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同龄作家沈从文与呈浊流身居不同的地域,却因审美理想、文化追求的某些一致性,在创作中表现出相似的文化视角。他们的作品多以乡土生活作为参照,在城乡对比中寄寓了作者对故乡的怀恋之情和对都市的批判态度,显示出相似的寻根意识和审美追求,并通过各自所描绘的人生形式、道德观念、文化心态等方面反映出来。与此同时,出身、经历、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审美表现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
盛唐诗人王维与宋末词人张炎因为禅缘而契合。首先,他们习禅的思想依据比较相似。其次,他们所作诗词都体现出了闲的文化品住,并在直观中蕴含着空观的审美追求以及纯粹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文学巨子沈从文和日本的文学巨子川端康成,在各自的文学世界中表现出极具诱惑力的审美追求的相似:忧郁,感伤,悲哀,孤寂,构成了他们创作的基本色调。揭示他们创作的深层心理动因,对这一突出现象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4.
宋词体现了宋代文人真实而全面的文化追求,其中既包含了为传统诗文所忽视的私人化情感内容,又蕴涵着他们深邃的人生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生的审美化、理性化追求。宋代文人在曲子词创作中表现出的文化追求不仅是两宋时代精神的体现,而且从文化史的意义而言,也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宋以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追求。  相似文献   

5.
艾芜与梅里美由于相似的社会变革运动与生活经历 ,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地域描写、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之处。然而 ,由于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以及作家性格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又使他们的创作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始终占有位尊价高之地位,古琴音乐所表现出的含蓄、淡和、移情之美,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象征。对古代中国的文人来说,"琴"言志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范畴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维吾尔小说界曾经出现过一批年轻作家,他们的小说吸取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在创作手法和审美追求中体现出“新、奇、异”,作品实现了方法的多边探索,他们的小说被人们称为“探索小说”。他们是否可以称为一个流派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家背景分析,对他们创作方法和审美追求的共性进行考察后认为,按维吾尔文学发展史和作者审美追求来看,他们可以称为—个流派。  相似文献   

8.
《边城》和《古都》是20世纪30年代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人生体验的著名作家的同题材作品。无论是诗化生活的描绘,还是艺术形象的塑造,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惊人的审美追求的相似,表现了著名作家共同的艺术敏感和类似的艺术表现方法。但相似中仍存在着差异:《边城》表现了作者沈从文对古老又“现代”的中国的深深的忧虑;《古都》表现的则是川端康成对当时日本民族文化心理的深深悲叹。  相似文献   

9.
六朝文的骈化是在士族门阀崇文的风气下进行的,它独特的形式要求作者和读者都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世代以文化积累相传的士族子弟正好具备此种学养.同时,在骈文创作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倾向,表现为:追述先人功德的宗族意识;积极建功立业,常葆家族兴旺的家族意识;艺术上追求典雅,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等.而在声文上的音韵美感又为这种文体带来了具有“庙堂文学”的社会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六朝文的骈化是在士族门阀崇文的风气下进行的,它独特的形式要求作者和读者都应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世代以文化积累相传的士族子弟正好具备此种学养.同时,在骈文创作中也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倾向,表现为:追述先人功德的宗族意识;积极建功立业,常葆家族兴旺的家族意识;艺术上追求典雅,求新求变的审美趣味等.而在声文上的音韵美感又为这种文体带来了具有“庙堂文学”的社会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服饰与园林,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当置身于其文化背景与审美观之下,却有着惊人的关联。它们像是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用它们特有的语言将几千年的灿烂的文明向我们娓娓道来。纵观两者的发展史,能发现服饰与园林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之处,审美观就是其中之一。从西方注重"形式"的审美精神来看西方服饰与园林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词中的设问辞格适应了诗词特有的格式要求,具有十分突出的审美价值,总体上以朴素美、声韵美为主。但两种文体中设问审美功能的表现形式又各具特色:诗歌中设问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丰富的语义逻辑关系及语气类型和大量的语用倒装式设问表现;词体中设问的审美价值主要通过发达的形式标记和组合设问的大量使用表现。同时,唐宋诗词中设问辞格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电影和电视,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及音乐等多种艺术的特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电影与电视艺术又各有其自身的美学特性,分别按照自己特有的美学轨道运行。  相似文献   

14.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孟浩然并称,但他们的诗作在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和二者的身份、经历、心态、审美偏好、艺术修养等的不同均有深厚的关系。就诗歌史地位、影响而言,孟浩然显然要远逊于王维。  相似文献   

15.
人类乐生需要和快乐情感的被意识并企图通过自由创造来再度进行体验,这就是审美需要的产生及其审美活动的形成。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人类的感官和意识的发展,审美意识的日益强化,最终审美需要便从日常的实用功利观念中独立出来并形成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6.
古乐曲《春江花月夜》和张若虚的古诗《春江花月夜》虽为不同的文艺样式,但二者在创作手法上却有一脉相通之处。古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发展手法为鱼咬尾,古诗《春江花月夜》的句法多采用蝉联相生的手法,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诗乐一体”的传统源远流长。诗歌与音乐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贯注着中国传统的“和”的审美意识———“和谐、统一”,这是二者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美的东西值得追求 ,只要有其价值的存在。任何东西的价值是有标准衡量的 ,英语修辞也是如此。其美学价值不仅在于其说服力 ,而且在于其教育心理学意义 :启发思维、提高认知水平。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重视修辞的三个标准 :逻辑、人格和情感 (简称 :LEP) ,这不仅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 ,而且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品德水平都有好处。  相似文献   

18.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19.
在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旨在考察文学审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结果发现:当前大学生虽已认识到文学审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但是他们自身的文学审美水平还很低;他们在文学审美的心理机制方面流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