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小学自然《物体的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以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为主,先认识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接着引导学生发现煤油、酒精等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由此推想出“液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是由个别性知识的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而固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教材主要通过一插图,示范了铜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学时,我根据教学情况逐步改进这一实验,出现了3次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计的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是“热学单元”中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3.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般都采用"金属环 金属球"进行演示.该文在从微观角度探究了热胀冷缩物理变化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借用固体热胀冷缩特性作为"激光电路系统的通断控制"开关,并利用"光路的微小放大作用"显现热胀冷缩的效果,从而研制出一款新型固体热胀冷缩综合演示仪,在演示效果的显著程度和知识的综合性、创造性和挑战性方面都有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4.
白玲 《黑河教育》2013,(3):17-17
教学内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单元中《液体的热胀冷缩》。学习目标1.认识水热胀冷缩的性质。2.认识其他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流程一、情景引入。引出目标播放电水壶烧满满一壶水的录像,教师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观看录像,思考问题。教师追问什么是热胀冷缩呢?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5.
学了《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固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冬天,温度若是达到0℃以下,水就会结冰。大多数的物体都是热胀冷缩的。水在4℃以上的时候,也是热胀冷缩,但是当它在4℃以下的时候就变成了热缩冷胀了。严寒的冬天,跟冷空气直接接触的水,总是水面散热较快。当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由于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6.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般都要做铜球穿铁环的实验,如图1所示:做这个实验时,假如铜球加热的火候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实验失败,而且即使实验成功,也只做了一种材料的热胀冷缩实验,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种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甚至会让学生误以为只有温度剧烈变化时,物体才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我制作的指针式固体热胀冷缩教具,利用杠杆的多级放大原理,  相似文献   

7.
《物体热胀冷缩》(一)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而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主要是运用研究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方法和程序来进行探究的,教材通过一幅插图,示范了钢球热胀冷缩实验过程。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较小,实验操作能力还处于培养阶段,做钢球穿环的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和危险,不适宜分组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完成这一任务。但是规律是从众多的可重复出现的个别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如果只让学生在教师演示实验中观察钢球热胀冷缩的现象,去归纳、抽象出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不符合科学研究的程序,对学生也没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五课"金属热胀冷缩吗"设计了2个实验,即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一)和钢条的热胀冷缩实验(实验二),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铜与钢等金属受热膨胀、遇冷回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自然》第七册“热学单元”的内容而设计的。教材中“热学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有:液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温度计及测量物体温度等部分组成,其核心内容是探究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及学生学会使用温度计。温度  相似文献   

10.
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是小学科学的经典实验之一.文中基于信息技术开发的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创新教具,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究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该教具具有效率高、现象直观明显、数据严谨、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以结合对实验材料的形态和种类的创新性选择和处理,使得整个探究的数据及现象更加饱满,帮助学生完整归纳固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对“固体热胀冷缩”补充实验的教学设想刘起飞闫永军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自然(五年制)第六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一课,从教材结构上看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材的第二部分在课本...  相似文献   

12.
热胀冷缩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但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见度又极低,为了让学生“眼见为实”,我们利用各种实验材料,作了多方面的尝试。1气体热胀冷缩现象用一个吹过的气球,吹一点气,使其在半瘪的状态,然后将其浸入热水中少许,取出,气球比原来鼓胀多了。是什么使气球鼓起来了,结论不难得到,是气球内空气的热胀效应造成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放在冷水中稍浸,球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则为气球内空气缩小的原因。如图1所示。2液体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我们也可利用温度计模型来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不仅现…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课中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般是做铜球穿铁环的实验。在做这个实验时,假如铜球加热的火候掌握不好,往往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即使实验成功,也因为只做了1种材料的热胀冷缩实验,比较单一,所以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各种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甚至会让学生误以为只有温度剧烈变化时物体才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学校实验室配备的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为一个铁环加一个铜球,它虽然演示效果明显,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在教学逐步摸索制作了一个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可以用来检验适当大小的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相似文献   

15.
热胀冷缩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典型实验,巧妙利用实用发明学中逆向思维技法,研制出一款热胀冷缩演示实验装置,并且对热胀冷缩的实质和形成过程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实验装置与物理内涵有机结合,是一个很好的进行知识探究和仪器研制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6.
《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的固体热胀冷缩实验,教师用书里介绍了两种实  相似文献   

17.
要善于分析     
小学自然第一册第十课重点做了水的热胀冷缩的实验,得出水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科学结论,并把热胀冷缩性质推广到其它液体、固体等方面。 然而,当你按如下步骤进行热胀冷缩的实验时,就会得出相反的以至矛盾的“结论”。 实验器材:玻璃浆瓶一只(下称玻璃瓶);透明细塑料管一根(如蛇胆川贝液吸管);水盆一个;开水、自来水、红墨水若干。  相似文献   

18.
今天的科学课上,王老师和我们一起探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因为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明显,于是大家一起设计了一个实验:用带有细玻璃管的胶塞塞住装满水的烧瓶,然后把烧瓶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通过观看玻璃管中水柱的变化来探究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物理"温度计"这一节中,提到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什么是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有的学生不理解,有的学生将信将疑.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3个实验,分别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加以演示.  相似文献   

20.
“固体的热胀冷缩”补充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体的热胀冷缩(一)》(义务教育五年制自然第六册)一课,在指导学生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时,教材中只安排了一个验证铜球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及规律来说,由一种物体一种现象即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显然有些缺乏说服力。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