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的意境理论研究多半从创作论的角度研究意境与作者的关系,或者从构成论的角度研究虚实相生的意境构成,往往忽略了意境形成的过程研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我们不单可以明晰地捋清文本、召唤结构与意境的生成关系,还可以勾画出读者接受与意境呈现的状态,更能明辨作者意境、作品意境与读者意境的消融,为传统意境理论研究探索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诗歌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文学体裁重在意境的创造。从思维科学和形象描述语言学的角度,也可以看出意境存在多种意象组合结构。诗歌意境一般以静态的、单一的或多元的景物意象为主,以动态的景物、人物意象描述为辅,具有其审美的思维特征。从艺术意境和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家们艺术思维的发展过程,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的思维特点。艺术意境思维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从思维结构层次上来分析艺术意境,发展意境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文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畴理论渊源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文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4.
意境动态成像的研究在意境发生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然而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少被涉及的领域。文章立足现象学, 兼及符号学和接受美学理论, 从意境的创造、意境的传达、意境的接受三个构成方面来探讨广义上意境的整个动态成像的过程, 并认为动态成像即是意境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郭威  邢洪军 《文教资料》2006,20(27):83-84
本文将意境作为审美心理的研究对象,从审美中的感知、想象、感情、理解四个方面对意境的审美结构作分析,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相关经典理论对意境的感知上的整体性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6.
胡慧 《海外英语》2012,(24):237-239
在探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现实化机制过程中,映射理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产生与实现过程。映射理论是Fauconnier三大理论之一,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息息相关,在这两者的配合下,意境的现实化机制得到更完整的呈现。通过以李煜诗词意境的具体实例研究,试证明宋词唐诗等中国古典诗词中意境的现实化机制可以从认识视角下的映射理论实现,为传统文学提供一个现代崭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开拓了另一番文学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猛 《黄山学院学报》2007,9(1):125-128
意境理论是中国古代诗学关于艺术形象创造和艺术价值评价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意境学说的萌芽、诗歌意境理论的成熟到诗歌意境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在意境理论的构造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二十四诗品》对24种表象不同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的阐释确立了意境理论在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中的显赫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唐代先后曾有王昌龄、皎然、司空图分别提出“诗三境说”、“取境说”、“韵味说”,从诗人的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意境营造的独到见解。另外一些诗人的诗歌理论对意境的生发也多有涉及。唐人对意境现象进行思考的深度、广度以及参与研究者的数量超过古代其他任一时期,自发形成了唐代集体性参与意境学说研究的局面,从而形成了唐人对意境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性特色。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对于意境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意境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或者是从文本的角度进行阐释。试图从接受者的角度入手,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解释意境在个体审美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本着重论述意境理论的适用范围。本从意境范畴的来源、意境的内部层次及中西化思维的差异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意境的美学价值、审美特征,论证意境理论只适用于评价中国的抒情性艺术。  相似文献   

11.
苏轼散文立意“新”而“深”,他把“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为“衡文”的标准,由此创造出了许多意境高远的散文作品。  相似文献   

12.
移情作用是形象思维的方法 ,是诗人抒情达意、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柳宗元诗歌创作中的审美移情造成了其诗歌独特的阴郁愁苦的审美情趣。诗人诗作中表层的淡泊平和之意与深蕴的愤懑悲悼之情相结合的矛盾处 ,儒释思想在诗人身上的两相融合 ,使其作品展露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与韵味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深刻意蕴,本文认为应把握好三个环节,即浅吟低唱环节、进入意境环节、情感体验环节。  相似文献   

14.
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灯光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光源组合及光影效果可以形成特定的室内环境、表达不同的空间形态、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5.
中国音乐的审美不能只单纯地欣赏音响本身外在的美,不可以诉诸理性观念,而应从音乐深层内在的意韵去体验,感受,领悟音乐主题之外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6.
昭通诗人樊忠慰运用多元化的创作思维系统,创造意象,建构意境,形成其《精神病日记》组诗瑰奇怪诞、朦胧含蓄、苍凉悲壮的审美特征,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神奇的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7.
影视作为“视”“听”相结合的现代高科技传媒工具,将舞台上的歌剧、舞剧、话剧、地方戏曲等综合艺术搬上荧幕,打破“舞台”固定有限场景的局限性,实现了时间与空间转换的极大自由,为观众的视听满足带来极大的便利性。影视作为声画结合的综合体,音乐已不是为了避免无声所填充的附加物,而是成为整个艺术构成的有机部分。影视配乐作为烘托画面气氛、强调解说情绪的一种艺术性创造活动,对整部影视作品的成败起到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文章探讨了移情说对广告翻译中审美再现的适用性,并提出了广告翻译审美再现的三大策略:使用诗化语言、营造感人意境、巧用互文手法。广告译者应透彻理解原文并选用恰当的手法再现原文的美感和情感内蕴,使译文起到预期的移情作用,实现移情促销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宋代遗民词人张炎的北游词词情内潜,而词境开阔,形成了沉郁深厚的情感张力,在300多首玉田词中独标一格。张炎北游词艺术风格的形成既得力于北方自然山水的苍凉粗犷之美,又来自于词人融亡国之恨与身世之悲于一体的抒情方式。张炎的北游之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了词人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词清秀有余而气魄不足的弊病。  相似文献   

20.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自从提出以来备受理论界关注,并给予了各种解读。"情"与"景"的交融即为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事实上,"虚"与"实"的创构也是意境艺术构成的重要内容。实境是指生动逼真表现出来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引发的想象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形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的"象外之象",另一方面是伴随着由具象引发的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的"象外之旨",虚中带实,实中带虚,体现的正是意境艺术构成的二元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