直逗得大伙轰堂大笑。可连长硬是虎眼一瞪:“军人的天职是什么?给我去!”我只好跑步赶到了团  相似文献   

4.
淇县苏堆乡裴海峰来信说:“我很喜欢写稿,常常以写稿为荣,以写稿为乐,但却常遭到别人的非议,家里人为这事跟我吵嘴,邻居们说我‘不务正业’,好心的朋友也说我不是这块料’,劝我‘丢掉幻想’。请问编辑,我该怎么办?”夏邑县罗庄乡蔡伟来信说:“我因为爱写稿被人讥笑为‘瞎逞能’、‘不够料’,我父亲也埋怨我干这事‘丟人’。有一次我去采访一个烧窑专业户。那个专业户见了我‘嘿嘿’冷笑,说:‘你是咱村唯一的新闻家,恭敬你光临寒舍.’我问烧窑情况,专业户说:‘对不起,我有事,以后再谈吧! ’我吃了闭门羹。二次又去采访他时,他说:  相似文献   

5.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6.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7.
45岁黑人奥伯斯宾当了十多年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的记者。一天深夜,编辑突然叫他第二天不用再去采访,并要他把报道交给白人记者。这条消息的报道,一开始就是分由奥伯斯宾负责的,现在突然中间易人,原因是什么呢!奥伯斯宾后来说:“因为我是黑人,那位编辑怀疑我的能力,认为如果让我去采访,我一定会问不好问题。我真够倒霉的了。”其实,倒霉的何止奥伯斯宾一个人。今天,仅就美国的报业而言,种族歧视的现象还  相似文献   

8.
一个编制小人员又少的单位.按说是个“没有新闻的角落”.可名不见经传的沈阳军区赤峰临床部.却连续3年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工作先进单位。何故?临床部主任李强揭开谜底:“就因为一个好点子引出一批‘土记者’.一帮‘土记者’搅活了新闻宣传工作这池春水!”  相似文献   

9.
吴伟的心被烦躁占领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厂报记者竟如此难当!一篇不过二百字的报道写了四遍,被主编接连枪毙了四遍。他,一个堂堂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头一脚就没有踢响,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呀!由此,他对主编大人生出些个想法来。是不是故意刁难于我?是不是另有目的。主编没有文凭,是不是嫉妒哩!但不管怎么说,稿子还是要写第五遍的. 这一次,吴伟深刻吸取以往四次被枪毙的教训,来动笔之前,先找老记者摸主编的底。老记者笑着告诉他:“咱们主编有个特点,大凡写通讯报道,写讲话材料,都爱用‘亲自’两个字。你写的这篇报道,通篇没有一个‘亲自’,怎么能通过?在咱们报社,平时大家用的最多的词就是‘亲自’哩!”吴伟终于有点儿开窍了。刚报到时,就听人说  相似文献   

10.
我是企业报的一位专职记者,同时兼任全国十多家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除此之外,我还面向全国开设一条“维权专线”。因此,我经常接到媒体记者给我打来的电话,向我“讨要”相关线索和材料。鉴于此,我便主动承担起为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的任务。怎样向新闻媒体提供报道线索?什么样的新闻线索才能被适时采纳?  相似文献   

11.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2.
“唉!要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工作就好了,新闻题材多,新闻人物多,经常能捕到‘大鱼’。不像我们这里‘塘小’,拼死累活捉到的尽是不起眼的‘小鱼虾’。”这是笔者经常听到身边通讯员讲的话,其实最初我也是持这种观点的。我们江山市是地处浙西边陲的县级市,全市只有20多个乡镇,400多个单位,而记者、通讯员却多达200余人。往往一个稍大点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说“气候”     
记得去年也是这个时候,我写了篇歌颂一位劳动模范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短报告文学,面呈给某报编辑。那位编辑看了良久,惋惜地对我说:“哎呀,这篇稿子写得倒是挺不错的,事迹本身更是令人感动。只可惜现在不是‘气候’哟……”。看到他那诚恳的惋惜之情,我还能怪他么?是“气候”不对嘛!一年之后,我把那篇旧稿从故纸堆里拣了起来,在文字上稍作改动,加了一个“新闻由头”,又送给了那位编辑。这次,他当即拍了板,说:“好,正是‘气候’,马上发!”果然,我那篇“大作”很快在报上刊登了。我这篇稿子“死而复生”的遭遇,两次都碰上了一个“气候”问题。那到底什么叫“气候”?我说不太清楚。一  相似文献   

14.
新春伊始,新闻界就出现两件事。事情虽不大,却颇耐人寻味。一月二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监督自己的记者。并提供了四条督规:“一、本报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二、本报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三、本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实?四、本报记者、其他工作人员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资产阶级新闻工作者被人称为“无冕之王”,其实,那是一种虚假的  相似文献   

15.
我总认为真正的记者应该具备一种特别的品质,这里不是指敬业精神,也不是指责任感,因为敬业精神、责任感不单是记者应该具有的品质。那么这种品质到底是什么呢?一时也说不清。 最近偶然在一本书上看到美国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一句话:“一个记者倘若不是‘好事之徒’,那不如干脆改行去搞成本会计。”这才如茅塞顿  相似文献   

16.
“夏干事,你和另外两同志合写的《老伙子黑的四套本领》一稿,已被我报采用。希望你今后多给本报送上边疆的‘土特产’”。这是去年五月某报一位编辑写给我的一封信。什么是边疆的“土特产”?开始我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非编辑说的“土特产”,就是吐鲁番的葡萄、哈蜜瓜和羊羔皮吗?后来,细品这封短信,再翻了翻自己以往一些没被采用的稿件,终于明白了编辑要的“土特产”的含意。他是要我多写些具有边疆特点的稿子。唉,多好的编辑,差一点误解  相似文献   

17.
马娟 《新闻三昧》2000,(7):32-33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青工,喜欢业余写点稿投给自己的企业报。我最羡慕记者、编辑等专业新闻工作者。可我听说:“要进新闻界得有‘背景’,有高学历,一般青年奢望难成。”这种说法对吗?难道新闻界真的没有青工出来的成功者吗?请赐教。  相似文献   

18.
石路 《新闻窗》2006,(2):46-47
2005年,贵州某报登出大块文章,说咖啡厅的暴利惊人:一杯咖啡。原料成本只有5分钱,但店家居然卖到了126元!该记者一副内行的架势,给咖啡厅老板算了一笔账,说是可以赚多少云云。读了此文,笔者颇不以为然。因为具我了解,实事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许多咖啡厅开不下去而纷纷倒闭。这说明,对于开咖啡厅,包括开其他商店,账不能像上述记者那样算。怎样去算呢?这就需要学一点市场经济的知识了。  相似文献   

19.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20.
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楼的一间宿舍里,记者和十几名应届毕业生聊了聊心里话。记者:你们就要走上教师岗位,有何感想? 七嘴八舌:说心里话,我们都不想当老师。记者:那你们为什么报师大? 众:一言难尽哪!……北京籍学生:我是保送的。一是为了免去高考之苦,再说来招生的老师反复给我说:“你去的是教育系,保证你毕业不当老师。”四川籍学生:我是满腔热情报师大,想当老师的,可4年读下来,越是了解教育就越是不想当老师。我们刚从河北等地实习回来,中、小学条件太差,教师没法当。广东籍学生:我们家乡有能力的老师都做买卖去了,有的学校都快散架子了。母校老师告诉我:“现在有些弦子小学毕业就不读了,说识几个字就成,做买卖一月也能挣百十元。”江西籍学生:国家义务教育法没权威,不少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