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上世纪初因西学东渐使文人画主流地受到强烈冲击,失却往日的辉煌。而当代中国画的面貌与传统文人画有了明显差异,其思想文化内涵的质变,使中国画经历由古典向现代的演变。遵循“温故知新”的规律,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文人画的画理作一番梳理。正本溯源,这将对中国画的“变”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从写意人物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发生、演变、兴衰的境遇中,探寻写意人物画的源流和深土,研讨中国人物画从内容到形式的写意性。从中国画写实传统埘人物嘶的滋养及其在现代的传承,从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及其对现代人物画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西方绘画因素和技法被引入和借鉴等等,分多个层面多个角度,论述中国写意人物画多向实验、探索和发展的状况;研究挖掘和开拓人物画教学和创作的多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以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为参照,批判传统文人画,认为不重视形似是造成文人画衰落的根本原因。现在,一百年过去,回头来看,发现五四时期对传统文人画的批判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首先,传统文人画受老、庄思想影响,重视对艺术家内在情感和情趣的表达,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原则;其次,从绘画的本质来看,衡量文人画好坏的标准始终不是形似;再次,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东西方艺术都走向了不重形似的道路;即使当前中国美术教育,重视对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也没有使他们的创新能力有很大提升。所以说,五四时期提出的放弃形似造成传统文人画衰落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传统文人画的衰落另有原因:一是传统文人画笔墨语言的模式化;二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被哲学情感所掩盖,失去了个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促使传统文人画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历史上,不少艺术家书画皆擅,"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成为中国书画艺术特有的现象与传统。尤其是"文人画"崛起以后,书与画的联系更加紧密,"引书入画"使书法成为绘画的重要元素,也成为千余年来中国画审美的主流。与此同时,由于一些书法家长期从事绘画创作的影响,绘画中的某些审美元素和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6.
周韶华先生是一位既有创作实践又有理论建树的艺术家。他意识到对中国绘画创新,并非仅仅把西方写实手法引入中国绘画,而是应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改革之路。同时提出了"横向移植"、"隔代遗传"的观点,打破了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画传统,把吸收营养的触角伸向仰韶、春秋殷周、秦楚汉唐,直至宋代和晋魏六朝的艺术。同时,在绘画的本体语言上,从色彩、构图、技术三个方面把西方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他既是传统的大胆反叛者,也是传统忠实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中的淡泊精神郭建军文人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源发期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但文人画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法,对中国绘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文人画深受中国传统释、道思想的影响,所以优秀的文人...  相似文献   

8.
从宋代至明初,成就斐然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中叶之后,文人画渐呈衰微之势。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理论影响画坛,其中“南北宗”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历史上的画派,奠定了既要古典传统又要变革创新的文人画理论基础。自此,文人画的发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清代绘画的世俗化倾向是传统文人画余绪的终结和中国画现代形态的肇始。从吴门画派到扬州画派再到海上画派,是中国画世俗化递进的三个重要阶段。从绘画本体上分析清代绘画世俗化的两个代表性画派——扬州画派和海上画派,我们可以从绘画的题材、色彩、形式等方面看到他们同文人画传统之间产生的变化、拉开的距离和世俗化严谨的清晰脉络。清代绘画的世俗化过程是社会形态从"农"到"工"的转型,是艺术家从"士"到"商"的转型,是文人画职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以写意抒情性并以色彩之淡、水墨黑白之逸格虚灵性区别于青绿山水、重彩人物花鸟画的色彩样式而独具特色,并取代了青绿画在唐宋时期的重心地位成为中国封建后期绘画的主流。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同样遵循"谢赫六法"的基本绘画理论体系,但同时积极地的充实、拓展"六法"内涵,使中国画成为东方绘画中最炫耀的亮点。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四王"保守思想在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山水画重新焕发出生机。各地的山水画派层出不穷,山水画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复兴运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涌现出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山水画大师。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对山水画传统的蔑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美、写意性等美学思想被西化的写实所取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已经断代。20世纪发展到当代,已经跌入山水画发展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20世纪文化生态背景下的张大千,成为中国画界由传统转向现代的关键性人物。张大千的山水画创新是20世纪文化生态背景的使然,他潜移默化地受到当时文化的影响,从传统走向了现代,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现代青绿山水。  相似文献   

13.
试析“青绿山水”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青绿山水即工笔山水、非正统、艳俗匠气等认识误区,进行逐一辩驳,目的是消除因对青绿设色山水的曲解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为中国山水画挖掘发展契机、拓宽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5.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理论创新,其主要贡献是中国画流派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指向是古代山水画,对明、清两代的中国画发展影响甚大。那么既然有"南北宗"的山水画,就必然有"南北宗"的人物画,本命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南宗人物画以写意为创作形式,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前研究南、北宗山水画的人很多,而研究南、北宗人物画和花鸟画者"鲜有闻"。所以梳理南宗人物画发展脉络,解读南宗人物画风格流变和审美取向,具有填补南宗人物画研究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五代时期花鸟画华贵绮丽的画风中,徐熙独树一帜.其代表作品<雪竹图>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讲究墨与色的辅成结合,是花鸟画表现形式与技巧的一大创新,是传统花鸟画重心由工笔设色向水墨过渡的重大转折点.徐熙野逸画风的出现,为两宋开始兴起的文人画奠定了基础,对其后的花鸟画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工笔人物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工笔人物画在造型观念、手法技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加强对工笔人物画及其教学的研究,明确教学思想,对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于志学的冰雪山水画开辟了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新境界,在古今中外山水风景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机无限的景象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相似文献   

19.
“黑白”作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中主要的色彩语言 ,已经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墨文化” ,但这种对于“黑白”的喜爱 ,近来在一些中国现代抽象油画中也屡有体现。其中综观中国现代抽象油画的代表人物———赵无极先生油画作品的画面色彩构成 ,可以发现“黑白”在其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并且由“黑白”在画面中组成了有别于欧美抽象油画的气韵和画面空间 ,从而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抽象绘画形式。所以研究“黑白”在画面色彩构成中的地位及成因 ,以及这种地位所形成的画面效果 ,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抽象油画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水画重视笔墨,笔墨是山水画的核心,是中国山水画艺术的表现语言,它与物象合为一体,不只是工具材料,更是联结着物质与精神的一个中介物,是中国画中最具民族风格、民族文化传统和最能体现画家情感意趣的重要因素。笔墨也是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它同时具有一定的美学内涵。讲究笔墨精妙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关键所在,笔墨相互结合,巧妙地运用在山水画中,使中国传统绘画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