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杰 《湖南教育》2004,(1):27-27
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而采取的一种惩罚教育方式,它与明令禁止的体罚截然不同,在学生教育过程中有“惩前毖后”之功效。但教育惩戒毕竟是一种惩罚,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做到“三项注意”。一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违纪的学生往往更加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中,体罚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但是,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若是没有了惩罚,学生就不会建立应有的规则意识、秩序意识等。"体罚不可取,惩戒有空间",所以教师要运用一些合理的手段来进行惩罚,要在学生和家长不反感的前提下让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罚变得比较容易接受,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韦士政 《新疆教育》2013,(13):129-129
在班级管理教育中,对犯错的学生,“赏识”教育和“惩罚”应当并行,尤其要大胆、科学地使用“惩罚”的手段教育学生。正确的看待惩罚教育,师生应明确其必要性,采用合理惩罚方式,把握尺度,按照一定的合理程序进行惩罚。  相似文献   

4.
惩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在引导,而非罚则,贯彻"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充分关爱学生的同时要对事不对人,在公平、公正、合理的实施准则下,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惩罚,并树立改过迁善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雒宏军 《江苏教育》2007,(13):83-84
前几年,关于教育要不要惩罚的问题讨论的火热。以情动人、赏识教育等等。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对教育惩罚讳莫如深,但是学校的现实不容乐观.一是打骂之声不绝于耳,甚至纹脸刺字、致人伤残;二是一些学生肆意妄为、胆大包天.教师却慑于“体罚”的恶名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后来,总算搞明白了,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是残缺的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和赏识教育。并不否认对学生的批评与合理的惩罚.  相似文献   

6.
最近新闻媒体不时报导教师教育的暴力行为 ,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 ;另外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部分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纪律现象不抓不管 ,不敢提出带有强制性的要求。他们认为严格管理是对学生的惩罚 ,而惩罚不是素质教育 ,对学生放任自流。有些教师由于对惩罚教育没有深入的研究 ,在教育过程中 ,对学生实施暴力的惩罚 ,甚至残害了学生的身心。可见 ,正视惩罚教育 ,让惩罚教育占有教育的一席之地 ,开展对惩罚教育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一、惩罚教育是一种合法的教育制度惩罚教育和正面教育一样 ,都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惩罚”教育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但是“惩罚”不等于“体罚”。“体罚”是对学生身心的压制、打击,往往是在教师没有经过慎重考虑的情况下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伤害。而教育的“惩罚”则是教师深思熟虑的结果,是教师反复研究学生犯错的原因、特点、环境之后,有计划地进行的教育行为,是具有积极效应的教育活动。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惩罚”教育的艺术。  相似文献   

8.
惩罚是指对个人或集体所进行的戒责,旨在控制某种不良行为。惩罚是从一定的教育目的出发,利用学生犯错误这一良机,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虽然它有时要借助于一定的强制手段,但其目的不是让学生“痛苦”,而是让他们改进自己的行为,以便能理解规范,自觉地遵守规范,维护校园、班级的良好风气。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惩罚有一个严格的尺度标准。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运用惩罚呢?我个人认为,以下的几点应值得我们注意。一、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就是要尊重和爱护学生,这也是教师儿童观的反映。所谓儿童观就是…  相似文献   

9.
学校该不该对学生实施惩罚,如 何对学生实施惩罚? 这是当今 大力提倡“成功教育”“主体教育”“赏识教育”背景下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就教育惩罚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战胜诱惑的能力;合理的惩罚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对于如何处理学生的种种问题行为,教育界已有许多典型的范例,这种“绿色”惩罚充满了丰富的教育哲理和人文情怀,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用人性的感化让学生翻然醒悟 无论是…  相似文献   

10.
林金玲 《考试周刊》2013,(34):169-169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惩罚是一种爱,应该讲究技巧。教育惩罚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始终怀有一颗爱心。  相似文献   

11.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一、惩罚与体罚的区别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是一种常规的教育手段,是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行为,是在学生身心完全能够承受的前提下采取的教育措施。体罚是对学生所实施的身心上的严重伤害,有悖于伦理道德。二、惩罚在教育中的作用1.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要想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但不可否认纪律和惩罚也是达到目的的途径,惩罚可以使他们更加主动地了解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惩罚有促使改过和激励的作用。只有承认做错了事并接受惩罚,才有助于学生了解道…  相似文献   

13.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要说在嘴上,更要身体力行地融入到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伟大。”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面对有思想、有行为的活生生的人——学生,我认为用爱心沟通学生的心灵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沈晨洁 《海南教育》2014,(18):78-79
班级文化是一门隐形课程,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对学生的作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着对学生人格、精神和行为养成的塑造。新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要把一个个顽童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少年,班级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惩罚”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中专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人才”,鉴于中专生的素质状况,笔者认为培养目标的实施途径应优先致力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所谓“要成才,先成人”,而“成人教育”就必须要有严格的学生管理。虽然严格管理不能等同于惩罚,但适当的惩罚在学生管理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惩罚”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罚”的行为为结果。它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才的良苦用心。如果这苦心不能为学生体察、接受,就可能致使少数学生产生误解、抵触甚至怨恨等消极情绪。但是,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又是不完整的教育。因此只要教师讲究惩罚策略,让学生理解、接受并感激教育惩罚的目的还是可以实现的。一、惩罚的适度性策略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行为和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会消除不协调时是最理想的。因此教师在操作时只要让他的心灵受到震…  相似文献   

17.
报刊撷英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不敢谈惩罚,第一线的教师也害怕说惩罚。大家总是认为既然是“教育”,就应该“和颜悦色”、“润物细无声”、“循循善诱”。有些“教育专家”也常常“高屋建瓴”地教诲每天和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要“说服教育”,要“正面教育”,要“感化”,应“宽容理解”……其实,一味如此是非常不当的。什么是教育惩罚?教育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布鲁纳称之为负强化。教育惩罚大体可分为精神类与行为类。前者如扣操行分或纪律处分(警告、记过等等);后者如对严重影响课堂秩序的学生可以…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实施,对教师依法依规实施教育惩戒,协调家校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教育惩戒从制度走向具体实践的过程中,班主任要从执行教育惩戒的现状出发,合理把握教育惩戒的温度、尺度、效度,让教育惩戒成为班级管理的“助推器”,学生健康成长的“护航灯”和学生、家长心中爱的“保鲜剂”。  相似文献   

19.
“国无法不立”,强大国家要以它的法律作为后盾。优秀的班集体也必须有一个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导学生如何做事做人。对于刚接手班级管理的新教师,班主任经验欠缺,而班级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丧失自己的威信。不过,利用班规管理班级能让班主任办事有法可依,处事更加理性、公平,避免处理问题随意性、盲目性和情绪化。  相似文献   

20.
用殴打、辱骂、体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已经被明令禁止,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般也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然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施“冷暴力”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少数班主任甚至把实施“冷暴力”行为作为治理班级,管教、“震慑”学生的法宝。因为“冷暴力”常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吃了“暗苦”却说不出来,其对学生的伤害无痕无迹却能“触及”学生灵魂,因而令学生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